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36858429218

    《悲慘世界》(LesMisérables),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1958年法國導演讓.保羅·李塞諾拍攝過同名電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據原著改編的動畫片《悲慘世界少女柯塞特》。《悲慘世界》也是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是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於《貓》的曠世佳作。

    人物簡介維克多·雨果[1](1802.2.26~1885.5.22)英文(VictorHugo)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3]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人物簡介

    冉阿讓(JeanValjean):因為偷一條麵包救濟兒子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於他並不信任法律,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強不懼強權的個性使探長沙威對他深惡痛絕,他過人的氣力也使沙威對他印象深刻,兩人遂結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緣。假釋後他受神父啟發向上,改名當上市長,為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女兒珂賽特,救了女兒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在女兒有了好歸宿之後,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了人間。

    芳汀(Fantine):冉阿讓工廠裡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懷了男友的骨肉之後卻被惡意遺棄,為了女兒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養在蒙佛梅一位酒館老闆的家裡,自己來到巴黎謀生並定時寄錢回去,但由於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發,被趕出工廠,只好賣了首飾、長髮,甚至肉體,不幸淪為一名妓女。幸好遇見冉阿讓,託付了女兒的未來才安心的逝去。

    珂賽特(Cosette):芳汀可憐的女兒,當初雖然被母親懇求般的託付給酒館一家,卻沒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無憂生活,反而被當成女傭一般,成天埋頭做雜活,母親攢下的錢幾乎全用來栽培酒館老闆的親生女兒。不過她苦命的日子比起母親是少了許多,冉阿讓把她視如己出,使她能忘卻童年回憶,後來她和青年馬呂斯戀愛,有情人終成眷屬。

    沙威(Javert):正義的堅持者,也是正義的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所以窮其一生誓將他抓回牢獄,卻發現冉阿讓的本性是多麼善良,這對一個抱持人性本惡論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因此他在下水道放走揹負馬呂斯的冉阿讓之後,由於無法再面對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選擇跳河結束他充滿殉道意味的一生。

    德納第夫婦(Thenardier):小鎮蒙佛梅一家酒館的老闆,典型的中下階級人物,貪財、自私、卑鄙,個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婦倆可謂天造地設,互相挖苦,對珂賽特一致的欺壓,對女兒艾潘妮一致的溺愛,後來德納第先生淪為丐幫幫主,在義勇軍後方蒐括死亡者身上的值錢物品,最後兩人還在珂賽特的婚禮上著實耍寶了一陣,真是不改其性。

    艾潘妮(Eponine):湯家的獨生女,自小倍受寵愛,小時候是瞧不起珂賽特的。但也許是受教育的緣故,她比父母有良知多了,雖然暗戀物件馬呂斯並不愛她,她仍然願意為他打聽珂賽特的訊息、為他送情書,又為要和他共存亡而跑回戰區,中彈在馬呂斯懷中斷了氣,也算得上是為她的父母贖罪吧。

    馬呂斯(Marius):十九世紀標準革命青年,為理想熱血奔騰,為珂賽特純情洋溢,在起事中負傷昏迷,被冉阿讓所救,雖說同伴大多犧牲令人無限感傷,但最終如願娶得珂賽特,也是美事一椿。

    恩佐拉(Enjolras):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

    加夫羅契(Gavroche)革命時代下早熟的孩子,聰明有主見,是個包打聽。

    主教米里哀(BishopMyriel):笛涅地區的主教,是冉阿讓出獄後惟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以愛心和寬容轉瞬間感動了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1861年6月30日,維克多·雨果,法蘭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這是一軸輝煌的畫卷。畫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經歷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馬呂斯所參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在這裡,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中的畫面描繪,遠遠超出了表現歷史背景與敘述人物故事經歷的需要,雨果有意識要為後世留下史筆,他所描繪的兩大歷史事件滑鐵盧戰役與1832年巴黎起義,就是極為輝煌的兩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說裡寫出"本世紀"的歷史之流迂迴曲折、起伏跌宕的鉅變,並且在全部歷史景象與過程的中心,安置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即下層人民悲慘的命運。在他看來,大革命後的半個世紀的不同階段,下層人民的處境同樣都悲慘艱難,並無變化,他以冉阿讓、芳汀與珂賽特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他在小說的序裡就指出了"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因此,可以說作者要繪製的就是那個時代中窮人悲慘生活的畫卷。

    這是一部雄渾的史詩,是一個人的史詩,但又不限於個人的意義。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是那麼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歷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就《悲慘世界》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即使是在19世紀文學中,也只有巴爾扎克的鉅著《人間喜劇》可與之比美。對於它厚實的藝術容積,也許只有藉助巨大的森林、遼闊的海洋這一類比喻,才能提供一個總體的概念。

    《悲慘世界》問世以來,已有一個多世紀,它在時間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千千萬萬人民,不斷造訪的一塊藝術勝地,而且將永遠是人類文學史中一塊不朽的勝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陣容中殺出的新秀加里,克拉克能成長為阿里扎一樣的3D球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