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魅力華夏文化中原
-
2 # 獵人與自然
公雞表達了:
1、雄糾糾氣昂昂的精神;
2、富強旺盛的祝福;
3、多姿多彩的生活。
-
3 # 子圓
以前春節走人戶為什麼都要送大紅雞公?答:是為了在過節之時能討個好兆頭,預示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吉祥如意!
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雞文化也是內涵豐富,接下來我簡單的給大家概述下:
“梅花笑,雪滿山,大紅雞公叫得歡,殺豬蒸饃又磨面,看倒看倒就過年……”只要進了臘月,置辦年貨就成了鄉村人家的必修課。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年貨中的雞鴨魚內,雞被排在了首位。為了在過節之時能討個好兆頭,大紅雞公也成了各家各戶必備的年貨,因為這預示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
聽村裡的老人說過年吃雞是因為“雞”字通“吉”字,過年吃雞就是為了圖個大吉大利。公雞就是雄雞,因為擁有高聳火紅的雞冠,外觀雄壯漂亮,而且“冠”與“官”諧音,古人以冠冕堂皇為禮,含有升遷騰達的寓意,人們將更多吉祥、騰達的寓意寄託於雞身上。總之,過年送大紅雞公,寓意吉祥,人們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生活吉祥如意。
其實“雞”字也通“祭”字,大紅雞公也是華人拜神祭祖必不可少的一樣貢品。確實,往年的年三十父親將一隻大紅公雞宰殺煮熟後,還暫時輪不到我們享用,而是要先祭祖。所謂祭祖,就是在堂屋的飯桌上點上香燭,擺上全雞、豬頭之類的貢品,還要擺上碗筷酒杯,然後給祖先作揖跪拜。整個過程莊重肅穆,看到父母一臉的嚴肅,我連大氣都不敢出,更不敢亂說亂動。完成了祭祖儀式後,全家人圍桌而坐,正式開始吃團年飯。
按照習俗規矩,家裡主要勞動力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飛黃騰達。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吃雞已經不再是什麼稀罕事情。走人戶送大紅雞公,已經不是一份體面的厚禮。用老家人的話說,現在不只是大紅雞公叫得歡,人們的日子也過得無比歡實。
-
4 # 誰不說俺胡建美
中國是個講究禮儀的國家,千百年來,中國各地都形成了節日期間親戚來往的習俗。走親戚的風俗緣於歷史上的農耕時代,平時大家一家一戶在田裡耕作都比較忙,趁春節期間沒啥農活比較清閒,親戚們之間相互走動、瞧瞧看看,聊聊話敘敘舊,以增加感情親情。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里,走親戚主要體現個“禮”,正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華人看重的是個禮節、情意和相互來往,而不在乎物的多少。送一兩隻自家養的大公雞就很討喜。因為雞諧音吉,集,圖個吉利的口彩,上門時遞給親戚,嘴上再說吉祥如意,展翅高飛,飛黃騰達,大吉大利等吉利祝福的話語,親戚都會誠心誠意收下這份真誠的祝福。現在一些農村還有這個習俗,臘月二十五前後,給至親們送上大公雞,既討喜慶口彩,又是春節一道美味佳餚。
回覆列表
在傳統文化裡,雞因為與“吉”諧音,被人們賦予了吉祥的意義。自古以來,有雞鳴犬吠的地方就有人家、有煙火,而雄雞啼曙則作為吉祥之喻、光明之象、奮鬥之聲。
另外,“雞”字恰巧與“吉”字諧音,因此雞也是民間文化中的吉祥鳥。正月初一為雞日(吉日),民間有在室內或門上“貼畫雞”的風俗,寓意吉祥入室。畫雞圖案取義“大吉有餘”“大吉大利”。也有地方新年貼“雞王鎮宅”圖案的年畫和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