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笑語千年
這是個大問題,得從明初開始說。
一、明代對宦官的限制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歷史上那些朝代的興廢進行過總結。
朱元璋說:“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拜蠹,未嘗不為之嘆息。宦官之禍,亦人主寵愛自致耳。其在宮禁,止可使之供灑掃、給使令而已。豈宜預政典兵?漢、唐之禍,隨宦官之罪,亦人主寵愛之使然。”在這種認識下,朱元璋對宦官的行為做出了很多限制,歷史上向來對宦官的限制,朱元璋說自己是第二,沒人敢說是第一。朱元璋指出:“古之宦豎在宮禁,不過司晨昏供役使而已。此輩但當服事宮禁,豈可假以權勢,縱其狂亂?”於是,他親筆筆一塊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八個字,讓兒孫們永遠記住。
朱元璋對宦官的制約,限制了宦官們權力的膨脹,但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上又離不開宦官。這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矛盾。但是總體上來說,明朝初年,宦官們的日子還是比較悲摧的,權力基本是沒有的,幹活也是辛苦的。
永樂大帝朱棣上臺後,逐漸改變了老爹的做法,對宦官開始作為一種政治工具使用。到了仁、宣二代,打破了“太監不許認字”的限制,對後期宦官干政專權掃清了最大一個障礙。明英宗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就是一個教書先生自宮後入宮的,在宮裡憑藉有點文化,能教皇子和宮女們認字而得到重用的。王振當權後,一手引起了“土木之變”,對國家造成了多大的損失,難以計算。
從這時起,明代宦官們的春天來了。從汪直、劉謹、馮保算起,直到登峰造極的魏忠賢,一位位宦官在明朝的政治舞臺上,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劇。
二、明朝中期宦官的地位明代宦官猖獗,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特殊政治制度。
明朝是一個高度集權的朝代,朱元璋在廢除宰相制度之後,皇帝和大臣之間形成了一個權力真空,需要一種力量來填補這個空白。而宦官是皇帝身邊的人,在得到皇帝信任後,很容易去填補這個真空。因此,明朝越往後,相權越衰落,宦官的權力卻在不斷壯大。
明代皇帝中,有很多昏君,都是非常信任宦官的。比如英宗、憲宗、武宗、神宗、熹宗等等,莫不如是。他們長期不理朝政,甚至也不見大臣,而是透過宦官來控制大臣和政務。這就為宦官專政打下了基礎。
明朝的文官集團,雖然有骨氣的不少,但沒骨氣的更多。在宦官取得大權後,那些讀聖賢書的文官中的不少人,不是與宦官進行鬥爭,反而依附在宦官們下,大拍馬屁,只想著自己升官發財。所以明朝的“閹黨”在歷朝中是數量最龐大的,也是最無恥的。
明代的司禮監,是宦官們用來把持朝政的一個最重要的部門。明代的國家大事,都是先由內閣拿出意見,“票擬”之後,送給皇帝指示。而太監們從皇帝手上把這個批示的權力奪到了手中。而自從明成祖朱棣設定“東廠”之後,太監們更是擁有了武裝,東廠可以管天下幾乎任何事而不受監督。他們利用特務手段,打壓正直的大臣,製造白色恐怖,胡作非為沒有人敢管,也沒有人能管。
三、宦官對經濟的破壞1、強佔土地
明朝的屯田面積很大,在太監眼裡,這就是一塊肥肉。各地鎮守太監與當地官員勾結,侵佔屯田,役使軍士,屯田多被太監、軍官佔奪,致使屯田的面積越來越少,無力承擔軍隊開支,使得皇帝不得不從內庫撥出銀子來當軍餉。這不僅是加重了朝廷的財政負擔,也使得大批士兵逃亡,軍隊的戰鬥力不斷下降。
屯田都敢下手,普通老百姓的民田更是不放在宦官們的眼裡。正統之後,宦官們“佔官私田,廣置田莊,不納糧芻,彼則田連阡陌,民無立錐之地。”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了。
2、染指稅收
稅收是維持國家運轉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但是明朝稅收的監督權被太監們把持了。這是一塊大肥肉,宦官們怎麼可能不大撈特撈?
