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gccghcc

    陛下,皇上,人主,萬歲,萬歲爺, 皇后,容華,賤妾,少君,皇孋,御妻,妃子,娘娘,公主,帝王是古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一些專用的名號與稱謂。1、皇帝天子(源於商朝)、皇帝(源於秦始皇)、萬歲(最早是代表喜慶,漢武帝后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專用)。皇帝的自稱:聯、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2、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帝一般對其稱為皇祖母。自稱本宮(對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後自稱)。簡稱太皇,或稱太母,是古代中國皇帝及東亞地區部分時代的君主法定祖母的正式封號。在部分朝代曾出現的太帝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等,皆為太皇太后的變體。3、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4、皇后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5、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歷代帝王妃嬪眾多。6、貴人宮中女官,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於皇后。此後,歷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並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妃、妃、嬪之下。7、太妃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皇貴太妃、貴太妃。8、惠妃、麗妃、華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玄宗開元時置。《舊唐書·后妃傳·序》:開元中,“乃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夫人,為正一品。”9、美人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嬪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號。10、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禮記·曲禮》下:“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後來臣民對別國也謙稱本國國君的夫人為寡小君。11、昭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后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12、婕妤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13、內主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后。《晉武帝立皇后大赦詔》:“以儀刑萬邦者,必須內主。”14、元妃、元嫡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15、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傳二》:“穆宗即位,禮臣議:’孝潔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16、慈壺、慈闈對帝王母親或皇后的敬稱。宋范成大《丙午東宮壽》詩:“晨昏兩慈壺,詩禮一賢王。” 17、中宮皇后的住處,代稱皇后。 18、國陰后妃的別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后妃稱國陰. 19、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婦之下。《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 20、娘娘皇后或宮妃的稱呼。 21、坤極皇后的別稱。《後漢書·梁皇后紀》:“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極。” 22、妃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23、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后,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24、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歷代帝王妃嬪眾多。《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秦始皇滅六國,盡收其宮女充實內廷;漢武帝妃嬪有昭儀、婕妤等四級;晉武帝有宮女近萬人;康熙有妃嬪五十一人。 25、嬪、九嬪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嬪,也稱嬪婦。《周禮·天官·內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嬪。據說,宮中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唐代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新唐書·后妃傳》。 26、妃嬙、嬪御、嬪嬙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嬙地位高於嬪御。 27、貴妃妃嬪的稱號,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后。南朝宋武帝時始置,與貴嬪、貴人號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歷代均沿置。 28、貴嬪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后。以後,歷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29、德妃、賢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時為正一品。 30、淑妃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於貴嬪和夫人。以後歷代多設定。 31、太妃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皇貴太妃、貴太妃。 32、椒房又稱“椒室”。漢代皇后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香料和泥塗抹牆壁,取其溫、香、多子之義,以表示吉利。後來就以椒房代稱皇后。33、淑媛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擴充套件資料:據《禮記》所言,周朝后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天子內廷後圯的等級建置與天子外廷的官僚機構是相對應的。天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達到外和而國治的目的。天子後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使天下內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國一統的傳統社會,天子後作為天子的配偶,“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們的職務是聽天下之內治,以與天子的外治相配合。華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華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華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華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於曉光娶了韓國美女秋瓷炫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