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二相偶

    左宗棠能得到文襄的諡號並不奇怪。

    中國古代的諡號制度延續了上千年,這一制度設立的目的是按照皇帝,妃子,諸侯,大臣以及勳貴的生平,在其死後給予他們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價。這種評價在明清之前有褒,有貶,也有同情。比如秦檜,先得了一個好的,後來又得了個壞的。而在明清以後,得到諡號的一般都是為國家,為朝廷做出過貢獻,或者特別受寵的人,它貶義和同情的屬性被弱化,併成為一種以恩賞為主的美諡,而且這種稱號需要禮部奏請,並得到皇帝的批准。

    宋朝開始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因此而興起的文官制度也被明清兩朝承襲。隨著文人地位的提高,諡號中更是開始以“文”為尊,皇帝也不再輕易給出,所以得到以“文”開頭的諡號很是難得。那什麼人才配得到呢?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而“襄”主要面向的又是武職,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要求挺高的。

    清朝對於以“文”為諡的身份規定是:被賜予這一諡號的人要麼是翰林,要麼是大學士,而非題主所說的非進士,翰林不得以“文”為諡,其實只要滿足其中一條就可以。文襄,畢竟不同於文正的標準那麼高。

    左宗棠對自己不是進士出身也是抱憾終身的,但是正因為如此,他才更加勤學苦讀,怕被他人嘲笑,也得以造就他滿腹經綸,經世致用的大才。其才學最終也得到朝廷和大部分士人的認可而被授為東閣大學士,並得到敬重。他平定回亂,收復新疆,抗擊法國侵略者的行為使自己在朝廷特別是慈禧眼中增加了分量。於清庭統治者而言,於公於私,給予左宗棠“文襄”的諡號都不足為過,也符合章程。於左宗棠而言,這樣的諡號也才配得上他為國盡忠的文治武功!

  • 2 # 江湖閱史

    左宗棠依才能,論功績完全成得到文襄或更高級別的諡號。

    我們就拿和左宗棠所立功績和所處地位不相上下的曾國藩和李鴻章所獲得的諡號對比。來看看左宗棠到底配得上文襄否。

    按清朝制度,一品大臣過世,應當由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溢號中,文正是排在第一位的,除非皇上下特旨,無人敢動議。因此在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裡,僅有八人獲得文正的溢號。而曾國藩是這八人之一,不但官至極品,溢號上也達到了頂點,因此上是三人中最牛的,僅次於文正的溢號是文忠,清朝也僅有十人獲得此諡號,而李鴻章恰恰是這十人之一,同時代獲得這個諡號的還有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我覺得林則徐獲得此溢可謂名至實歸,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鴻章則是有水分的。

    而左宗棠則獲得了次於文正又次於文忠的第三等級溢號——文襄。在清朝“文襄”多授予做過學士又有軍功的大臣。說白啦,就是文憑資歷上要做到學士(不同於現在的本科畢業所授的學位),而所立功勞主要在軍功方面。因此這一諡號很適合李鴻章的。左宗棠恰恰在“文憑“這一指標上有所欠缺的,左長年在外打仗,治理邊疆,沒能多長時間呆在內閣,主持中樞。但清廷還是在這位功高德昭的老臣諡以文襄。似乎有所照顧。

    實則不然,如果這位號稱”今亮“左季高先生在地下有知朝廷這樣的安排溢號的話,估計會氣得從棺材板裡跳出來的。

    在早年,曾國藩深敬左宗棠的才華,千方百計收左崇棠於帳下,不想卻碰了一鼻子灰,自比”今亮“的左宗棠根本就看不起他。這是因為身份地位的懸殊,和實際能力的差異

    其實,這兩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而崛起的牛人,有著太多的相同點:年齡相當,一個四十一,一個四十。又同為湖南人,一為湘鄉,一為湘陰。家境也相當,都出身小地主。但因在科場的發揮不同,命運發生了天差地別的變化,曾國藩在中舉之後,一路高歌猛進,中進士,點翰林,在政府機關裡,弄弄筆頭,耍耍筆桿, 十年之內,就獲七次升遷,

    到太平天國興起之時,曾國藩已是省部級的中央要員,而左宗棠還僅僅是個白丁。只能給人做做師爺,過過官癮。但左宗棠確實有才,並且總能引起一些頂級大V的關注,林則徐在起復赴廣西時,專門繞道湘陰拜訪年僅十八歲的左宗棠,一番暢談後,拍著左崇棠的肩膀說,將來能夠完成我未完成的志向的人,只有左季高你啦。後來果然是左崇棠完成了收復新疆的壯舉,真正是英雄相惜。

    不但是林則徐。賀長齡、陶澍和胡林翼等名勳鉅公對他也是加倍的賞識,稱他是”絕世奇才,國士無雙“。甚至連道光皇帝都成了這位落第舉人的紛絲,說“左宗棠怎麼還不出來替朕辦事?再過些年就老了。”能夠得到這些人的推崇,你說左宗棠牛不牛。

