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冷戰結束後至今,在歐洲大陸上產生了很多新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同時也有5個主權國家因為種種原因走向消失,按照消亡的順序,它們分別是:民主德國、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南聯盟。那麼,這5個國家都是出於什麼原因消失的呢?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俗稱“東德”,是由納粹德國蘇聯佔領區演化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位於中歐地區,與聯邦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接壤,北臨波羅的海,面積約10.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663萬(1989年),首都為東柏林。1949年10月7日,東德在蘇聯的支援下正式建國,並迅速加入華約和經互會,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重要成員國。

    東德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高,並且在文化、體育等方面,同樣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受東歐劇變的影響,東德被迫在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牆”,允許國民自由遷徙至西德,隨即又與西德商談合併事宜。1990年3月18日,東德放棄社會主義制度,並首次舉行自由選舉。同年10月3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就此退出國際舞臺。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於1922年12月30日,在原沙俄的版圖上,由蘇俄、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等4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面積約224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7億,首都為莫斯科。憑藉著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蘇聯成為二戰中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強國。

    冷戰期間,蘇聯為了抗衡、削弱美國的影響力,不僅加強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事務的干預,而且還將觸角伸到世界各地,拉攏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充當其盟友。但是,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和過度擴張,嚴重消耗了蘇聯的實力,並激化了本已矛盾重重的民族關係。受東歐劇變的影響,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脫離蘇聯獨立,導致它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覆亡。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斯拉夫,成立於1945年11月29日,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黑山、馬其頓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面積約26.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首都為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在鐵托的治下,卻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因而比歐洲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顯得更加開放。

    上世紀80年代,隨著鐵托的去世,作為南斯拉夫主體民族的塞爾維亞,開始推行排斥、欺壓其他民族的政策,再加上各地區間語言、宗教信仰和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導致國家越來越缺失凝聚力。受東歐劇變的影響,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率先宣佈脫離聯邦而獨立,並引起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效仿,到1992年4月時,聯邦已經不復存在。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於1948年2月,是在蘇聯扶持下成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政權,位於中歐,與蘇聯、匈牙利、奧地利、西德、東德、波蘭等國接壤,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64萬,首都為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是個工業發達的國家,以生產機床、汽車以及動力、化工和冶金裝置等機器製造業為主,而斯柯達兵工廠更以生產精良的槍械聞名於世。

    受東歐劇變的影響,捷共政權在1989年底終結,新政權隨即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捷克、斯洛伐克兩大民族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利益糾紛,深受傷害的斯洛伐克族對此甚為不滿,要求獨立的呼聲日漸高漲。在雙方分歧無法彌合的情況下,議會在1992年11月透過國家解體法案,宣佈自1993年元旦起,聯邦正式分裂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是在南斯拉夫解體後,由塞爾維亞、黑山兩個前加盟共和國組建而成,面積約10.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54萬,首都為貝爾格萊德。南聯盟成立後,由於深度參與波黑內戰,遭到聯合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制裁,發展極其艱難。1999年,北約以科索沃發生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為由,對南聯盟實施長達78天的轟炸,令該國元氣大傷。

    聯合國的制裁和北約的轟炸,同時也造成南聯盟內部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南聯盟在2003年頒佈憲章,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並規定3年後透過全民公決來決定聯盟的最終命運。結果,黑山按照全民公投的結果,在2006年6月3日宣佈獨立,塞爾維亞在2天后也被迫宣佈獨立,南聯盟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 2 # 王松林

    冷戰結束後至今,在歐洲大陸有5個主權國家從地圖上消失,按照消亡的順序,它們分別是:民主德國、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南聯盟。那麼,這5個國家都是出於什麼原因消失的呢?現在說說這五個國家消亡的原因:

    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俗稱“東德”,是由納粹德國蘇聯佔領區演化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位於中歐地區,與聯邦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接壤,北臨波羅的海,面積約10.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663萬(1989年),首都為東柏林。1949年10月7日,東德在蘇聯的支援下正式建國,並迅速加入華約和經互會,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重要成員國。

    東德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高,並且在文化、體育等方面,同樣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受東歐劇變的影響,東德被迫在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牆”,允許國民自由遷徙至西德,隨即又與西德商談合併事宜。1990年3月18日,東德放棄社會主義制度,並首次舉行自由選舉。同年10月3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就此退出國際舞臺。

    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於1922年12月30日,在原沙俄的版圖上,由蘇俄、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等4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面積約224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7億,首都為莫斯科。憑藉著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蘇聯成為二戰中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強國。

    冷戰期間,蘇聯為了抗衡、削弱美國的影響力,不僅加強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事務的干預,而且還將觸角伸到世界各地,拉攏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充當其盟友。但是,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和過度擴張,嚴重消耗了蘇聯的實力,並激化了本已矛盾重重的民族關係。受東歐劇變的影響,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脫離蘇聯獨立,導致它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覆亡。

    三,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斯拉夫,成立於1945年11月29日,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黑山、馬其頓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面積約26.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首都為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在鐵托的治下,卻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因而比歐洲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顯得更加開放。

    上世紀80年代,隨著鐵托的去世,作為南斯拉夫主體民族的塞爾維亞,開始推行排斥、欺壓其他民族的政策,再加上各地區間語言、宗教信仰和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導致國家越來越缺失凝聚力。受東歐劇變的影響,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率先宣佈脫離聯邦而獨立,並引起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效仿,到1992年4月時,聯邦已經不復存在。

