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林6491

    謝邀!是以強勢的軍力,用以勢不可擋的實力,用發動戰爭形式,橫掃歐洲所掠奪的財物再投入到軍費開支進行充實地彌補,從中還大量投入軍事武器裝備的製造,可說是越肥越添膘。也更加增添了德國法西斯列強侵佔整個歐洲野心的慾望,由於想實現侵佔慾望操之過急,導致希特勒戰略戰術上的嚴重失誤,結果被蘇聯打個落花流水,落成個戰敗之國。

  • 2 # 張風高

    德華人在二戰時期的錢從那裡來?是誰為德華人提供了這一戰爭的經濟支出!這首先要說是德華人自身國力的強大!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德國納粹希特勒膨脹,瘋狂擴充的野心。這首先要說明的是二戰時期波蘭和瑞士兩國為德國納粹希特勒提供了一筆遠遠不斷的軍費開支。關於德華人的失敗!那是因為德華人拉的戰線太長太大所制,最主要的還是,希特勒的打擊面太大所為。

  • 3 # 青汁帶你看歷史劇

    大家好,我是青汁。今天我們來聊聊一戰之後德國明明經濟很落後,那他為何還有軍費發動二戰。

    一戰之後,德國經濟迅速衰退,但是希特勒上臺以後德國經濟開始大幅增長,在二戰開始之前,德國經濟已經重新開始變得富強起來,完全可以支援二戰軍費,而原因有。

    在一戰之後,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但他們國內並不是主戰場,自己的工業體系沒有被徹底破壞,他們的工業基礎還在,這就為他們復出打下堅實基礎。希特勒上臺之後,針對國家的一些問題,大力發展基建,這就為德國很多民眾提供了工作。在基建的帶動下,德國國力開始恢復起來,工業生產也漸漸恢復正常,他們國家的錢財主要是從這些基建方面來的,在國家漸漸富強之後,他們又不斷鼓吹愛國思想,國內很多富人和民眾不斷給國家捐經費。

    他們大部分人都被德軍抓起來,沒收所有財產,猶太人的產業被德國侵吞,希特勒又不斷策劃針對猶太人的攻擊,前後德國殺掉無數的猶太人。這些人身上的任何一點財產都被德軍收繳,從這些人身上,他們得到無數錢財,這些錢財也成為他發動大戰的基礎。希特勒並不是個傻子,他不會無緣無故去針對一個民族,之所以會選擇猶太人,主要還是這個民族太有錢,容易被惦記上。

    不斷用一些軍事行動侵佔一些地方,德國本身就是歐洲的一個大國,他們又不斷透過戰爭向外發展,利用軍事侵略,佔據其他的國家,然後利用這些國家的資源來支援本國的發展,後來在戰爭進行的時候,德國的勢力已經發展到整個歐洲,他們不斷從各個佔領地索取更多資源,這也為他們賺錢無數錢財。

  • 4 # 四十五度歷史

    第2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國內民生凋敝而且還承受了鉅額的戰爭賠款,但是德國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迅速壯大了國力,挑起了第2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的軍費是怎麼來的呢?

    德國採取了一種方式,就是向民眾借貸,就是發行國家債券,實際上德國國內有很多有錢的猶太人,德國軍隊就從這些富人手裡借到了大批的軍費。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透過掠奪資金,納粹黨上臺掌握政權以後,開始瘋狂的屠殺猶太人,因為猶太人是非常有錢的,所以殺死這些猶太人之後資金就成了德國的國家財產。其實德國的反猶太主義更多的原因是為了掠奪財富,而且是合乎法律的明目張膽的掠奪猶太人的財富,所以德國在短期積累了大量的軍費用於發動戰爭。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透過剝削資本家獲得軍費,德軍之所以有這麼多錢打仗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美國資本家的幫助,在二戰還沒有開始之前,美國有很多的資本家到德國賺錢,這讓美國的資本大量的流入了德國,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德軍把這些富人的錢全部借走用作軍費。