    在鎮壓太平天國時,一切戰役的運籌,兵馬糧草的籌集,大多靠左崇棠來完成,後來分兵合作,左崇棠一路高歌猛進,鮮有敗跡,而曾國藩卻是“屢敗屢戰,靠著意志力挺到了最合勝利。因此說,在鎮壓太平天國一事上,最起碼兩者功績,不相上下。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基本上算是“退居二線”啦,而左崇棠還在戰場上東擋西殺,抗擊法冠,收復新疆,為大清,為中華立下了不世之功,憑什麼曾國藩能文正,而左只能”襄“呢,難道只因為一張區區的文憑嗎。因此說,左崇棠的才幹和功績是遠超曾國藩的,獲得文襄的諡號絕對是有打壓的成份在裡面。

    我們再看看李鴻章的文忠,為什麼說是有水份呢,這是因為,比起曾左來說,李只是曾國藩的學生,是後起之秀。他和左崇棠共同點就是一起致力於富國強兵洋務運動。也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在國防上的觀點,卻截然相異,左崇棠持塞防論,”遍地盡插左公柳,引得春風度玉關“收復了新疆廣大的國土,使大西北成為安定的後方。而李鴻章持海防論,所建北洋水師經甲午一役,”檣櫓灰飛煙滅,“落得個割地賠款的結局,而李鴻章也只有兢兢業業的充當一名大清的裱糊匠,兩人功績對比,何等鮮明,由此說來李鴻章的文忠的諡號是有較高水份的 。

    所以說,在授於左崇棠諡號問題上,也沒有沉匿於慣例,給於僅舉人出身的左崇棠以文襄的諡號,還算是尊重歷史事實的。據說,當年為了安排功勳卓越的左崇棠入閣,慈禧太后特旨賞與進士出身,恰恰展現了她的政治手腕,比起那些因循守舊的大臣們,還是高明多啦。

  • 3 # 宋安之

    左宗棠雖為舉人出身,但是在光緒元年被朝廷破例賜為進士出身,並授予翰林院檢討職務,而且他功勞赫赫,死後獲得文襄諡號也是正常甚至有些壓低了。

    左宗棠處於晚清亂世,前半生因為科舉不及而隱於世,也許應了那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左宗棠被湖南巡撫張亮基聘請出山,使太平軍圍長沙三個月而不得,初次嶄露頭角,開始之後的輝煌人生。

    古代的學歷很是重要,科舉是讀書人證明自己的方式,而能考得進士是光宗耀祖,左宗棠只是止步於舉人,雖然再上一層樓就是進士,但是一步之遙天差地別,沒有進士出身,一般基本上不可能入閣成為大學士,死後得不到“文”字諡號,雖然他總是說英雄不問出處,但終究因為這個學歷問題而耿耿於懷。

    左宗棠之後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平叛了陝甘同治回亂,支援了洋務運動。成為清廷依仗的國之重臣。

    1875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奉命督辦新疆軍務,當時是光緒元年,清德宗光緒帝剛剛登基,朝廷開科取士,對於沒有進士身份耿耿於懷了大半輩子的左宗棠終於忍不住了,以退為進,上奏朝廷,要求解除職務進京趕考。

    慈禧太后是何等人許,猜出來左宗棠的心思,就圓了他的心願,破例賜其同進士出身,並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

    得到了進士身份的左宗棠一路攻城拔寨最終收復了新疆,立下了不世之功。

    有了進士身份鋪墊,左宗棠死後獲得文襄這種諡號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比之其他中興四臣,比如曾國藩之文正和李鴻章之文忠。左宗棠的諡號都是低了一些的。

    左宗棠其他功勞暫且不論,光是收復新疆國土,抵住了英俄對於西域之地的勢力入侵,為清廷留下了巨大的戰略緩衝,左宗棠都當得起文正諡號。奈何左宗棠的能力在於做事不在於做人,如果不是亂世朝廷需要依仗他,光是得罪的那一大片人都會要了他的命,所以只能相對來說得到一個低於其他中興大臣的文襄諡號。

    左公之功,利在當代,更是功在千秋。值得我們後世之人學習敬仰再敬仰,文襄也好文正也罷,終究是舊社會的產物,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拋棄,而左公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是華人心中的一杆旗,永遠是華人心中的英雄。

  • 4 # 一羽凌霄296

    首先糾正下題目,清代諡法,大臣凡翰林出身 ,或曾官於翰林院,可配“文”諡。若大學士者,無論何出身,皆可冠以“文”諡,因大學士乃學士之長,等同詞官,入閣與入翰林同。而進士出身的大臣或無上述二條件,是不允許諡“文”,當然特例除外。

    那麼我們的左宗棠“文襄”的諡號是怎麼來的呢,闢地有德曰襄, 甲冑有勞曰襄。襄字彰顯其武功,沒問題。“文”呢,左只有舉人的功名,論出身,那是夠不上格了。

    有種說法,左宗棠的諡號特例,還有說賜翰林出身才得到這個諡。個人以為這些傳說,是不可信的。試想以左氏如此清高之性,他自不會去鑽營要個什麼出身,如果朝廷特賜個進士,翰林。這種施捨而來的名位,對他來講也是一種恥辱。,

    好了,看圖

    東閣大學士左宗棠,憑這點,得配文諡,正好,所以左氏文襄的諡號,並非特例,。。。。。

    另外例如,諡文忠的榮祿與諡文勤琦善,此二人乃門蔭出身,非科甲入仕,亦無緣翰林詞館,皆是以大學士身份,而得此殊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的妻子兒子是誰?如何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