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派,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他還認為,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透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慾,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程朱理學是一門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後世學界將程朱理學說成“客觀唯心主義”,將陸王心學說成“主觀唯心主義”,便是從哲學的角度解釋理學。不過,其實可以從更“薄”的層面去理解程朱理學,將程朱理學還原為一門政治哲學。理學雖然強調“內聖”,但“內聖”只是出發點,歸宿還是“外王”,從“內聖”開出“外王”。這應該是我們理解程朱理學的一個邏輯起點,從這個邏輯起點出發,我們對程朱理學中一些不近常理的說法才會豁然開朗。程朱理學是一門政治哲學,換言之,這門學說其實是講給君主、講給治理國家計程車大夫群體聽的;宋代理學家特別講求的“理”,也是用來約束君主與士大夫的。 [1]

    理學,又名為道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 [2],理學專求“內聖”的經世路線以及“尚禮義不尚權謀”的致思趨向,將傳統儒學的先義後利發展成為片面的重義輕利觀念。應該看到,理學強調透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張載莊嚴宣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際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呼號;文天祥、東林黨人在異族強權或腐朽政治勢力面前,正氣浩然,風骨錚錚,無不浸潤了理學的精神價值與道德理想。

    心學總結起來,六個字+四句話。

    一 六個字

    這個六個字就是“心即理”和“致良知”。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拿格竹來講,王陽明盯著竹子看了七天七夜,試圖弄明白竹子裡包含什麼道理,但直到頭昏眼花,身體虛脫,他也無法將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能說王陽明智商有問題,盯著竹子看,除了能練出鬥雞眼,還能幹嘛?老實講,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又被稱為“歲寒三友”,可見竹子在文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竹子常以其“有節”代表骨氣,“中空”代表謙虛,“耐寒”代表堅強,而其外形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深受文人喜愛。我猜測王陽明肯定明白竹子的各種寓意,他格竹子的目的是想弄明白為何人要把竹子和君子關聯在一起,“正直”、“有節”、“謙虛”等品質,是竹子告訴人了呢?還是人本身就有這樣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後又發揮想象的結果呢?按照朱熹的觀點,所謂“格物致知”,需要把竹子從發芽到開花、結果,一直到枯萎,中間詳細的過程都弄得明明白白,然後進行很複雜的昇華過程,最後明白竹子就是有這麼多好的品格啊,就是代表了君子啊。但王陽明經過七天七夜的觀察,他感覺朱熹那一套是有問題的,他在想,所有這些品格不都是人內心本來就有的嗎?難道是透過格竹子格出來的?

    在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據說有一次一位朋友指著一朵花問王陽明:“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這朵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有何相關?”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另外三個字“致良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有心,人皆有之”,王陽明進一步發揮,人皆有良知。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會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中間過渡過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看到美食,自然會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會想去扶。有人可能會說:“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訴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虧。”但我要說:“這並不是你的第一感覺,故而不是你的良知,當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來起不來,又很痛苦的時候,你的良知會告訴你趕緊去扶,但生活經驗會告訴你扶她有風險,即使你沒有去扶,也不能說你沒有良知。”

    但話說回來,王陽明心學就是要人跟隨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就必須跟隨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為第一齣發點。所謂“致良知”,就是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二 四句話

    四句話當然是他的四句教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很簡單,又很深刻。有個故事完美的闡述了這四句話,有位老農窮的吃不上飯了,找到王陽明賣地,王陽明看他可憐,不忍心買他的地,就先借錢給他。後來王陽明遊玩時,看到一塊風水寶地,他說:“這塊地的風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訴他,本來老農要賣的就是這塊地,王陽明後悔了,但他又說:“我怎麼會生出‘後悔’的想法呢?”於是他閉目冥想,過了一會,睜開眼說:“剛才的私慾已經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迴歸愉悅了。”

    當王陽明沒有看到那塊地時,他的心沒有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看到地之後,生出了“風水寶地”的想法,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他發現自己有後悔的念頭又感到羞愧時,是“知善知惡是良知”,最後克服了私慾,心情復歸於平靜愉悅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所謂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講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慾,致良知。不管你學習什麼,天文也好,地理也罷,造原子彈,飛機大炮也無所謂,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學習知識,是為了殺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沒,若是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瞭良知。

    有較真的朋友可能會問,什麼是“心”?什麼是“意”?什麼是“良知”?王陽明這一套理論是不是在玩概念?既然心無善無惡,為何意又有善有惡?1527年,王陽明的兩位弟子對此有過爭辯,這次爭辯也導致了陽明心學的分化。他的弟子錢德洪認為四句教是絕對正確的,心就是無善無惡,意就是有善有惡,但王汝中認為意由心生,心無善無惡,那麼意理所應當無善無惡,那麼良知就無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為善去惡了啊,所以這四句話本來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語。他們兩人爭執不下,找到王陽明評理,王陽明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都偏於一端,對於資質高、悟性強的人,你只需告訴他‘無善無噁心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就好,對於腦子不那麼靈光的人,你只需告訴他‘有善有惡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就好。”這場爭辯被稱為“天泉證道”。

    但那個時候的王陽明,已經快掛了,他後來也沒有機會再做進一步的解釋,於是他死後,心學分裂。

  • 2 # 張果馬

    程朱理學又叫宋明理學,它的"理"是一種主宰世界萬物的至高無上的理念,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也是人類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其實質還是鞏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秩序。程朱理學屬於客觀唯心主義。

    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是王陽明,心學揚棄了程朱理學,反對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主張尊重人性、人慾,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反對理學的外向求理,認為“心外無物”,主張向心求聖,人人皆可成為聖人;主張知行合一,知能體行方是真知。

  • 3 # 明貞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在於,程朱是官方學說必須服務於政體和社會即人情世故,而陸王心學面對自身。其實王陽明是拋開世俗壓迫而思考人生之近代第一人,但人離開社會連生存都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也末能無漏而有所突破,成立有徹底獨立人格的開創者。

    沒有使華人心性有整體突破,類似尼采挑戰上帝,雖然瘋了但餘韻猶存。

  • 4 # 應家老大697

    謝謝老師的邀請與欣賞,如能對友待實坦誠回告老師,本人無空觀研邏輯推理項不無餘全於心說基,只爾作套勾吊而穴道理學據理學的為你好而來,也知可嚇人這那蜇得慌的歡雪糕,也知明智的存活於自我腦功能的開發全知基礎概念基點總要素過程的對比選擇與對錯法則的存在,理性於小黑屋裡的學跡自然道的存在用道觀,這那太大蜇哲理的個個要問題的課,都是名權愛理泛黃不悟全於巽道理性,無出思維中的自我存活於自我的還有一個己字比字學,出這邦紳寶人眾也無處求道理學據理學問道於盲手遊呼呼叫。所以,觀世態人一半瘋說灰色心說,無權講道理學據理學的,也對不上這邦紳寶學仡佬族們索的認識作主要素於對比選擇與對錯法則中的存在,卻與對比就沒有了,如能告訴你閱讀答案,智慧效能辦的在於純思維出純社會學的永續得有基鹽,如能算幫你,請你代名……697輸入查詢,謝閱全一邊讀!

    祝人類人人順心如意!心身健康萬事如意而幸福!

  • 5 # 溯路之行2

    謝邀。程朱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慾,為格物派,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認為一切存乎本心、心外無物,為格心派,主觀唯心主義。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均屬孔孟之儒學流派。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在一定的條件或前提下,思想可以反作用於物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句:一盞燈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