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87816136466
-
2 # 感照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節度使95
各位朋友,先普及一點小知識:儒是人需,三皇伏羲、神農、炎皇立;儒家是貴族學習詩書禮射御數用於進身貴族為治的地方;孔子不是儒家,是聖人之道為治天下大同,“少者安之,朋友懷之,老者信之”;孟子張師道,想為諸侯師;荀子才是儒家。
孔子,聖人之道是決策思維總持,君子小人用來分別稱呼管理者和平民,那時候的“小人”沒有什麼貶義。上、士、君子,均言管理者,仁義禮智信是對所有管理者的要求,仁人君子的級別最高。
仁,平等心;義,公行;禮,禮儀之後含資源配置,從仁義到禮實際是說資源的均衡配置,換句話叫全民平權!大同之本!智,為學以治;信,言行合一;把信和仁連線起來是心言行合一!這對所有人適用,然而對於管理者來說信特別重要――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如果必不得已而去,先去兵再去食,理由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管理者在人民面前沒有信就無法立足!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這是說第三等士,自修如此。第二等士是“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與第三等士是管理層次的不同。第一等:“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論語第一章為學、仁、自省到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為治,然後開始說個人修養。全書都在重複這幾個主題,一箇中心:道國使民!從一到十一章重點描述孔子因材施教,學文與自我修養。從十二章顏淵篇開始,每篇中後部分章節都是論政說治。第十八微子篇,說道微時的個人選擇。第十九諸弟子懷念孔子“仲尼不可毀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
第二十篇堯曰,是孔子所崇尚的周禮,夏商周三代君主的擔當和從政、自修的要點。二十章呼應首章,層次更高了而已。
題主問孔子如何定義君子,言行合一是君子的基本個人素養,君子義以為質、學而時習之,文質彬彬“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
孟子這人好詭辯,吸收了名家的名實之辨,自己就是個小人,還說什麼君子?最有名的《魚與熊掌》,暗示義利不可兼得,好像要利的人就無義,不要利那不是做奴隸啊?奴性是從孟子啟端。孔子說利以道得、執鞭可也,聖人之道和孟子可不是一回事!
民有沒有恆產,這事能在國家管理資源配置時一體解決,孟子主張民有恆產其實是為自己說話。也是越位、不夠決策者思維層次想指點決策者,就是空談誤國。孟子的實幹就是遊說、賣嘴,接待他最多的齊國在秦國一統時不戰而降。
相對於孔子授業解惑、開儒職啟民智,開平民預政先河,孟子給孔子提鞋也不配。
想害別人就讓他讀《孟子》,
不要再把孟子與聖人並列了!
回覆列表
文質兼備、心存仁禮的人可以稱為“君子”。要成為君子,就要文質兼修,才能達到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的統一;不僅要心存仁禮,更要付諸實踐,堅持用仁禮之心去愛人、敬人。出自101教育PPT這款軟體,裡面有很多課件,教學資料、PPT背景圖片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