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對楊家著墨不多。楊業、楊延昭(楊業之長子)、楊文廣(楊延昭三子)確實存在,其餘如穆桂英及楊排風等皆是杜撰出來的,並不存在於《宋史》等史實中。《宋史》記載的楊業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隨乃父征戰,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六子,後皆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官名)。正史並無戰死、出家、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
楊業原是北漢名將,官至建雄軍節度使,驍勇善戰,華人號為“無敵”。北漢降宋,楊業得到宋太宗趙光義信任,繼續戍邊防備契丹。他曾在雁門以奇兵數千騎大敗契丹,自此令契丹望風而遁,但也受到上級猜忌。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北伐,潘美一路,楊業副之,克雲、應、寰、朔四州。曹彬軍敗績,潘美、楊業所部護送四州民眾內遷。途中遭遇契丹主力,潘美等強令楊業出戰。楊業率部血戰陳家谷,其子楊延玉戰死,楊業為契丹所擒,絕食三日而死。
在楊業的兒子中,以楊延昭最為出色,楊業說:“此兒類我。”楊延昭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頗為忌憚,目為楊六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深入宋境,楊延昭率部突入遼境,擊破古城。
楊延昭有三子,《宋史》僅載第三位楊將文廣之事蹟。延昭長子傳永,次子德徵,名字獨見於曾鞏《隆平集》。楊延昭的三子楊文廣,字仲容,青年時代得到范仲淹的賞識,置於麾下;曾從狄青南征。楊文廣在西邊防禦西夏,而不忘燕雲。遼宋爭代州地界,楊文廣獻上陣圖及進取幽燕的方略,但不久就去世了。
太君是古代對一定級別官員之妻或母的尊稱。在唐代,官員達到一定級別,他們的母親就可以被稱為太君。宋時,為了體現對大臣的優待,朝廷為群臣之母專設了封號,刺史以上官員的母親封為縣太君。楊延昭官在刺史之上,其母當然可以被叫作太君。
楊業之妻“太君”究竟是誰,史書從未提及。佘太君最早出場是在元代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中,她從一開始就是個藝術形象而非歷史人物。但當時故事編排講究“事有源流”,從楊業妻叫“太君”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宋會要輯稿》記述了另一個折太君,她的事蹟與傳說中楊業妻頗為相像,不過她是豐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折夫人很有謀略,輔助王承美屢立戰功。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折太君夫婦率軍與契丹軍發生激烈交戰,斬獲敵人數以萬計,生擒契丹天德軍節度使韋太。第二年,萬餘契丹兵再度來犯,折太君夫婦又一次大獲全勝,並乘勝向北追出百餘里,所向披靡,契丹軍聞名喪膽,不敢再犯。他們把守豐州城35年從未有失,其事蹟可圈可點。景德初年(1004年),宋真宗下詔讓王承美進京,親自接見了這位邊防的傳奇人物。不僅如此,宋真宗還特別賞賜了折氏,讓她享受邊疆官員的待遇,每月賜錢五萬,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耀。
《宋會要輯稿》記載的折太君與楊業、楊延昭為同時代人,折氏夫婦守邊四十多年,契丹聞之膽寒。折太君的事蹟相當豐富,其抗遼、上狀、進宮等活動與戲曲小說中的佘太君形象有相似之處。她的兒子文玉、懷玉在楊家將中也有類似的名字。故事小說裡的佘太君很可能就是根據王承美之妻演變而來的。
《宋史》對楊家著墨不多。楊業、楊延昭(楊業之長子)、楊文廣(楊延昭三子)確實存在,其餘如穆桂英及楊排風等皆是杜撰出來的,並不存在於《宋史》等史實中。《宋史》記載的楊業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隨乃父征戰,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六子,後皆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官名)。正史並無戰死、出家、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
楊業原是北漢名將,官至建雄軍節度使,驍勇善戰,華人號為“無敵”。北漢降宋,楊業得到宋太宗趙光義信任,繼續戍邊防備契丹。他曾在雁門以奇兵數千騎大敗契丹,自此令契丹望風而遁,但也受到上級猜忌。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北伐,潘美一路,楊業副之,克雲、應、寰、朔四州。曹彬軍敗績,潘美、楊業所部護送四州民眾內遷。途中遭遇契丹主力,潘美等強令楊業出戰。楊業率部血戰陳家谷,其子楊延玉戰死,楊業為契丹所擒,絕食三日而死。
在楊業的兒子中,以楊延昭最為出色,楊業說:“此兒類我。”楊延昭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頗為忌憚,目為楊六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深入宋境,楊延昭率部突入遼境,擊破古城。
楊延昭有三子,《宋史》僅載第三位楊將文廣之事蹟。延昭長子傳永,次子德徵,名字獨見於曾鞏《隆平集》。楊延昭的三子楊文廣,字仲容,青年時代得到范仲淹的賞識,置於麾下;曾從狄青南征。楊文廣在西邊防禦西夏,而不忘燕雲。遼宋爭代州地界,楊文廣獻上陣圖及進取幽燕的方略,但不久就去世了。
太君是古代對一定級別官員之妻或母的尊稱。在唐代,官員達到一定級別,他們的母親就可以被稱為太君。宋時,為了體現對大臣的優待,朝廷為群臣之母專設了封號,刺史以上官員的母親封為縣太君。楊延昭官在刺史之上,其母當然可以被叫作太君。
楊業之妻“太君”究竟是誰,史書從未提及。佘太君最早出場是在元代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中,她從一開始就是個藝術形象而非歷史人物。但當時故事編排講究“事有源流”,從楊業妻叫“太君”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宋會要輯稿》記述了另一個折太君,她的事蹟與傳說中楊業妻頗為相像,不過她是豐州刺史王承美的夫人。折夫人很有謀略,輔助王承美屢立戰功。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折太君夫婦率軍與契丹軍發生激烈交戰,斬獲敵人數以萬計,生擒契丹天德軍節度使韋太。第二年,萬餘契丹兵再度來犯,折太君夫婦又一次大獲全勝,並乘勝向北追出百餘里,所向披靡,契丹軍聞名喪膽,不敢再犯。他們把守豐州城35年從未有失,其事蹟可圈可點。景德初年(1004年),宋真宗下詔讓王承美進京,親自接見了這位邊防的傳奇人物。不僅如此,宋真宗還特別賞賜了折氏,讓她享受邊疆官員的待遇,每月賜錢五萬,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耀。
《宋會要輯稿》記載的折太君與楊業、楊延昭為同時代人,折氏夫婦守邊四十多年,契丹聞之膽寒。折太君的事蹟相當豐富,其抗遼、上狀、進宮等活動與戲曲小說中的佘太君形象有相似之處。她的兒子文玉、懷玉在楊家將中也有類似的名字。故事小說裡的佘太君很可能就是根據王承美之妻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