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處讀書

    關於作者

    虞世南是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關於寫詩,不過是一種愛好,用來抒發個人感情的方式,算不上是職業的寫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比較成功,這影響了他的觀念,所以作詩和那些鬱郁不得志的人是有區別的。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他的一生比較悲劇,因為捲入了當時的“牛李黨爭”,雖然自己個人很有才華,卻一生不得志,備受各方排擠。

    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先簡單解釋一下:

    在高大的梧桐樹上,一隻蟬過著吸風飲露的生活,你看它的發出的聲音,清脆響亮,在樹林間迴盪。因為所在的位置高,所以聲音自然傳得遠,這可不是憑藉秋風的緣故。

    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解釋如下:

    你住得那麼高,才會吃不飽;儘管使勁地鳴叫,也無人理會。到了五更之後,那鳴叫之聲更加稀疏,可是這一樹的碧綠卻毫不動情。我官職卑微,就像桃梗一樣漂浮不定;家園荒蕪,早已長滿了草。感謝你的鳴叫讓我警醒,我只是一個一貧如洗的人而已。

    賞析

    這兩首詩都是詠物的詩,借蟬來託物言志,這是中國古典詩詞裡常用的手法。虞世南的是一首短小的五言絕句,李商隱的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在手法上,都用到了“起興”這一方法,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大相徑庭。

    虞詩

    “垂緌”指蟬的長鬚,和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和相似,所以這裡暗指身居顯位。在詩人眼裡,蟬在樹的頂端,靠著吸風飲露過活,十分清高,這和自己很像,雖然做了高官,但依然清潔。第一句就把蟬的清高與自己的清高結合統一了。

    次句寫蟬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發聾振聵。其實這也是寫詩人自己,虞世南性情剛烈,直言敢諫,不就像蟬一樣發出響亮的聲音嗎?

    後兩句是全詩的關鍵,蟬的聲音清而遠,靠的是自己而不是秋風;同理,自己有如今成就,靠的是自己才能品德,而不是憑藉外力。

    虞世南的《蟬》,是一隻蓬勃向上,充滿生命力的蟬,它雖然處在高位,但能保持初心;它內在修養豐富,敢於發聲。

    李詩

    開篇定調,李商隱一開頭就說“高難飽”,這裡的飽,表面是指蟬吃不飽,其實是指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次句寫聲音,這種聲音不是虞世南詩裡的清脆響亮,而是不被人理解的聲音。叫到最後,也無人理會,最後就漸漸地不叫了。

    前四句寫蟬,也是寫自己;後四句就直接轉到寫自己了。由蟬而想到自己的身世、處境,於是就有了與蟬同病相憐的感情。

    李商隱的《蟬》,是一隻軟弱無力、鬱鬱寡歡的蟬,它雖然有才華,卻不被人理會。

    區別

    虞世南的《蟬》,全篇用“比興”的手法,雖然寫的都是蟬,卻讓我們感覺到其實就是寫自己,把自己隱在了詩的後面。

    李商隱的《蟬》,前四句用“比興”手法,到了後四句,就聯想到自己。

    所以,從筆法上看,虞詩重在“隱”,李詩重在“轉”。

    兩人描寫的蟬也不盡相同。虞詩的蟬是積極樂觀的,李詩的蟬是消極悲觀的。

    不同的原因

    兩人所寫的蟬之所以有這麼的不同,還是和兩人的身份、環境等有關。

    虞世南歷經南朝、隋唐,個人閱歷豐富,才華出眾,且敢怒敢言。他在政治上是比較成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孟子說“達則兼濟天”,這些話深深地影響著古代讀書人的思想,他們都把“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要實現這裡理想,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做官。

    虞世南既然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心境自然是開闊明朗的。而李商隱不同,他雖有才華,卻因為時勢,捲入“牛李黨爭”,一生不得志,自然比較鬱悶。

    此外,也與整個社會環境有關,初唐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一切都越來越好,蒸蒸日上,人們看到的都是希望,每個人都是向上的。

    而到了李商隱所處的晚唐,國家衰敗,一切都是風雨飄搖,王朝已經走向沒落,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又怎麼能夠樂觀起來呢?

    古人說“詩言志”,一首好詩,最重要的就是表達自己的心聲。虞世南與李商隱寫下的兩首《蟬》,雖然表達的情感有異,但都是個人經歷、內心的寫照,不失為兩首詠物的佳作。

  • 2 # 傳媒人賈璋岷

    蟬就是同樣一隻蟬,但被不同的詩人,在不同的心境中,就會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詠蟬詩,是詠物詩之一種,而借物言志,是文學作品的一大手法。

    中國詩人對“蟬”這種昆蟲,情有獨鍾。

    詠蟬詩不絕如縷。

    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兩詩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吟誦“高潔之蟬”,借蟬表明了自己高潔的品格。

    但由於二人的身世、心境不同,二人心中的蟬是不一樣的。

    虞世南身處高位,名居凌煙閣,所以高屋建瓴。

    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虞世南卻認為“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他吟誦的“高揚居高”之蟬。

    像他那樣身居高位的人,威望可以天然致遠。他充滿自信,借這種蟬比喻,修煉到一定程度的人,並不需要依賴權勢地位,就可以能遠播聲名而顯赫。

    他的才華,他的地位,當然有資格這樣說。

    李商隱平生曾兩度入官秘書省,但還是持續失意,官場前景一片低迷。

    他的詩,就是抒寫仕途不順,卻恪守高潔的秉性。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描寫了蟬的不為人知的境遇。

    他吟誦的是“失意孤傲”之蟬。

    他聯絡自己屢屢失挫的官場生涯,營造出幾分清透心涼的氛圍。樹上的蟬,棲高飲露;世間的他,薄宦家清。獨特的個體自然會引起物我共鳴。

    不同的物件,不同的風景,被不同的人來吟哦,都會賦予不同的內涵。

    相比之下,李商隱的詩更有打動人的力量。因為,像有他那樣心緒的人,要多些。

  • 3 # 瀚墨尋夢

    蟬站高技吸清露,有高潔的象徵,詩人詠蟬,則以蟬寓已,表達自己的境遇和心境。

    李商隱的《蟬》,看三、四句,"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五更時蟬的鳴聲稀疏欲斷絕,而一樹碧葉不為所動,顯得冷酷無情,其實蟬居樹上,碧葉遮陰,豈會責怪樹,是作者藉此表達自己的一種情緒,詩人清高,生活清貧,懷才不遇,向有力者陳情希得到幫助卻是徒勞,是借詩為自已境遇而發勞騷。

    而虞世南的《蟬》則是另一境界,第三、四句"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這兩句是點晴之筆,蟬聲遠傳,一般認為是籍助秋風傳送,詩人則強調居高自能致遠,表達的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外在憑藉,如有權勢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強調的是人格美,人格力量,表達的是對人的內在品格的讚美和自信。唐太宗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這裡寫的蟬就是他自我品格的寫照,與後來的李商隱的《蟬》相比,文采都很好,境界和格調則要高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什麼泡腳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