    同時戰爭開始之後,德軍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由於德軍先進的閃電戰模式迅速佔領了整個歐洲,這時候德國就不再缺錢了,德國缺錢僅僅是剛開始的服務缺少資金,也就是缺少啟動戰爭的資金。透過一系列的手段之後,德國進行了自身的改革,發行國家債券和掠奪猶太人以及在美國資本家的幫助之下獲得了政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到二戰時期,透過掠奪歐洲各國國家的財富,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資源。同時德國開始入侵蘇聯,大面積的佔領了蘇聯的油田,德國入侵蘇聯的主要目的就是佔領高加索油田。因為一旦獲得了高加索油田,德國的戰爭機器將會更加厲害,但是最終這一目的也沒有實現。最終導致全盤皆輸,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為了守護高加索油田,當然在這一時期美國方面也開始支援蘇聯。從而導致納粹黨稱霸世界的夢想落空。

  • 5 # 謝金澎

    希特勒是一個天才的演說家,他從開始作為政府的一個潛伏於納粹黨的小特務,到認同納粹的理念加入納粹,到徹底掌控納粹政黨,也不過幾年時間。

    到他坐完牢出獄後,主動找政府認錯,又說服了當時的政府總理對納粹黨解禁,重新開始活動,透過鼓動民粹,讓納粹迅速發展壯大,到他登上德國政治舞臺中心,又不過幾年的功夫。

    然後為了他的國家政府目標,他透過演說鼓動,讓整個德國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支援德國的擴軍備戰,再支援德國的猶太人政策,到德國開始全面擴張,可謂是暢通無阻。

    所以希特勒領導的德國,表面上是一個民主國家,其實早已經是一個集權的獨裁國家,他透過大量發行國家債務,鼓動德華人民為了“偉大”的戰略目標,傾囊購買國債來整合德國的資本進行擴軍。

    然後透過沒收猶太人的資產充盈國庫,再後來他拿下了世界上的老牌資本主義集團——西歐國家後,讓這些國家成為德國的糧倉、錢袋子、加工廠、人力資源基地,那個時候希特勒已經不缺打仗的資本了。所以他這才開始把目光轉向東歐最大的鄰居蘇聯,那是因為希特勒已經認為德國有這個資本實力、工業實力和人力資源征服蘇聯了。

    不過他沒有注意到的是,蘇聯雖然也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共同體,但是已經磨合了很多年,而且思想也實現了高度統一。但是德國組成的西歐共同體卻是同床異夢,反抗不止。東西歐兩個集團的碰撞很快有了結果,鬆散的西歐集團敗下陣來,最後德國獨嘗苦果。

  • 6 # 光明路

    從六百萬猶太人而來。

    希特勒的戈培爾製造輿論說猶太人剝削了大眾才富得流油。要剝奪回來。

    然後剝奪猶太人一切財富。

    猶太人的財富富可敵國。

    然後殺了猶太人。免得將來起訴索賠。

  • 7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其實,在二戰開打的頭幾年,1939-1942年這段時間,德國都沒有進行全面戰爭動員。期間,德國國內的民用經濟一切照舊,甚至還出現過多次超越了戰前產量的“小高峰”。

    德國最終轉入戰時經濟的時間更是比蘇聯、美國都要晚的多。甚至,在走向沒落的那兩年,還動用了50000名德國現役軍人和180000名“群演”,下血本兒,拍攝了大型史詩電影《科爾貝格》。

    1945年初,這部勞民傷財的大製作在東西兩線的轟炸中,正式隆重上映,旨在激勵德意志民族的“鬥爭和士氣”。

    (《科爾貝格》以納粹的反動視角,重新演繹了發生於19世紀初,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中的經典圍城之戰)

    很顯然,納粹高層們,還是很善於總結的,充分吸取了一戰德國戰敗教——民生問題導致騷亂,引發國內起義,德皇退位,在正面戰場並非全面敗退的情形下,新政府主動向協約國投降。

    因此,納粹從上臺執政開始,就在拼命的拉攏討好民眾,同時還特別注重“洗腦”般的宣傳和輿論造勢。二戰打響後,也一直儘量規避把明顯的把戰爭負擔轉嫁給國內人民,在1943年秋之前,沒有直接的加徵過“戰爭稅”。

    畢竟,納粹黨能迅速壯大,靠的多是來自於工人、小市民、失業者、農民與中產人士的“鐵粉”。所以,他們的利益,不到緊要關頭,絕不能隨意觸碰,否則就動了自己的統治根基。

    那麼,東西兩線作戰的壓力,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錢和物資,如此沉重的財政負擔,還不能傷到自己人,應該如何是好呢?顯然,除了戰前的“囤積”,納粹更把魔抓伸向了佔領區人民和猶太人。

