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
2 # 泥水勞人
李自成死之謎,應該只有一個版本,因為人只能死一次。至於對李自成之死的說法不一致,就代表了歷史記載不確。雖然我們相信史記,因為司馬遷說的謊話少!從這一點看,我們人類應該是愛說謊話的。李自成距今不遠,卻不能確定他的死!所以我認為,文王根本不懂易經,而且他也沒有編寫過易經,其原因是我們願意說謊話。藉此說明一下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對古文化探討的議論,讓大家去批評指導!
-
3 # 東哥133938125
李自成是怎麼死的? 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定論。但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通山戰死說”,說李自成兵敗南下至湖北通山九宮山,走投無路被當地遊民武裝殺害;一種是“夾山禪隱說”,說李自成兵敗南下到湖南石門夾山,遁入山門削髮為僧並在此坐化昇天。然而在許多人看來,前一種說法具有權威性,其依據不僅是官方文件和史書早有定論,而且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學者專家也一致認同。 不過,由於“通山戰死說”所依據的史料前後矛盾,經不起真正的歷史檢驗,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強烈質疑。而“夾山禪隱說”目前所依據的史料也確實不夠充足完整,難以成為定論。
-
4 # 大海142581829
只有一種,通山九官山戰死,別的隱居和出家之說都是天稽之談,清政府及地主武裝恨他入骨,不見他屍骨定然挖地三尺,生怕李自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戰敗天下再也沒他容身之處,還不如學當年西楚霸王,落個英雄的美名。別的地方無非借史輝,耀一方水土,
-
5 # 佛山開心
個人認為以下說法更符合歷史邏輯,並有大量史料跟發現的文物佐證。雖然現在教科書中講到是通山死的,相信一定會還歷史一個真相。 解開李自成歸宿之謎的重大發現——大順軍碑刻 李自成歸宿何地?300多年來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有殉難、禪隱等數種說法,但《明史》和清初的大多數史料記載李自成殉難於通城九宮山。 1955年,通城縣人民委員會根據政務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離縣城一公里的九宮山北面原李自成墓址上培修了李自成之墓。墓成後,有位通山縣高湖鄉的民辦小學教師向《歷史教學》編輯部提出了質疑。該刊在函請專家作問題解答時,認為在通山縣高湖牛跡嶺被程九伯打死的李延就是李自成。當時這些被函請的專家接觸史料非常有限,也沒有到通城和通山實地進行考察調研,草率回函附和《歷史教學》編輯部的考證。郭沫若同志看了《歷史教學》編輯部和少數專家的論證後信以為真,於是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宣告,宣佈登出他為通城李自成墓的題詞並將《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通城”更正為“通山”。從此在國內,李自成殉難於通山說取代了通城說,編進了教科書。1979年通山縣為開發旅遊資源,在高湖鄉小月山下新建闖王陵,並派人到通城縣李自成墓前拓取郭沫若同志所題的李自成墓誌銘和“李自成之墓”碑石,並將其中通城縣的“城”改成通山縣的“山”,重新鏨刻碑石,分別立在新建的闖王陵內和一個無主墳旁充作李自成墓 。1988年這個新建的闖王陵被國家文物局報送到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而通城縣的李自成墓因得不到有效保護於1992年遭山洪沖毀。 