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當旺德福
-
2 # 三門俠
同樣的一個相聲作品,放在不同藝術家的手裡演出,就有不一樣的較果,《釣魚》這段相聲,以高英培的《釣魚》為最佳,袍袱為最響最爆,越過了馬三立的溫溫不爆的那個板本,後來有了高英培的釣魚,老馬爺也就放棄了他的板本,如老馬爺講,這個段子更適合高英培的風格,鬧,亂,快,爆,脆,響都在這個段子裡了,《釣魚》這個段子不長但很吃工夫,袍袱一個連一個,一個不響,整個段子就水,高先生在這個段子上,下了不少工夫,買魚杆,跑魚市,去釣場體驗生活,所以說後改本的《釣魚》更加成熟,也更能說明老馬爺這位大藝術家的藝術之高,如同梅蘭芳一樣,知道《六月雪》更適合程豔秋,就放棄了不適合自己的短處,去追求各人的長處,梅蘭芳,馬三立兩位藝術家也值得讓人們尊敬。
(對於《釣魚》的出處,有高人指點出了疏漏,做了修改)。
以下是原文:
《釣魚》是馬三爺最早搬上的舞臺,但是不止馬老和高範的兩個版本。
還有一位來頭極大的名家也演過《釣魚》。賣個關子,後邊再說。
這段《釣魚》,馬老只是把它當做一個相聲小段來使,並沒有仔細的打磨。所以比起怹其它的節目來,略有不如。
(沒找到《釣魚》視屏資料,用《開會迷》糊弄一下)
之後高英培先生拿了去,經過了仔細的二次加工。再加上自己“快、爆、脆”的特點,與“二他爸爸”非常貼合,效果極好,立刻火爆全國。
火爆到什麼程度?能和“二他爸爸”比知名度的,當時只有“丁文元”和“王德成”。
馬老的《釣魚》像是長輩在講故事,講故事之前,還給你講了一番道理(墊話)。過程中,還有“二他爸爸”的心理活動。
高老的《釣魚》則像是看電影,有極強的既視感。
節目沒有墊話,直接入活,顯得極為乾脆。也沒有人物的心裡描述,全部靠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表現人物的心。
這些都很適應當時老百姓的口味,所以紅極一時。
至於孰好孰壞,不敢妄加論斷,只能說喜歡不喜歡。
還有第三個版本的《釣魚》。
這位來頭極大的名家是王世臣先生(話說這兩天的文字怎麼老提到怹老人家)。
世臣老與王長友先生合作表演的《釣魚》,我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中間的是孫少林先生)
世臣老的《釣魚》,不像馬老那麼溫,也沒有高老那麼爆。過程行雲流水,不急不緩,聽著也很舒服。
特別是節目中的倒的天津話,另有一番趣味,沒有聽過的,可以找來聽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