    早在戰前,納粹透過打擊、迫害猶太人,短期集聚了大量財富。甚至,在宣傳術的”洗腦下“,迫害猶太有產者的行為一度成了德國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的“國民運動”。充分利用了普通德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裡,還被大都數人看成了殺富濟貧行為,特別受中下層民眾的擁護。

    加之,自魏瑪時代起,與中國和蘇聯的長期貿易往來,也幫助德國提前儲存了大量工業原料和戰爭資源。

    尤其跟蘇聯的“互通有無”活動,在二戰爆發早期,蘇德東西瓜分波蘭後,不用再“繞遠”,路線更加便利、順暢,甚至還形成了一段貿易合作“高峰”。比如,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1941年6月21日深夜,蘇聯運送物資的火車空車皮剛返回沒兩小時(蘇德貿易中,德國傳授技術,蘇聯主要賣資源,還包郵),巴巴羅薩計劃就開始時了。蘇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典型的被賣了後還幫人數錢的角色。

    (蘇德在瓜分波蘭後,雙方軍官友好的坐車準備出席聯合閱兵式,周圍還簇擁著笑逐顏開的“波奸”)

    還有面向民間發行的“債券”,被洗腦後的德國老百姓都爭相購買,主動“為建設第三帝國”貢獻力量。這些來自於民間的資金,給戰爭早期提供了比較靠譜的軍費。

    在蘇聯境內,納粹操作比較簡單,直接宣佈“一切蘇維埃的財產都應該被納入到帝國財政中來”。

    其他佔領區呢,當時的德國跟日本一樣,都在大搞“以戰養戰”,打下一個地方,駐軍的軍費就強制當地來承擔,美其名曰——“為換得軍事保護而對帝國防務的捐獻”,即“防務捐贈”。其實,就是類似黑社會在收“保護費”。

    而且,這筆“保護費”隨著戰爭的進展,越發顯得在“漫天要價”。

    根據帝國財政部1941年10月公佈的資料:佔領軍軍費佔比利時年財政收入的125%,荷蘭的131%,塞爾維亞的100%……

    這種“超額保護費”的結果是,戰爭後期,法國,荷蘭等地連續的“大饑荒”。著名影星赫本的少年就被大饑荒“餓著”了,有點影響生長髮育,間接促成了她纖細的身材。據說,當年的赫本,餓的連吃鬱金香根都吃過。不少影視作品也演繹過這段歷史,比如荷蘭電影《黑皮書》,餓壞了的女主能直接把兔子正啃著的胡蘿蔔搶過來自己接著吃。

    除了佔領區上繳的“保護費”,納粹還強制佔領區的猶太人繳納贖罪金,進而直接宣佈猶太人的財產是“人民的財產”,大大方方的沒收他們名下的無形和有形資產,達到了快速致富,補充軍餉的效果。

    同時,各地集中營,和從佔領區掠來,尤其是蘇聯區域內的強制勞工,組成了“超低成本勞動力”隊伍,也明顯抵消了納粹的相關軍費支出。

    另外,第三帝國還在佔領區強行推廣“馬克券”,再操縱外匯兌換率,故意讓對方貨幣貶值。

    更要命的是,跟“馬克券”關聯的是“帝國馬克”,而非黃金。

    很顯然,任何貨幣,就其本身而言,就是紙,並沒有價值。那麼,要保持其穩定性,就必須能按照一定的匯價兌換成黃金,即“黃金的避險價值”。因此,正常情形下,一國需要有足夠的黃金儲備,才能保證其貨幣的穩定性。同理,黃金儲備量越大,該國的貨幣就越穩定,越能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其保值性也更高,比如,當今的國際結算貨幣——美元。

    而這個馬克券,只在佔領區有效,既無黃金儲備做後盾,又無信用當保障。

    納粹人為操縱匯率,隨便印一些“馬克券”,輕鬆兌換成佔領區貨幣,進而大肆收購物資;而佔領區金融機構,拿著朝不保夕的“馬克券”,卻只能在本區域內交易,出了德佔區,就成了廢紙一張。這簡直跟“明搶”,沒多大區別了。