李自成歸宿之謎引起筆者濃厚興趣,為了澄清史實,近十年來筆者自費對這個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在進一步發掘史料的同時,注重大順文物的發現與徵集,透過不懈的努力,近年來考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調查中發現,李自成殉難後,其夫人高桂英、丞相牛金星和不少大順軍老營家屬隱居在幕阜山一帶的深山老林,筆者在其後裔發現各類大順文物300餘件,其中李自成璽印13顆,高桂英璽印8顆,還有30多位各級大順軍官員的印章40多顆以及高一功擔任通城縣官的“通城縣符”1顆,特別是兩套大順軍碑刻的發現為解開這一迷團提供了有力證據,結合史料談兩點看法: 一,通山縣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通山高湖《程氏宗譜》記載:程“九伯,……順治元年甲申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清康熙庚午通山高湖舉人謝廷樹詩中有“天剿李延賊,兇魂乃帝催”;通城縣《彭城堂金氏宗譜》康熙丙申譜序記載“……李延(李自成流寇)猖狂,其燒燬居民也不殊秦火之虐焰”。從這些史料記載看確有李延其人在通城、通山一帶活動,但李延是不是李自成?目前還沒有發現史料記載李自成一名李延。 我們再從新發現的文物證據中看看李延是不是李自成?據光緒壬午通山《九宮山志》記載:“至今傳賊佩劍尚藏山下民家”。此劍曾被通山高湖朱家大屋朱型淼先生收藏(見圖1)。該劍長75釐米,劍鞘為普通木製作,鞘上包鞘箍,製作工藝簡單、樸素,雖劍身鏽蝕較重,但篆體“米脂李延” 銘文仍依稀可見,這把普通、低檔的佩劍不可能是李自成的,與崇陽縣發現的李自成豪華佩劍相距甚遠。該劍長1米,羚羊角柄,紅木劍鞘,劍身包銅處均鏨刻精美的五爪龍紋及緾枝花紋,劍從與劍格處有鑲金“除暴安良”四字。 與通山縣相鄰的陽新縣洋港和江西武寧縣大洞的牛金星後裔收藏有“永昌元年”款“李延記”陰陽刻印章各一顆(見圖2):一顆為田黃石,高5.6釐米,寬3.8釐米;另一顆為壽山石,高6.8釐米,寬2.8釐米。據《明季北略》等史料記載和館藏大順官印證實,大順官員三品以上印章用“符”、“印”字;三品以下印章用“信”、“契”、“記”等字,由此可見,這兩顆“李延記”印顯然不是李自成的。 再說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時間、地點與李自成殉難的時間、地點顯然不符。程九伯打死李延的地點屬通山大仰山系中的牛跡嶺,此地距離通山九宮山有20多公里,中間還隔了一座比九宮山還高的太陽山。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時間是順治二年七月十五日清朝武昌總督佟養和上任以後。清初部分史料記載李自成殉難地點的是九宮山,而時間則是順治二年五月中上旬。史料和所發現大順文物有力證明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 二、李自成殉難地應是通城九宮山。李自成殉難地是哪個縣的九宮山?《明史》和清初的《綏寇紀略》、《見聞隨筆》、《罪惟錄》、《懷陵流寇始終錄•甲申剩事》、《所知錄》、《明末紀事補遺》、《明亡述略》記載通城九宮山;《思文大紀》、《野史無文》、《三湘從事錄》、《永曆實錄》以及南明總督何騰蛟《逆闖伏誅疏》和清英王阿濟格奏疏記載九宮山;《荒書》、《烈皇小識》記載通山九宮山。從清康熙初年的《武昌府志》、《大冶縣誌》、《興國州志》、《蒲圻縣誌》、《崇陽縣誌》、《通山縣誌》、《通城縣誌》等地方誌記載來看,大順軍自武昌戰敗後,李自成的主力50餘萬人撤退到鄂東南山區,但李自成究竟殉難通山縣的九宮山、還是通城縣的九宮山?最近新發現的兩套大順軍碑刻為解開這一謎團提供了有力證據,現分別介紹如下: 1、大順軍端石碑刻六塊(見圖3)。這套碑刻發現於江西修水縣與銅鼓縣交界的練兵場(據傳大順軍在此練兵而得名)附近的三位村民家。碑石每塊之間大小、厚薄、輕重不一,高在40—45 cm之間,寬在28—40cm之間,厚在2—3cm之間,碑石每塊均為四句詩文,落款均署“大順軍”,共186字,詩文如下: 明季三秦多苦難,遼東八旗妄稱天。