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偉峰23
-
2 # 新型直升機
治病用藥,不一定要標準化
甲亢是西醫的病名,不是中醫的,同一個西醫“甲亢”,中醫有不同的治法。
我最近治一例甲亢、甲狀腺腫大的患者,根本不用什麼抗甲狀腺方,什麼甲狀腺藥,症狀就消失了。如果你說這不是治癒也好,那你來取得這種效果試試?
治病的物件是人,不是機器,人能標準化嗎?疾病能標準化嗎?既然不能,那麼,哪來標準化治法?哪來標準化藥物?
所以,治病用藥,只能說參考,不能說標準化。中醫黑連這個問題都弄不明白,有什麼資格說對中醫進行廢醫驗藥?
-
3 # 健康保姆
治療甲亢中醫應臨床辨證論治為主,分型論治。
1.陰虛陽亢:主證:心悸、身熱汗出,心煩易怒,口渴少津,腰膝痠軟,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用白虎湯合大補陰丸加減。處方:生石膏30g知母20g龜板10g鱉甲10g生地30g元參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花粉20g甘草10g。方中石膏、知母清熱,生地、元參養陰;龜板、鱉甲益腎填精;花粉生津;龍骨、牡蠣潛陽斂汗;甘草調和諸藥。
2.膽胃熱盛:主證:消谷善飢,心悸易驚,口乾口苦,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大柴胡東加減。處方:柴胡15g黃芩20g半夏10g大黃10g炒枳殼10g白芍20g龍膽草10g梔子10g茵陳10g麥冬10g石斛10g甘草6g。方中柴胡疏肝;黃芩、大黃清洩胃熱;龍膽草、茵陳清肝利膽;梔子洩三焦火;白芍、麥冬、石斛滋陰;半夏、枳殼化痰和胃;甘草調和諸藥。
3.氣陰兩虛:主證:消瘦乏力,心悸氣短,口渴多汗,眩暈目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數。參芪地黃東加減。處方:生曬參10g黃芪60g生地30g炒山藥20g山萸肉20g茯苓20g澤瀉20g丹皮10g龜板10g花粉2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五味子10g白芍30g鉤藤20g菊花20g甘草10g。方中人參、黃芪補氣;六味地黃湯佐龜板滋腎養陰;龍骨、牡蠣、白芍、五味子潛陰陽斂汗;花粉清熱止渴;鉤藤、菊花息風清頭目;甘草調和諸藥。
4.痰氣鬱結:主證:心悸失眠,咽喉梗阻,甲狀腺增大,二目外突,胸悶心煩,頭目眩暈,舌質正常,苔膩,脈弦滑。溫膽利膈東加減。處方:茯苓30g半夏10g陳皮10g炒枳殼10g竹茹20g瓜蔞30g浙貝母20g香附10g鬱金10g夏枯草10g鉤藤30g菊花20g生牡蠣30g珍珠母30g甘草10g。方中茯苓、半夏、陳皮、竹茹、浙貝母化痰;枳殼、香附、理氣;瓜蔞、鬱金、香附寬胸解鬱;夏枯草、鉤藤、菊花息風清頭目;龍骨、牡蠣、珍珠母安神寧心;甘草調和諸藥。
5.體會:烘熱自汗、心悸、消瘦、指顫抖為主證,女性多見,甲狀腺腫大和突眼並不普遍存在。治療以清熱養陰,安神定驚為大法。常用方劑:白虎湯、大補陰丸、溫膽湯。
-
4 # 男科王傳航教授
隨著現在人們生活壓力劇增、熬夜、飲食異常等方面的影響,患甲亢的人群越來越多,尤其是女性,雖然現在甲亢患病率很高,但也容易治療,那麼怎樣才知道自己有沒有患甲亢,中醫怎麼解釋和治療甲亢呢?