    用“馬克券”搜刮來的財富到了德國老大手中,先被各級軍政管理人員層層貪汙一部分,挑剩下的,一些供養駐軍,另外的運回國內去抵消通脹。

    (馬克券,雖說曾經形同廢紙,但放今天,可是屬於極具升值潛力的珍藏品)

    到了戰爭後期,愈發喪失理智的德國佔領軍,開始強制被佔領區域的銀行動用存款購買第三帝國發行的“戰爭債券”。當年,在納粹的“脅迫”下,捷克銀行70%的存款購買了戰爭債券,比利時銀行也拿出了55%的存款,用於購買戰爭債券。

    還有被佔領的希臘,1944年,其央行在一番威脅和恐嚇後,曾經買進過一大筆第三帝國戰爭債券。70多年後的2015年,陷入歐債的希臘政府突然“想起”了這筆“壞賬”,仔細算過後,認為這筆金額至少相當於今天的100億歐元。

    於是,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時,還特意強調了這件往事。並表示,希臘對二戰期間被德國佔領的索賠要求依然有效,這賬,啥時候兌現呢?

    好了,回到話題上來。在德佔區,因為拿著“馬克券”兌換佔領區貨幣非常划算,所以德國官兵們都喜好在異國拼命消費、各種“買買買”,然後寄往國內,尤其是法國的駐軍,都跟咱們現在的海外代購差不多了。

    佔領區人民過的“水深火熱”,而德國家庭天天盼著遠道而來的“禮物”。這麼一來二往的,大家對元首的愛,更是無以復加。

    所以,隨著戰爭的進展,雖然德軍在不斷的擴大軍隊規模,增加軍備,但德國方面自己的實際支出,卻呈不斷的減少的趨勢。

    這背後,就是“帝國財政”的胡亂發揮,加上大規模的劫掠和帝國郵政配合運輸的效果。

    只是,欠的賬,最終都得需要還的,跟改朝換代沒關係。截止2007年,聯邦德國政府已經向二戰受害方支付了大約640億歐元的賠償。這還不包括要一直持續下去的,針對大屠殺猶太倖存者,每年每人約2500歐元的津貼。

  • 8 # 血色黃昏的黃昏

    一、“MEFO”公司

    “MEFO”(德語: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治金研究有限公司”)是二戰前納粹政府為籌措德國重整軍備的資金而設立的一家空殼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33年5月,其主要策劃者為德國經濟學家、銀行家、中右翼政治家、德意志帝國銀行(德語:Reichsbank)行長、德帝國經濟部長賈馬爾·沙赫特(Hjalmar Schacht)。“MEFO”公司發行一種名為“Mefo票據”,“Mefo票據”以“Öffa票據”為藍本。

    1933年納粹掌權後,德國重整軍備需要大量的資金,由於受到《凡爾賽條約》的制約,這些資金不能來自稅收或公共貸款,必須想個辦法秘密的籌集資金。因此,當時德國的經濟部長賈馬爾·沙赫特成立了一家空殼公司“MEFO”。表面上MEFO是一傢俬人公司,而實際上完全是納粹自己的公司,該公司的兩名董事,一名由德國國防部任命,另一名由帝國銀行任命。

    “MEFO”成立後,賈馬爾·沙赫特成功說服德國四個主要的武器製造商:弗里德里希·克虜伯、西門子、曼恩集團、萊茵金屬股份公司提供了100萬德國馬克的初始股本。

    “MEFO”公司發行的“Mefo票據”本票,能夠像硬通貨一樣流通。納粹政府主要將“Mefo票據”作為貨款用於支付德國的武器製造商們。持有“Mefo票據”的公司可以在德國的任何私人商業銀行將其換成現金;初始發行的“Mefo票據”有效期為六個月,但規定可以無限期延長三個月,商業銀行也可以將持有的“Mefo票據”到德意志帝國銀行兌換成現金。帝國銀行承諾,無論“Mefo票據”數額大小,到期後都可兌換成現金,並且為此支付4%的利息。

    當時“Mefo票據”的發行總額是保密的。上面四家公司共籌集了超過10億德國馬克(相當於2009年的40億歐元),納粹政府則用五年期“Mefo票據”來償還這筆錢。1934年至1938年3月31日期間,德國共發行了價值120億德國馬克的“Mefo票據”,用於支付重整軍備的相關費用。納粹透過這種融資方式從德意志帝國銀行獲得大量資金,這筆資金約佔德國軍備開支的45%。