    四,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於1948年2月,是在蘇聯扶持下成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政權,位於中歐,與蘇聯、匈牙利、奧地利、西德、東德、波蘭等國接壤,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64萬,首都為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是個工業發達的國家,以生產機床、汽車以及動力、化工和冶金裝置等機器製造業為主,而斯柯達兵工廠更以生產精良的槍械聞名於世。

    受東歐劇變的影響,捷共政權在1989年底終結,新政權隨即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捷克、斯洛伐克兩大民族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利益糾紛,深受傷害的斯洛伐克族對此甚為不滿,要求獨立的呼聲日漸高漲。在雙方分歧無法彌合的情況下,議會在1992年11月透過國家解體法案,宣佈自1993年元旦起,聯邦正式分裂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五,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是在南斯拉夫解體後,由塞爾維亞、黑山兩個前加盟共和國組建而成,面積約10.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54萬,首都為貝爾格萊德。南聯盟成立後,由於深度參與波黑內戰,遭到聯合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制裁,發展極其艱難。1999年,北約以科索沃發生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為由,對南聯盟實施長達78天的轟炸,令該國元氣大傷。

    聯合國的制裁和北約的轟炸,同時也造成南聯盟內部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南聯盟在2003年頒佈憲章,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並規定3年後透過全民公決來決定聯盟的最終命運。結果,黑山按照全民公投的結果,在2006年6月3日宣佈獨立,塞爾維亞在2天后也被迫宣佈獨立,南聯盟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 3 # 龍角大將軍

    蘇聯、東德、南斯拉夫,在我已知內就是這三個國家,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在歐洲地區大潰敗,東德和南斯拉夫沒了蘇聯這面大旗如何可以抗住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的國家的顛覆,就此變成了歷史名詞,消失在歐洲歷史長河中。

  • 4 # 軍武最前哨

    截至目前,世界上總共有195個主權國家,另有38個地區;其中,被聯合國所承認的最年輕的主權國家是2011年才宣佈獨立的南蘇丹。既然在歷史的程序中會不斷出現新生主權國家,那同樣也會有國家解體。

    冷戰結束應該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末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大事件,它不僅開啟了美國獨霸全球的時代,亦導致許多主權國家一夜之間土崩瓦解;今天,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冷戰後Continental上消失的那些主權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解體時間:1992年12月3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強國奧匈帝國不復存在,而曾被奧匈帝國長期統治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也迎來了獨立的機會。但為了使這種獨立可以持續,捷克隨即和斯洛伐克合併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緊接著,受十月革命的影響,無產階級革命浪潮開始席捲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內的東歐國家。但因為二戰的爆發,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被分開;不過二戰結束後捷克和斯洛伐克又在蘇聯及其控制的捷共的主導下完成合並。

    捷克斯洛伐克雖然解體於1992年底,但其解體的前奏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已經埋下了伏筆。當時,杜布切克主導的“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意圖讓捷克斯洛伐克擺脫蘇聯的控制,但卻招致後者的軍事入侵;也正是自此以後,捷國內對捷共及蘇聯的不滿情緒大增,地下反抗活動也變得越來越多......

    進入八十年代後,捷國民眾的抗議開始走上街頭,並於1989年爆發超過十萬人的遊行示威,史稱“天鵝絨革命”;最終,捷共在滔天民意中結束了對該國的統治,並進行了第一次多黨選舉。雖然“天鵝絨革命”改變了捷國的政治體制,但斯洛伐克的獨立情緒卻隨之日益增加,最終聯邦制也宣告破裂。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天鵝絨革命”還是捷克斯洛伐克分裂,都是在和平中完成的。

    南斯拉夫(解體時間:1992年4月27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王國隨之解體(王國包括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塞爾維亞、黑山、北馬其頓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緊接著,以鐵托為核心的南共掌權並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當時,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為了避免淪為蘇聯的衛星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發展道路。或許也是因此,當年的南斯拉夫在南歐國家中不僅軍事排名靠前,經濟也比較富裕。不過,與蘇聯保持距離還是沒能讓這個國家避免四分五裂的命運。

    1980年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開始出現明顯的下滑跡象,聯邦內部各個民族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激烈,而這也成為了壓垮南斯拉夫的最後一根稻草。

    蘇聯(解體時間:1991年12月25日)

    嚴格來講,蘇聯的解體即意味著冷戰的結束,所以說這兩個歷史事件是同時發生的。而至於蘇聯解體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蘇聯的解體絕非是單一事件所導致的。

    如果綜合來看,導致蘇聯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當屬東歐劇變的發生。二戰後,蘇聯總是喜歡向那些社會主義國家強制推行自己的“大家長管理模式”,認為東歐諸社會以國家都應該複製蘇聯的發展模式,甚至不惜以武力相逼。

    常言道:物極必反。蘇聯的獨斷專行慢慢誘發了東歐國家的不滿,再加上西方陣營趁機滲透,以反對蘇聯專權、謀求政治獨立的運動悄然發生。而東歐劇變對於蘇聯的政治穩定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當然,除了東歐劇變這個重要誘因外,蘇聯內部的一些“膿瘡”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比如體制僵化、民主法制建設緩慢、不合乎自身國情的公有制、工業發展偏科嚴重、官僚腐敗盛行、民眾生活水平難以得到提升等等。

    總而言之,蘇聯的解體雖然徹底改變了國際格局的走向,但同樣也對其他國家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三輪帝是哪位神仙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