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爛柯人君
-
2 # 歐亞時空
總體來講只有兩種:一種是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主線來記述歷史,如《史記》,從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由於《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對後世影響很深,所以後來的正史大都採用這種方式記述歷史,如《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另一種是編年體,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類似於時間流水賬,如《資治通鑑》,從周烈王二十三年開始,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述1362年的歷史。從行文的風格來講,則經歷了董狐直筆到孔子微言大義的轉變,孔子之後,歷代史官大都把自己的褒貶態度融入到細膩的描寫記述當中,而不直書,主要原因是孔子之前的史官都是周天子任命到各諸侯國的官員,以史書的方式監督各諸侯的功過得失,史官不受諸侯約束。而戰國以後的史官,都是受皇帝之命,為前朝修史,雜有為當朝君天下確立意識形態理論依據的任務,目的已不純。
-
3 # 飲月人雜談
首先我們要明白史書的表達方式是A、B、 A+B 的模式,其中 A 可以是國別體、紀傳體、編年體,B 可以是通史、斷代史。
它們的意思分別如下: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
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朝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
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
以下舉例:
《春秋》: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左傳》: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
《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資治通鑑》:第一部官修的編年體~通史,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
除此之外,尚有許多,不做贅言。
除了這些編史方法外,值得一提的是:《尚書》是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以及最早的歷史文獻彙編。
回覆列表
大體來講,可以主要分為官修跟私修吧。
以中國的二十四史為例,均為官修,《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魏書》、《宋書》、《南齊書》均為私人修史,但他們都是以朝廷的史官的身份修的,如司馬遷的身份就是太史令。此外的17本,都是集體修史,即皇帝下詔書,一般有丞相監領,率眾文臣修史。唐代一個重要的轉折就是開史館,唐修八史《晉書》、《周書》、《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南史》、《北史》即有唐太宗時期開史館,然後分工撰修,或單修,或群修。
此外,中國古代人有許多私人修史的行為,如明人馬驌修《繹史》,談遷修《國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