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朱元璋更喜歡李善長,也更信任李善長,因為早在朱元璋起兵攻下滁州時,李善長便開始追隨其左右,而且李善長又是淮西人,與朱元璋也算是老鄉。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重要謀臣,對朱元璋而言,李善長並非單純的臣下,而是既師亦友的一號人物。所以,李善長可以說是大明開國文臣之中輩分最高、分量最重、地位最尊的。

    大明立國後,李善長被朱元璋封為南韓公。當時被封為公者,除了他,還有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馮勝和鄧愈,一共才六人(注意:其餘五人,皆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及其後人,僅有李善長一人為文臣)。而且。李善長更是位居六人中的首位,朱元璋在詔書中將其比作蕭何,李善長真可謂是位極人臣啊!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厚愛。

    而備受民間推崇、智謀超群的劉伯溫,真實歷史上,似乎並不受朱元璋厚愛。作為浙東黨的代表人物劉伯溫擁有文人的那股傲骨和孤高。因此,朱元璋一直不信任、也不喜歡劉伯溫,只不過將之作為制衡淮西勳貴的一個棋子罷了。

    也正因為不憐惜劉伯溫,所以朱元璋一直把劉伯溫推向整肅和打壓淮西勳貴的第一線,任由劉伯溫成為眾矢之的,備受淮西集團的攻擊,而自己卻躲在身後把控一切。

    劉伯溫儘管智謀超群,同時也在草創大明和治國安邦之中立下了許多功勳。然而,到了分封之際,也不過被封了個誠意伯而已,連侯爵都混不到。這也能看得出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 2 # 滄海拾遺錄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元末朱元璋問鼎天下時期的重要智囊和謀士。雖然劉伯溫在民間聲名極盛,甚至有“三分天下諸葛亮,天下一統劉伯溫”的說法,但與諸葛亮被神化一樣,劉伯溫在明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遠不如民間傳說的那麼大,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也沒有民間想象的那麼高。從目前的史料分析看,毫無疑問,在兩者之間,朱元璋更喜歡李善長。這一判斷有以下方面的支撐。

    一是李善長出身淮西官僚集團,與朱元璋是同鄉。李善長也是淮西濠州人士,早在朱元璋滁州起兵時就追隨他,此時正是朱元璋勢力最卑微之時,屬於從龍之臣,一直負責前線軍隊的糧餉供應,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深得朱元璋信任。而劉伯溫不屬於核心的淮西集團成員,他是江浙集團成員,雖然足智多謀,但其加入朱元璋陣營時間較遲,資歷較淺。

    二是李善長功績並不亞於劉伯溫,在開國功臣中的地位爵位也高於劉伯溫。李善長最大的功績在於初遇朱元璋時為其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思想,在明朝建國後任左丞相,封爵南韓公,是六位封爵公爵的開國功臣中唯一的文臣。而劉伯溫僅受爵誠意伯,地位爵位均低於李善長。

    三是李善長與朱元璋的私人關係更親密。李善長與朱元璋是親家,其子李琪尚臨安公主,封駙馬都尉。而劉伯溫雖是朱元璋的重要謀臣,但也深知Regal難測,與朱元璋保持一定距離。

    當然,在出了名難伺候的洪武皇帝手上,即使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都難逃一劫。李善長和劉伯溫也不例外。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牽連,年已76歲的李善長隨同全家70多人一同被殺,只有其子李琪因是駙馬倖免於難。而劉伯溫在開國後便失去朱元璋信任,於洪武四年就申請告老還鄉,在老家期間雖然小心謹慎但仍然沒能逃過朱元璋的猜忌,據說死於丞相胡惟庸下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克隆的簡單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