    二、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的資助

    一戰後,決定歐洲今後戰略發展的主要機構是英格蘭銀行和美聯儲(FRS),與這兩大機構相關的金融和工業組織制定了一項戰略計劃,就是建立對德國金融體系的絕對控制權,從而達到控制中歐的政治程序。戰略計劃分以下幾個階段來實施:

    1、1919年到1924年——先為美國對德國經濟大規模金融投資奠定基礎;

    2、1924年到1929年——全面控制德國金融體系以及為納粹提供金融支援;

    3、1929年到1933年——發動大規模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確保納粹上臺;

    4、1933年到1939年——與納粹政府進行金融合作並支援其擴張的外交政策,目的是為發動新的世界大戰作準備。

    第一階段,確保美國資本滲透到歐洲的主要途徑就是戰爭債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德國戰爭賠款問題。美國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向主要盟國英格蘭和法國提供了88億美元的貸款。1919-1921年期間,兩國要償還給美國的戰爭貸款債務總額超過110億美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英法兩國只能依靠德國的戰爭賠款。

    德國戰敗後,儘管賠款總額已大量削減,但部分賠款以工業原材料的形式來抵償,德國企業因此受到衝擊,德國經濟一蹶不振,賠款日期一再拖延。由於德國資本外流拒絕繳稅導致國家預算赤字,只能透過印刷大量無擔保的馬克來彌補,結果德國貨幣最終崩潰導致1923年爆發“大通貨膨脹”。

    1922年12月,由於德國未能兌現當時所應賠付的木材,賠款委員會裁定德國違約。1923年1月法國與比利時軍隊佔領魯爾地區,由此引發“魯爾危機”。

    英美兩大集團為了掌握主動權,任由法國去冒險,以此證明法國沒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美國國務卿休斯指出:“有必要等待歐洲’成熟’後,再接受美國的建議。”

    第二階段。早在1922年3月,根據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未來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國務卿)和威爾遜總統的法律顧問在巴黎和平會議上提出的建議,制定了實施該階段計劃的方案。杜勒斯將方案委託給摩根大通公司具體執行,摩根大通公司則推薦了賈馬爾·沙赫特、蒙塔古·諾曼以及興登堡。

    在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Montagu Norman)的指導下,由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具體實施,其核心人物是“德累斯頓銀行”的代表賈馬爾·沙赫特(Hjalmar Schacht)。1923年12月,賈馬爾·沙赫特出任帝國銀行(Reichsbank)行長,並促成了英美和德國金融界之間的聯合協作。

    1924年8月16日“倫敦會議”上通過了一項《道斯計劃》(Dawes Plan)。《道斯計劃》以專家委員會主席、美國銀行家、摩根集團旗下一家銀行的董事長查爾斯·蓋茨·道斯(Charles Gates Dawes)命名。該計劃由美國提出,用以緩解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賠款而承受的巨大財政壓力。

    根據《道斯計劃》,美國向德國提供近2億美元的鉅額貸款,其中一半由摩根大通公司承擔。目的是振興德國經濟,好讓德國能夠繼續支付戰爭賠償金。反過來,拿到賠償金的國家也就能夠償還美國的戰爭貸款。由此,英美銀行不僅控制了德國的外匯換算,還控制了德國的財政預算、貨幣流通系統,很大程度上還控制了德國的信貸系統。

    歷史學家表示,“魏瑪共和國接受歷史上最美的經濟援助,然後緊接著將面對世界歷史上最痛苦的收穫”。血淋淋的美元毫不費力的就注入了德國金融的脈絡。

    1924-1929年期間,德國工業的外國投資總額接近630億金馬克(其中300億是透過貸款),並支付了100億馬克的賠償金。其中70%是由美國的銀行家們提供,而這些銀行大多數屬於摩根大通。到1929年,德國工業雖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很大程度掌握在美國的金融工業集團手中。

    向納粹黨和希特勒提供大筆贈款的德國“染料工業利益集團”(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簡稱:法本公司“I.G. Farben”)由洛克菲勒“標準石油”控制;摩根的通用電氣公司、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控制了德國的無線電和電氣行業,ITT公司在德國電話網路中所佔的比例為40%;此外,美國還擁有德國飛機制造公司福克-沃爾夫(Focke-Wulf)的30%股份。

