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鈞LHGR
-
2 # 鹿人千
第一,氣血不和的症狀。在臨床上,氣血不和會出現疲勞綜合症以及胸悶、氣短、心慌、心煩、氣急以及容易疲勞,或者是記憶力減退、失眠健忘、精神不集中以及免疫力低下,或者是頭髮乾枯、面色無華以及情志不舒、經常容易嘆息,或者優思不解、胸中憋悶以及喉中有異物的感覺等等。
第二,對於氣血不和的調理。氣血不和的調理往往會選擇疏肝理氣、補益氣血的中成藥,比如柴胡疏肝丸、逍遙丸,或者是氣血和口服液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的改善氣血不和的中成藥。另外也可以選擇一些中草藥口服,比如柴胡、陳皮、半夏、當歸、丹參、川芎、延胡索等等,用這些藥物相互配伍,煎煮口服,也能夠緩解氣血不和的症狀;
第三,應該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是調理氣血不和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不要熬夜、吸菸、飲酒以及其他一些過於勞累的工作等等。
-
3 # 大醫話健康
氣血不和可分為實證和虛證,證型不同,調和氣血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氣血不和的實症就是氣滯血瘀證,氣滯和血瘀互為因果,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加重氣滯。
氣滯血瘀證表現
身體區域性痞滿、脹痛、竄通,繼而出現刺痛、拒按而不移;
或腫塊堅硬,區域性青紫腫脹;
婦女乳脹、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盡,血色紫暗夾血塊;
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
情志抑鬱、急躁易怒、健忘失眠、甚則狂亂;
面色晦暗青紫、面板青筋暴露,或見絲狀血縷、肌膚甲錯。
對於氣滯血瘀證引起的氣血不和,除了活血化瘀,還需要行氣補氣,才可以調和氣血。
艾葉三七參雞湯
材料:烏雞一隻、西洋參10克、三七10克、艾葉5克、當歸少許。
做法:將雞洗淨切塊,同三種藥材一起煮湯,月經乾淨後食用。
適合:除了可以補血,還有很好的行血、補氣作用。
材料:烏雞一隻、西洋參10克、三七10克、艾葉5克、當歸少許。
做法:將雞洗淨切塊,同三種藥材一起煮湯,月經乾淨後食用。
適合:除了可以補血,還有很好的行血、補氣作用。
氣血不和的虛證就是氣血不足證,產後、病後、術後、化療後都有可能出現氣血不足證,隨著年齡增長,氣血兩虛也是一種常見現象。
氣血不足症狀
出現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氣短懶言,眩暈心悸,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唇爪色淡,食少無味,形體消瘦,手足麻木,肢體痠困,舌淡苔薄白等。
對於氣血不足證引起的氣血不和,要注意補氣和補血,有助於調和氣血。
烏雞紅棗參湯
材料:烏雞半隻、瘦豬肉200克、西洋參10克、藏紅花1克、紅棗10克、枸杞3克、百合5克、桂圓5粒、姜3克,鹽適量。
做法:雞、豬肉洗淨切塊,焯水;將所有原料放入鍋中,加清水一同燉2小時,出鍋時放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適合:血虛型補血、補氣。
回覆列表
氣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因而在發生病變時,氣血常可相互影響,既見氣病,又見血病。常見的證候,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都屬“氣血不和”。
此外,氣血不和有時也指營衛不和。
氣血不和證,常見情況有:
1、氣滯血瘀
是氣機鬱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的證候。
症見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性情急躁、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等,舌紫暗或見紫斑,脈澀。
2、氣虛血瘀
是因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而表現的證候。症見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疼痛如刺,常見於胸脅,痛處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 ,脈沉澀。
3、氣血兩虛
是指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的證候。症見頭暈目眩,少氣懶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而嫩,脈細弱等。
四、氣不攝血證
是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失血的證候。症見吐血 、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
衛在脈外,叫衛氣,營在脈中,叫營血;衛主氣,營主血,衛屬陽而營用陰,陽主外而陰主內。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衛”有捍衛於外的“保衛“”用;“營”有充盈於內的“營養”作用。一般來說,“營衛”主要體現在功能作用方面,“氣血”主要體現在物質基礎方面。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使營衛的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壞,則可呈現出衛失固守,營陰外洩的表虛自汗現象。由於需要透過氣血的執行,才能發揮營衛的作用,因此,營衛不和有時也稱氣血不和,通常是指表虛自汗的病理而言。
表證自汗有兩種情況:一是“衛弱營強”。因衛外的陽氣虛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位,臨床表現為身不發熱而時自汗出;一是“衛強營弱”,因陽氣鬱於肌表,內迫營陰而汗自出,臨床表現為時發熱而自汗,不發熱則無汗。
強與弱只是相對的,治法是用桂枝湯扶正袪邪,調和營衛,但服藥時間應有區別,發熱時自汗的,應在未發熱前服藥:無熱自汗的,則服藥時間不拘。
從本質上說,所謂氣血不和,就是人體津液代謝失調,可以有多種情況。但由於氣血不和不是單獨發生的,故臨證時,以其導致的症狀為審證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