明代的礦稅是稅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擴大財源,宦官們不斷鼓動皇帝多開礦,開大礦。是他們憂國憂民嗎?根本不是,是他們想借開礦來敲詐勒索,魚肉百姓罷了。太監們借採礦之名,隨意指良田、美宅、墳墓為“有礦”。若送錢納賄,才可善罷甘休,否則就拆房毀屋,挖掘墳墓。老百姓沒有辦法,只得賣田賣地,湊錢給這些太監,方才躲過一劫。
到了萬曆年間,國家財政收入入不敷出。“徵榷之使,急於星火,搜刮之令,密如牛毛。”只要是能交易的商品,都要交重稅。宦官們乘機“凡橋樑、道路、關津私擅抽稅,罔利病民”。明代食鹽銷售主要採取引法和開中法。太監們利用權力,掌握了“鹽引”的發放,許多宦官便組織販賣私鹽,並且他們的私鹽是不用檢查的。太監們讓私鹽氾濫成災,官鹽數量倍減,鹽價不斷飆升,國家財政收入又受到嚴重打擊。
3、操縱貿易明代由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而提督市舶提舉司都是由太監擔任的。他們作威作福、奴役百姓,貪汙行賄,勒索商賈,大搞走私。“諸司懾其威,甘遂其非。非惟莫敢問,又從而助其虐”。
明代宦官干政,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結果,是封建專制主義不斷強化的產物。他們大肆侵佔土地,瘋狂掠奪,使得無數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最後“天下之勢如沸鼎同煎,無一片安樂之地,貧富盡傾,農商交困”。所以明末才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所以說,在推翻明朝的力量中,有一隻手是宦官伸出來的。
參考資料:《明史》、《酌中志》
-
3 # 閒說青史
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帝的“高處不勝寒”,讓歷代帝王都會或多或少的將一部分皇權賦予自己的家奴——宦官。宦官作為皇帝朝夕相處的人,無一例外的可以干預朝政,只不過各個歷史時期的干預程度不同。其中宦官權勢最大的朝代當屬東漢、唐朝和明朝,而之所以形成狹義上的“宦官干政”的局面,與文官集團的影響力分不開。一個合格的君王懂得制衡之道,當文官集團威脅皇權時,宦官就會得到提拔用以制衡文官。
但給宦官權力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歷代帝王都無法有效解決已經形成的宦官干政之局面,除非新的王朝建立。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吸取了歷史的教訓,嚴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為了徹底杜絕宦官插手政治的可能性,他還規定宦官不能識字,但是朱棣對於皇位的野心改變了這一局面。在起兵“靖難”之前,朱棣為了刺探宮中情況,收買了許多建文帝身邊的宦官為己所用。許多宦官甚至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戰功,最出名的莫過於鄭和。
所以朱棣登上皇位後,又將“宦官干政”這一歷史陰影帶給了明朝。以至於《明史》曰:“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朝比較著名的亂政的大太監主要有四位:王振、汪直、劉瑾和魏忠賢。宦官開始干政之後,對明朝財政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明朝宦官對經濟不僅影響大,具體的表現形式也很多,但分門別類之後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宦官提督礦務。明中葉以後,蕭條的經濟迫使皇帝需要更多的貴金屬轉化為貨幣,以此來緩解不斷增大的財政壓力。宦官們發現提督礦務來錢快,便大肆鼓吹開礦的益處。宦官們以“為國解憂”為名行中飽私囊之實,弘治元年(1488年)的“溫、初二府銀坑。歲額課銀二萬三千二百四十餘兩,近來礦脈衰耗,比之初年,什不及一。”萬曆朝的太監陳增甚至強令只有鉛礦、沒有銀礦的也納銀,這讓人在啼笑皆非的背後,我們也感受到了宦官對明朝經濟鯨吞的恐怖程度。
第二,宦官牢牢掌握著明朝的稅收。明初為了復興經濟,對商稅的徵收相當少,僅為三分抽一至三十抽一之間,五穀、農器書籍等商品甚至直接免稅。而隨著經濟的復甦,徵稅的專案越來越多稅率也不斷提高,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正是宦官。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選派信得過的宦官負責監督稅務徵收情況,他的這一做法被後世之君沿用。但隨著宦官野心的膨脹,再加上他們的職務便利,他們通常私自調高稅率,交夠了朝廷的剩下的都入了自己的私囊。