群雄並起共逐鹿,洪盧揮刀困好漢。大順軍 明公舉劍起銀川,揮灑英豪震九邊。闖王迎祥恨就義,當仁不讓軍心安。大順軍 既佔關中議遠謀,稱王建祚復改元。揮軍北上搗京師,所向披靡無敢戰。大順軍 一日北京龍椅坐,正當奮力安天下,不幸漢奸引虎狼,神州變色辱皇漢。大順軍 三軍既頹返關中,一戰滿清敗潼關。皇天不佑勢難起,亡我闖王九宮山。大順軍 一身戎馬攜刀劍,救世安民志自遠。時不我濟身先死,青史載名百代傳。大順軍 這套碑刻記載了李自成的興衰和功德,但其中的“亡我闖王九宮山”只能排除李自成殉難九宮山以外的所有說法,還不能肯定這個九宮山在通山或在通城,還需要相關的文物和史料作佐證。 2、永昌二年漢白玉碑刻1塊(見圖4)。這塊碑刻發現於江西武寧縣與湖北陽新縣交界的大洞牛金星後裔所在地。碑石長97cm,寬39 cm,厚12 cm,正面篆書“山高水長”;背面8句詩文,落款為“永昌二年”,共60字,詩文如下: 亡吾闖王九宮山,血海深仇恨不消。滅絕通城縣賊人,豈能還吾闖王魂? 天大地大不留人,何處去尋吾王回?順軍將士寸腸斷,跪泣狂呼吾王歸! 永昌二年 這塊碑文表達了大順軍對打死闖王的通城人的深仇大恨和對闖王的深切懷念。如果是通山程九伯打死了闖王,這裡應寫“滅絕通山縣賊人”才是。而“滅絕通城縣賊人”這句詩稍有文化的人都會理解為通城人打死了闖王。這裡的“亡吾闖王九宮山”與前一套碑刻中的“亡我闖王九宮山”互為證據,有力證明李自成確實殉難通城九宮山,大順軍方面的記載與《明史》和清初的大多數可信史料的記載完全相符。 可信史料和新發現的大順文物有力證明李自成殉難通城九宮山,排除了此外的所有說法。1645年4月中下旬。大順軍與英王阿濟格所率清軍在武昌戰敗,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等重要將領被殺被俘,李自成隨主力南下撤退到鄂南通城縣。五月上旬,李自成率二十八騎到距離縣城僅一公里的九宮山求神拜佛,因通城九宮山曾是唐代著名道仙羅公遠修煉之地,李自成為表示虔誠,不使道教聖地有刀光劍影,於是令二十八騎在九宮山下警戒,自己則微服入元帝廟,謁拜元帝像時,突遭廟內避兵的姜姓村民誤殺。李自成殉難後,大順軍群龍無首,有的降清,有的與南明聯合抗清,而李自成夫人高桂英、丞相牛金星以及大順軍老營家屬大多隱居於幕阜山一帶的深山老林,以圖東山再起,這就是大批大順文物得以長期儲存的歷史背景。 李自成殉難地研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課題,筆者希望有關權威的學術機構組織相關專家到通城縣和通山縣實地進行考察調研,並對所發現大順文物進行科學鑑定,澄清這一史實,對這個重大歷史問題作出公平、公正的結論,還歷史的本來面目!
-
6 # 薩沙
大體有以下幾個版本。
第一,被打死說。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地主武裝團練程九伯等人發現有幾個面目猙獰的人去一個山間小廟。他們認為這是來搶劫的土匪,隨即集中20多人發動突然襲擊。
倉猝之間,這幾個人拍馬就跑。但遇山間滂沱大雨,坐騎陷於泥中走不動,他只好下馬牽坐騎深一腳淺一腳前行。程九伯他們二十多人,用農具將他們全部打死。程九伯他們並不知道打死的是什麼人,但繳獲了一個金印。過了幾天,周邊傳說李自成死了,程九伯他們才驚慌起來,知道殺的就是李自成。當時李自成是大順皇帝,殺人不眨眼,部下一定要來報復。程九伯他們就嚇跑了。後來清軍佔領九宮山,挖出李自成屍體,但已經不能辨認。就根據服飾和金印判斷這就是梓里程。
但因為關鍵的金印上面的字並不是李自成的名字(一說是他的本名),所以史學界還有一定疑惑。
第二,自殺說。
這是大順軍內部的流傳,說是李自成在4月江西九江附近的一次大戰中,農民軍大敗,數萬人被殺,李自成的兩個堂叔以及大將劉宗敏皆被俘後剮殺。李自成身邊僅剩下萬把人。五月初四這天,農民軍大隊人馬行至湖北通山縣境。李自成見周邊都是敵人,心灰意冷,自縊身亡。
這種說法流傳很廣,但缺乏證據。
第三,逃避為僧說。
自乾隆以後,也有一些記載說,李自成兵敗後,並沒有犧牲,而是在湖南石門縣夾山寺出家為僧,號奉天玉和尚,隱跡遁形,在幕後指揮大順軍抗清。
