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絕對歷史

    孩子出生後,總要有人為之取名。那麼,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由誰來取名最有權威呢?

      可以肯定,原始社會初期,由母親為孩子取名。因為當時的人們僅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親為之命名乃責無旁貸。《史記?周本記》說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曰棄,正是他母親姜嫄為之取的。只可惜中國上古時期儲存下來的此類史料少得可憐。另外,我們讀《左傳》時,仍能看見母親為孩子取名的遺風:“早年鄭武公從申國迎娶一宮女叫‘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降生時腳先出,使武姜感到很驚訝,因此就給他取名叫“寤生”(倒生)。

      到了屈原時代,已經確立了父親為孩子取名的絕對權威。 《離騷》雲: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於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同時把我的字叫做“靈均”;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的主要由父親為子女命名的規則,在《左傳》及西漢戴聖編定的《禮記》中都有詳細的總結。從此,“父為子女名”的習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並延續至今。

      除了父親為子女取名外,誰還能擔任這個角色呢?

      首先是祖輩。《禮記?內則》:“凡父在,孫見於祖,祖亦名之,禮如子見父。”南北朝時宋人王鎮惡,生於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傳說此日生,男害父、女害母。於是,他祖父給孫子取名曰鎮惡。文天祥原名雲孫,魯迅本名周樟壽,都是其祖父取的。實際上,祖母也常常為孫子取名。《宋書?袁粲列傳》曰:“袁粲字景倩,陳郡陽夏人,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揚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孫。”而袁粲之名是他後來改的。

      《舊唐書?李百藥列傳》:“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兒童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名。”祖輩為孫子取名,應該是整個人類歷史上較古老的命名習俗。希臘神話《伊利昂紀》《奧德修紀》兩大史詩的主人公奧底修斯(Odysseus)這個名字,就是他祖父給起的:“讓我的孫兒就叫奧底修斯吧,它的意思就是使人生氣的。”

      其次是皇帝取名。由於中國古代皇權和忠君思想的存在,皇帝也好為非皇族之人取名,這裡說的是最初的命名,並非改名。例如,宋孝武帝曾為王義恭之子命名曰伯禽,為顏竣之子命名曰闢疆。宋人王讜《唐語林》卷一也載有皇帝命名之事:“馬司徒之孫始生,德宗名之曰繼祖。笑曰:此有二意,謂以索系祖也。”

      《元史?耶律希亮列傳》還載有皇后為人取名一事:“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孫,鑄之子也。初,六皇后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南之涼樓,曰禿忽思,六皇后遂以其地名之。”皇帝如此,比皇帝小的官們也效法之。《北齊書?李稚廉列傳》曰:“李稚廉,趙郡高邑人也。齊州刺史義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慾,為兒童時,初不從家人有所求請。家人嘗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強付,輒擲之於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州牧,一州之長官)

      第三、由舅舅取名。清人鈕琇《觚剩續編》卷三“名字前定”條:金文通是由舅舅取的乳名“德兒”。

      第四、近代社會,除父母、祖父母為孩子取名外,還保留著請父輩之友、祖輩之友為孩子取名的習俗。鄭逸梅先生曾為湯志鈞之孫取名,就記在《藝林散葉續編》第608條裡。至於鄧樸方之名,大家則較為熟悉了,那是鄧小平請劉伯承取的:“鄧樸方乳名叫胖子,劉帥用拆字法,按照中文拼音把胖(pang)字拆讀,取“樸素方正”之意,命名為“樸(pǔ)方(fāng)”。

  • 2 # 振明72

    古代最有名的是孔夫子,

    還有天皇老子。

    你想是誰安的?

    還是你安的嗎?

  • 3 # 美玉的光彩

    古代女性大多不起名,嫂支姓張就叫張氏,姓李就叫李氏,姓梅就叫梅氏。王家嫁給張家就叫張王氏,李家嫁給趙家就叫趙李氏,洪家嫁給西家就叫西洪氏。

  • 4 # 長安回望品春秋

    古人的名字和今人不大相同。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嬰兒出生時由父母取名,供長輩呼喚。“字”又稱“表字”,未成年又稱“未字”,女子稱為“待字閨中”。男子二十歲,弱冠之年,“冠而字之”,族中長輩取了“表字”,戴上成年人禮冠,說明長大成人。女子十五歲“笄禮取字”,說明可以嫁人了。

    另外古人也有號,分為“自號”“雅號”“諡號”。自號是自己取的,如“詩仙”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等等。

    “雅號”,“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等等。

    “諡號”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如康熙帝,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單諡“文”是文官的最高諡號,歷史上僅有兩人:韓愈,王安石。宋代以後“文正”是文官最高“諡號了,如司馬光,范仲淹,曾國藩等。

    武官最高諡號為“忠武”,如諸葛亮,郭子儀,岳飛等。

    實際上關於諡號,古代是有嚴格定義及區分的,今天不做贅述。

  • 5 # 我是安德烈

    古代子女的名字和現在一樣,多數是父母起的。

    但也會讓親朋長輩,有文化的人幫助參謀,甚至會花錢請專業門店去取名。

    但有的也比較隨便,特別是窮苦百姓。生下來隨便叫個什麼大丫,柱子,小蘭,銅鎖什么的。

    男孩如要上學了,可能再去請人或由老師重新起名。

    有文化,有知識的富貴人家。起名就講究了,要按家譜,字輩,喜好,社會影響力等多方面因素考慮。比如志遠,運鵬,宏達什麼的。

    不但要有名有姓,還要有字有號。比如大英雄岳飛;姓岳名飛字鵬舉。名將薛仁貴;姓薛名仁貴,字禮。小說作家把他孫子取名猛,勇,剛,強!

    毛主席,朱老總,陳老總他們這些老革命家都是名,字,號一樣都不少。敬重他們的原因,我就不舉例了,好在大家都知道。

    解放了有的給幾個孩子排名"光榮幸福","和平愛國“,甚至什麼方針,計劃,政策的都有!

    古代女子就慘了,一輩子無個正經名。小蘭,二丫的叫到出嫁,隨夫姓去了。於是姓方的嫁給姓西的叫"西方氏",姓洪的嫁姓西的,叫"西洪氏"。姓和的嫁給姓鄭的叫"鄭和氏"。姓馬的嫁姓牛的就慘了,成了“牛馬氏"。有個皇后叫“朱馬氏"。估計沒那個敢叫,除非他不要命!

    什麼蔡文姬,上官婉兒,李清照,梁紅玉等的到是清史留名,可那是非尊既貴者,不能與常人相提並論的。

    我老唐家按首,繼,紹,書,香的排。到了我的下一代,應是湘輩了。可是個女兒,嫁給姓蔡的。跟著人家叫"菜糖氏"去了,斷了香火。上火也無濟於是,苦啊!

  • 6 # qiu秋實

    古代女子只有乳名,沒有大名。乳名一般都是父母給隨便取的像什麼大丫頭,二蘭子的。

    等長大了結婚後,連乳名都沒有了,直接叫什麼什麼氏。前面是媽家姓,後面是婆家姓。例如:孫楊氏、王李氏等等。

    男子就更別說了,父母給取名更是隨意,二小子、三蛋子的。長大後才給取個像樣的名字。

  • 7 # 肥肥大狗熊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親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姓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係、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絡,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 8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少華

    1小時前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親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姓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係、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絡,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喪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