嘉靖朝的御用監黃錦,對“每年所抽竹木,易銀不過兩萬兩”的蕪湖抽分廠,一次性獅子大開口索取二十萬兩!管理稅務的宦官私設關卡已經是心照不宣之事,“凡橋樑、道路、關津私擅抽稅,罔利病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代宦官干預經濟比直接干預朝政的危害更大。直接對經濟進行干預,也導致了各地百姓的不滿,被迫起義的例子自然就比比皆是。雖然明朝也出現過以鄭和為代表的賢宦,但這類為國為民的好宦官終究是鳳毛麟角。
與以上種種相比,宦官對土地錢財的直接侵佔與掠奪顯得微不足道。正因如此,有人說“明朝政權是由宦官斷送的”也不無道理。
-
4 # 場主大叔
宦官干政直接導致朝政更加的腐敗和黑暗,宦官權力增大後,便大肆受賄、賣官鬻爵,可謂是官以財進,政以賄成。從而大大地破壞了封建制度。封建政治和道德也不斷衰減,進一步加深了吏治腐敗、黑暗政治的程度。上層宦官勢力具有強烈的權力慾,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不會顧全大局。他們或離間君臣,或排斥異己,或猜忌將帥,或殘害無辜,或勾結外敵。嚴重削弱統治集團內部團結,朝臣離心離德,直接損害了封建國家機構的統治效能。宦官集團作為政治上的新貴和經濟上的暴發戶,往往驕奢蠻橫,貪得無厭,導致民怨沸騰,社會矛盾激化。
從政治上說,宦官干政直接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並致使明朝逐步走向衰亡。東廠和西廠作為特務機關,直接受命於皇帝,普天之下,除了皇帝一人,其他人都處於偵查範圍之中。而皇帝不理朝政,這些機構的實際管理者就成為擁有實權的宦官。百姓一旦對朝政稍有不滿,進行評論,便會招來大禍,甚至慘遭迫害。魏忠賢專權時期“民間偶語,或觸怒忠賢,輒被擒戮,甚至剝皮,刮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12]這種高壓政策弄得人人自危,嚴重擾亂了正常社會秩序。宦官專權,還使得明朝封建專制主義對人民的壓迫進一步加深,導致封建統治集團與人民之間的矛盾加劇;同時也激化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閹黨和東林黨之爭嚴重地削弱了明朝的統治力量,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種子。明朝宦官經常代表皇帝處理相關政治事務,其中的傳旨,批朱和直接負責特務機關是影響力最大的職權,掌握這些職權的宦官能夠隨意任命官員。他們對賢良大臣進行迫害,對朝政進行控制,甚至會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宦官排除異己,形成自己的勢力,以鞏固自身地位。明朝有許多大臣因不願與宦官合作,而遭到宦官誣陷,並被罷官而被迫害的事件。例如“天順初年,宦官曹吉祥誣陷李賢和徐有貞,直接導致兩位大臣入獄”。正德年間,謝遷及劉健二人向皇帝上奏彈劾宦官劉瑾,遭到罷官,這些事件都激化了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13]。
-
5 # 安平144796971
朱明朝宦官幹,實際是皇帝推宦官上前臺,為皇族宗室的利益與朝官鬥。象受藩洛陽的福王,萬曆原為其圈田四萬頃,但原受封河南的藩王不少,把良田基本圈光了,河南的稅米,還不足應供封河南境內藩王祿米的一半。於是群臣奮起而爭,萬曆在背後指揮太監與群臣鬥,最後來過折衷,圈兩萬頃。
回覆列表
明代中後期,宦官們的權力範圍被無限擴大化,不僅凌駕於普通官吏之上,甚至連朝廷重臣也對他們禮讓三分,宦官們的觸手伸及明代社會政治各個方面。自然,作為國家存續基礎的經濟也不能倖免。在皇權的保護之下,宦官利用職權之便,開始對國家基礎的各個組成部分大肆科索掠奪。土地方面,宦官們以替皇室管理皇莊土地為名大肆侵佔百姓的私田、甚至是官屬的屯田,致使明代土地高度集中,動搖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裝專制王朝的根本;財政方面,宦官們透過把持礦監、商稅、鹽政、市舶、倉儲、運輸國家財政命脈,貪汙勒索,榨取錢財,使得明代財政狀況每況愈下,最終走向衰敗;手工業方面,宦官們憑藉皇權賦予的許可權,加大對手工業從業人員的控制和勒索,以監督織造、燒造為名科索剝削,欺詐百姓,最終導致明代官營手工業的沒落。在宦官對經濟如此摧殘和榨壓之後,明代經濟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和摧殘,並因此帶來政治、軍事、文化的不斷衰落,最終導致明王朝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