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旦345

    秦始皇罪著名的文臣有李斯。

    王綰是秦王政的第一任丞相,原本是丞相呂不韋的書客,後來被呂不韋派去教習秦王政的學業,結果王綰一去不復返,他死命效忠於秦王政。王綰的執政理想明顯跟呂不韋屬於一脈,《呂氏春秋》他多有執筆,因此他在為政理念上跟秦始皇不一樣。統一天下後,王綰提議郡國並行制度,也就是燕、齊、楚三國的偏遠地區派秦始皇諸子或者兄弟去當諸侯王。這個建議秦始皇沒有采納,最終劉邦採納了王綰的遺策;由此可見王綰是溫和改革派,秦始皇是激進改革派。

    武將有:

    1. 內史騰,一作內史勝,戰國後期秦國將領(生卒不詳)。秦王趙政時任內史,名騰,姓氏不詳。內史騰曾作為秦國代表接受南韓割讓的土地,後又在南郡(今湖北江陵北)管理地方,為秦伐楚奠定了後方基礎。後任內史,管理京城。關於內使騰的歷史記載不多,但是他滅掉南韓,是秦王統一六國過程中第一個消滅的國家。

    2.王翦,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王翦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3. 王賁,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將領,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公元前226年,王賁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賁水淹大梁,滅亡魏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奪取遼東,滅亡燕國,繼而消滅趙國殘餘勢力。公元前221年,滅亡齊國,自此秦國統一六國,王賁因功受封通武侯。

    4. 蒙驁(?—公元前240年),《戰國策》作蒙傲 ,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蒙驁本是齊華人,後來投靠秦國,官至上卿。歷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朝,數次率軍出征,屢立戰功。先後奪取南韓十餘座城池、趙國三十餘座城池、魏國五十餘座城池,使秦國得以設立三川郡和東郡,並讓秦國疆域與齊國相接,對南韓、魏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定的基礎。其子蒙武、其孫蒙恬都是秦國名將。

    5.蒙武,名將蒙驁之子,蒙恬與蒙毅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將領。公元前224年,蒙武擔任副將,跟隨王翦率軍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殺楚將項燕。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軍攻打楚國,擊敗楚軍,俘虜楚王負芻,滅亡楚國。

    6.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蒙恬出身名將世家,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打齊國,因破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7.蒙毅(?―公元前210年),秦朝(秦國)名將蒙驁之孫,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朝大臣。蒙毅、蒙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軍事在外統兵,蒙毅掌朝政在內輔佐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車,居內則侍從秦始皇左右。

    8.李信,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其先祖李宗,為魏國大夫,至李信歷十代,均為大臣或將領。祖父李崇,為秦國隴西太守,封南鄭公;父親李瑤為秦國南郡太守,封狄道侯。秦王政19年,李信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一舉攻破趙國,21年,率軍於易水擊破燕國太子丹軍隊,22年攻打楚國平輿為楚將項燕所敗,25年,李信與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26年,與王賁攻滅齊國。司馬遷稱其“年少壯勇”。

    9.桓齮,本為秦將。秦王政11年(前237年),桓齮與王翦和楊端和攻趙,取鄴九城。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國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趙將扈輒率兵赴救,兵敗被殺於武遂,趙首10萬被斬。秦王政14年(前233年),桓齮從上黨越太行山進攻趙的赤麗、宜安(石家莊東南),與趙將李牧戰於肥下(宜安東北),為李牧所敗,10萬秦軍被全殲,桓齮畏罪逃至燕國(《戰國策》說是戰敗被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記載“秦師敗績,桓齮奔還”,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桓齮就是樊於期)。

    10.樊於期(?―前227年),原為秦國將軍,後因伐趙兵敗於李牧,畏罪逃往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贏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獲悉,自刎而死。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樊於期就是桓齮。

    11. 辛勝,秦國將軍。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秦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於易水之西大破燕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12.麃公,秦國將軍。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麃公與蒙驁、王齮同為將軍。] 秦王政二年(公元前245年),麃公率軍攻打卷城,斬首三萬人。

    13.羌瘣,秦國將領。秦王政19年,隨王翦滅趙,攻打燕國。《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楊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14.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 ,號信梁] ,戰國末期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大敗趙國。公元前259年,奪取趙國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統軍圍攻趙都邯鄲,但未能攻克,楚、魏聯軍大敗秦軍。公元前257年,在邯鄲城下敗於各國聯軍,不久進攻汾城,隨即攻克魏國的寧新中。公元前247年,王齕攻克上黨各城,秦國將其設為太原郡。秦王政即位後,王齕與蒙驁、麃公等人擔任將軍,共同輔佐朝政。

    15.張唐,戰國時期秦國將領。秦昭王時多次帶兵攻魏、趙,奪取大片土地,斬殺甚眾,趙人恨之入骨,曾下令能得張唐者賞百里之地。秦王政時,呂不韋為丞相,曾命其出使燕國,聯合燕國共同伐趙。張唐恐遭不測,不想前往。經甘羅勸說遂行,秦、燕聯合,迫使趙獻地求和。

    16.楊端和,秦國將領。秦王政9年,楊端和攻魏,取衍氏。秦王政11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18年,秦興兵攻趙,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秦雖名將如雲,太史公為其立傳的只有白起、王翦和蒙恬。王氏父子是秦王掃六合的中堅力量,蒙氏家族更是三代仕秦,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食慾吃什麼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