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6日晨,被杜魯門總統解除了佔領軍司令職務的麥克阿瑟就要回國了,對他的離去除少數日本高官外沒有通知任何人。但當麥克坐上汽車時才發現,從他下榻的官邸直到厚木機場,上百萬日本人自發的站在街道兩旁為他送行。當車隊經過時傳來日本人發自內心的高呼聲:大元帥。老麥克熱淚盈眶。此時此刻有多少人能想到麥克阿瑟曾與日本人結下的血海深仇。 1942年3月11日,麥克阿瑟乘快艇離開科雷吉多爾要塞,在他的身後是即將陷落的巴丹,是10萬彈盡糧絕的部隊以及等待著他們的無盡的苦難。他這一跑就跑到了澳洲,在隨後3年多的時間裡,他又率領一支百萬大軍衝破了日本人一道又一道用屍體築成的堤壩,從遙遠的墨爾本一直打到了東京。甚至可以這樣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象麥克一樣雙手沾滿那麼多日本人的鮮血。從萊特灣直到他降落在日本厚木機場,都有數不清的特攻隊員甘願駕機相撞,與他同歸於盡。 日本人對他和他對日本人都同樣恨之入骨,但令日本人不解的是,當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字投降後,老麥克發表的是一篇充滿激情.呼喚和平.正義和寬容而不是仇恨的演講。 戰後的日本國破家亡經濟崩潰,連國會議員的工作午餐也不過是一碗地瓜稀飯,飢餓籠罩了日本。這時老麥克挺身而出,向國內施加巨大壓力,迫使美國政府讓步。350萬噸糧食和20億美圓的經濟援助緊急送往日本。他不僅保留了日本政府,更頂住壓力赦免了天皇,他甚至關心普通日本復員軍人的命運,給他們以生活的出路。 在麥克阿瑟的表率作用下,40萬登陸美軍也用他們的剋制.善意.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征服了日本人。當在日本狹窄的城市街巷裡,日本平民與美國大兵相遇而透過困難時,總是美國兵站在一旁讓日本人先走。日本人不能不捫心自問,如果他們是勝利者,他們自己能做得到嗎? 當然老麥克帶給日本的不僅是寬容,為消除亞洲的這個戰爭策源地,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幫助日本製定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憲法,放棄了任何主權國家都不能放棄的權力-宣戰權。當改革遇到阻力時,他大多會做出妥協,給日本人以最大的信任,但惟獨在教育體制的改革上他寸步不讓。他毫不留情的把美國的教育制度強加到了日本人的頭上,而歷史證明麥克阿瑟作對了。20多年後,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為重振帝國軍威,在一所軍校裡當眾剖腹自殺,而臺下1400名士官生竟無動於衷。現代日本青年百分之九十認為戰爭中投降是正常的,百分之七十五認為當兵和乞丐沒有什麼不同。與德國以青少年為主的新納粹運動不同,當今日本的極右團體以中老年人為多。日本青年所追求的是自由.生命和財富。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應該感激這位老人的也許不僅僅是日本
1951年4月16日晨,被杜魯門總統解除了佔領軍司令職務的麥克阿瑟就要回國了,對他的離去除少數日本高官外沒有通知任何人。但當麥克坐上汽車時才發現,從他下榻的官邸直到厚木機場,上百萬日本人自發的站在街道兩旁為他送行。當車隊經過時傳來日本人發自內心的高呼聲:大元帥。老麥克熱淚盈眶。此時此刻有多少人能想到麥克阿瑟曾與日本人結下的血海深仇。 1942年3月11日,麥克阿瑟乘快艇離開科雷吉多爾要塞,在他的身後是即將陷落的巴丹,是10萬彈盡糧絕的部隊以及等待著他們的無盡的苦難。他這一跑就跑到了澳洲,在隨後3年多的時間裡,他又率領一支百萬大軍衝破了日本人一道又一道用屍體築成的堤壩,從遙遠的墨爾本一直打到了東京。甚至可以這樣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象麥克一樣雙手沾滿那麼多日本人的鮮血。從萊特灣直到他降落在日本厚木機場,都有數不清的特攻隊員甘願駕機相撞,與他同歸於盡。 日本人對他和他對日本人都同樣恨之入骨,但令日本人不解的是,當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字投降後,老麥克發表的是一篇充滿激情.呼喚和平.正義和寬容而不是仇恨的演講。 戰後的日本國破家亡經濟崩潰,連國會議員的工作午餐也不過是一碗地瓜稀飯,飢餓籠罩了日本。這時老麥克挺身而出,向國內施加巨大壓力,迫使美國政府讓步。350萬噸糧食和20億美圓的經濟援助緊急送往日本。他不僅保留了日本政府,更頂住壓力赦免了天皇,他甚至關心普通日本復員軍人的命運,給他們以生活的出路。 在麥克阿瑟的表率作用下,40萬登陸美軍也用他們的剋制.善意.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征服了日本人。當在日本狹窄的城市街巷裡,日本平民與美國大兵相遇而透過困難時,總是美國兵站在一旁讓日本人先走。日本人不能不捫心自問,如果他們是勝利者,他們自己能做得到嗎? 當然老麥克帶給日本的不僅是寬容,為消除亞洲的這個戰爭策源地,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幫助日本製定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憲法,放棄了任何主權國家都不能放棄的權力-宣戰權。當改革遇到阻力時,他大多會做出妥協,給日本人以最大的信任,但惟獨在教育體制的改革上他寸步不讓。他毫不留情的把美國的教育制度強加到了日本人的頭上,而歷史證明麥克阿瑟作對了。20多年後,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為重振帝國軍威,在一所軍校裡當眾剖腹自殺,而臺下1400名士官生竟無動於衷。現代日本青年百分之九十認為戰爭中投降是正常的,百分之七十五認為當兵和乞丐沒有什麼不同。與德國以青少年為主的新納粹運動不同,當今日本的極右團體以中老年人為多。日本青年所追求的是自由.生命和財富。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應該感激這位老人的也許不僅僅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