甲亢即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如果您近期總是心悸、出汗、進食和便次增多、體重下降,伴有眼突、眼瞼水腫、視力下降等症狀,化驗查甲功異常,多是患甲亢了。
甲亢歸屬於中醫“癭病”的範疇,中醫講癭病是由於情志內傷,飲食及水土失常等因素引起的,最終導致氣滯、痰凝、血瘀聚積在頸前,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癭病多見於女性,離海較遠的山區較易發病,其初起多為實證,病久由實轉虛,以陰虛、氣虛為主,或表現為虛實夾雜之證。
西醫多采用藥物及手術治療,而中醫以中藥治療為主,堅持理氣化痰、消癭散結的原則,中醫將其分為氣癭、血櫻、勞癭等。
中醫治療甲亢的常用方劑如下:
1、四海舒鬱丸:聽著名字是不是很文藝,這個方主要治療癭病肝鬱痰阻證,若患者觸及或視及頸前腫大、質軟不痛,並伴有胸悶、時常嘆氣之症,且這些症狀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就可以用這個藥。
2、海藻玉壺湯:主要治療癭病痰結血瘀證,若患者頸前腫塊,按起來較硬或有節結,久不消失,伴有胸悶,食慾減退等現象,即可用此藥。
3、梔子清肝湯:多用於肝火熾盛之脾氣暴躁、眼球突出、面部烘熱的甲亢患者。
4、天王補心丹:治療肝陰虛證,患者多表現為頸前腫塊質軟,起病緩慢,伴有心悸不安,心煩多汗,眼乾目眩,倦怠乏力等,這個時候最適合用天王補心丹治療。
為了預防甲亢的發生,我們務必要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內傷,注意飲食調攝,少食多餐,不可暴飲暴食,忌食海魚、海帶等高碘食物。
文:中日友好醫院男科碩士研究生盧鼕鼕/王傳航主任醫師。
回覆列表
治療甲亢中醫應臨床辨證論治為主,分型論治。1.陰虛陽亢:主證:心悸、身熱汗出,心煩易怒,口渴少津,腰膝痠軟,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用白虎湯合大補陰丸加減。處方:生石膏30g知母20g龜板10g鱉甲10g生地30g元參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花粉20g甘草10g。方中石膏、知母清熱,生地、元參養陰;龜板、鱉甲益腎填精;花粉生津;龍骨、牡蠣潛陽斂汗;甘草調和諸藥。2.膽胃熱盛:主證:消谷善飢,心悸易驚,口乾口苦,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大柴胡東加減。處方:柴胡15g黃芩20g半夏10g大黃10g炒枳殼10g白芍20g龍膽草10g梔子10g茵陳10g麥冬10g石斛10g甘草6g。方中柴胡疏肝;黃芩、大黃清洩胃熱;龍膽草、茵陳清肝利膽;梔子洩三焦火;白芍、麥冬、石斛滋陰;半夏、枳殼化痰和胃;甘草調和諸藥。3.氣陰兩虛:主證:消瘦乏力,心悸氣短,口渴多汗,眩暈目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數。參芪地黃東加減。處方:生曬參10g黃芪60g生地30g炒山藥20g山萸肉20g茯苓20g澤瀉20g丹皮10g龜板10g花粉2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五味子10g白芍30g鉤藤20g菊花20g甘草10g。方中人參、黃芪補氣;六味地黃湯佐龜板滋腎養陰;龍骨、牡蠣、白芍、五味子潛陰陽斂汗;花粉清熱止渴;鉤藤、菊花息風清頭目;甘草調和諸藥。4.痰氣鬱結:主證:心悸失眠,咽喉梗阻,甲狀腺增大,二目外突,胸悶心煩,頭目眩暈,舌質正常,苔膩,脈弦滑。溫膽利膈東加減。處方:茯苓30g半夏10g陳皮10g炒枳殼10g竹茹20g瓜蔞30g浙貝母20g香附10g鬱金10g夏枯草10g鉤藤30g菊花20g生牡蠣30g珍珠母30g甘草10g。方中茯苓、半夏、陳皮、竹茹、浙貝母化痰;枳殼、香附、理氣;瓜蔞、鬱金、香附寬胸解鬱;夏枯草、鉤藤、菊花息風清頭目;龍骨、牡蠣、珍珠母安神寧心;甘草調和諸藥。5.體會:烘熱自汗、心悸、消瘦、指顫抖為主證,女性多見,甲狀腺腫大和突眼並不普遍存在。治療以清熱養陰,安神定驚為大法。常用方劑:白虎湯、大補陰丸、溫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