1980年,湖南石門縣文物和考古工作者,以及一些明史學者,在當地挖掘了奉天玉和尚墓。
不過,這個和尚顯然不是李自成。根據史料記載,和尚同當地清朝官員關係很好,經常來往。如果他是李自成,躲還來不及,哪裡敢來往。任何一個官員知道這是李自成,一定上報,最少也會官升三級。
其實,李自成無論死也好還說活也好,在當時已經不成氣候。此人志大才疏,好好地局面被他搞得一敗塗地,失敗之極。
回覆列表
我一直認為,成功不妨用外部指標來衡量,比如擁有權力地位,掌握百萬雄兵,而徹底的失敗往往發生在人心之中,當一個英雄喪失了捲土重來的勇氣和信念時,失敗才真正到來。
哀莫大於心死,然而,誰也不知道李自成的心最後是不是死了,就連人是不是死了也存在爭論。他在1645年之後的人生經歷,簡直可以拍個懸疑片――《闖王迷蹤》,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死是怎麼死的,活著又幹了些什麼?一切仍是懸案。
據《明史》載,順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清兵攻破潼關,李自成棄西安南奔,在清軍的兩路追擊下,士卒大量逃散,經武岡、襄陽、武昌、通城,最後進入了湖北九宮山。
九月的一天,李自成讓侄子李過把守營寨,自己帶著20餘騎去山溝裡搶糧食,結果被當地村民圍困。下面的事就稀奇了,一說闖王眼見不能逃脫,想不開上吊自殺了,一說某位村民掄起一鋤頭,開了闖王的瓢。
筆者壓根不相信這兩種說法。
李自成幹了十幾年專業搶劫的活,怎麼會糊塗到帶20餘騎搶糧食?就算他對這支小分隊的搶劫能力很自信,但20匹馬的運輸能力有多大,李自成不至於看不出來吧?要知道當時營寨還有不少人呢。後來,他侄子李過去投奔前明總督何騰蛟,參與抗清時,是領著十萬人馬去的。再說,被村民圍困,多大點事,至於嚇得上吊嗎?且闖王騎射功夫突出,一輩子就愛騎馬射箭,哪位農夫有那麼好的功夫,能一鋤頭打中闖王的腦袋?
其實,清政府自己也不相信李自成死於九宮山村民之手,《明史》接著就說,清兵聞訊前去辨認屍體,但已“朽不可辨”,換言之,這屍體是不是李自成的,誰也說不準。
後來,清朝又給出另一種說法:李自成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了(參見《鹿鼎記》)。大家知道,清朝是信佛的,你看官員們所穿的朝服,胸前一串佛珠可是標配。出家就是檻外人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以不必去追究了,也算是一種最終結果。
從此以後,江湖上就再也沒有李自成的訊息了,這實在令人費解。
抗清爭天下的戲碼怎麼能少了李自成呢?當時他還不到40歲,起義十幾年,什麼苦沒吃過?什麼仗沒打過?什麼挫折沒經歷過?怎麼說消失就消失了呢?
看來,完整的李自成大約已經不存在了,要麼人死了,要麼心死了。
下面這首詩,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風雲突變及九州,天下蒼茫盡已丟。
暫辭京城別帝位,擺脫圍追苦尋路。
攜眷今走創坪過,夜深子時將身宿。
曾經此地無人敵,悲今軍敗不成伍。
望月靜思光復計,不知天明軍何處。
此莊環山皆險峻,困龍暫固此灘舟。
越過苦竹湖廣地,駐軍通城且安舒。
整軍有待赴京日,重振朝綱江山固。
――《七古·永昌二年三月》明·李自成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李自成並未灰心喪氣,他跑到九宮山考察形勢,準備再放手一搏。但多年的戎馬生涯讓他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傷病加據,最終壯志未酬。
在眾多農民起義領袖中,我對李自成情有獨鍾,因此,主觀上我很樂意接受最後這種說法,但我要補充一句:
健康問題仍是次要的,如果李自成認真考察了清初形勢,深刻反省了這些年的事業歷程,那麼,他應該能夠得出結論:憑自己這兩把刷子,爭奪天下,毫無勝算,不如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