    杜邦家族的“通用汽車”控制了德國的“歐寶”;亨利·福特擁有德國“大眾”100%的股份;1926年,在洛克菲勒的“Dillon,Reed&Co.”投資銀行參與下,繼法本公司(I.G. Farben AG)之後,德國第二大工業壟斷企業聯合鋼鐵股份公司(Vereinigte Stahlwerke)成立(包括蒂森、弗裡克、沃爾夫、費格勒拉等)。

    正如魏瑪共和國前總理海因裡希·布魯寧(Heinrich Brüning)在他的回憶錄中所寫道:“自1923年以來,希特勒從國外獲得了大筆資金。它們去了哪裡不得而知,但它們是透過瑞士和瑞典的銀行接收到的。”

    1929年秋,美聯儲觸發美國股票交易所崩潰後,英美開始實施第三階段。受中歐銀行業危機和經濟蕭條的影響,美聯儲和摩根大通決定停止向德國提供貸款。1931年9月,英國為了破壞國際支付體系,故意放棄了金本位制,此舉完全切斷了魏瑪共和國的財路。

    1932年1月4日,蒙塔古·諾曼、弗朗茨·馮·巴本、阿道夫·希特勒就納粹黨的融資問題達成了秘密協議。美國政策制定者和杜勒斯兄弟也出席了此次會議。1933年1月14日,希特勒的計劃得到批准。至此,英美兩大財閥終於解決了將權力移交給納粹的問題。1月30日,希特勒成為總理後,該戰略計劃進入第四階段。

    1933年5月賈馬爾·沙赫特訪問美國後,再次被任命為帝國銀行行長。在與美國總統以及華爾街最大的銀行家會晤後,美國為德國準備了總計10億美元的新貸款。到了30年代末,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施羅德銀行成為英國在德國的主要代理商。

    1934年8月,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在德國獲得了73萬英畝的土地,建造了大型煉油廠,併為納粹提供石油。同時,德國秘密地接收了美國最現代化的飛機制造裝置,並開始製造德國飛機;德國從美國“普惠”,“道格拉斯”,“柯蒂斯·賴特”等公司獲得了大量的軍事專利。例如德國依靠美國技術製造了容克87型(Junkers-87)俯衝轟炸機。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41年,美國對德國經濟投資總額為4.75億美元。其中“標準石油”投資了1.2億美元,“通用汽車”投資了3500萬美元,ITT投資了3000萬美元,“福特”投資了1750萬美元。總之,二戰前期大約有150家美國公司參加了德國的軍備重整計劃。

    三、掠奪猶太人財富

    2005年,德國前外交部長、副總理約施卡·菲舍爾(Joschka Fischer)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納粹所掠奪的猶太人財產佔德國軍費開支的三分之一。

    從1934年開始,德國就頒佈了針對猶太人的稅法。研究表明,當時德國猶太人被掠奪的財產超過1200億馬克(相當於120億英鎊)。甚至那些在“大屠殺”開始之前設法離開德國的猶太人也不得不因為“出口稅”而失去財產。

    1938年4月26日,納粹頒佈《關於猶太人申報財產的法令》,規定所有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申報任何價值超過5000馬克(約合2000美元)的資產。

    此外,納粹透過變賣逃離德國佔領區的猶太人的財產來獲利。在菲舍爾的調查報告中就詳細介紹了,納粹在波羅的海國家以及波蘭所掠奪的72,000套公寓的去向。

    四、第三帝國的經濟基礎——強迫勞動

    1939年10月,納粹將強迫勞動合法化,迫使所有14至60歲的猶太男性在被佔領的波蘭做奴隸勞工。後來,強迫勞動法開始逼迫猶太婦女以及12-14歲的兒童勞動。猶太人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每天必須工作10-12個小時,而酬勞微薄甚至無任何報酬。

    據統計,戰爭期間約有1500萬男女被納粹強迫勞動。有超過兩千家德國公司依靠奴隸勞工獲利。使用奴工的企業包括:蒂森、克虜伯、法本公司、博世、戴姆勒-賓士、德馬格、亨舍爾、容克斯、梅塞施密特、西門子、寶馬以及大眾汽車等德國公司。另外還有很多類似福特德國、歐寶(通用汽車的子公司)這種在德國的外企分公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ero確認首發掛牌4人,久哲“商人本性”只留最初,選秀又買回4人,這決定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