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品小十六
-
2 # 浮雲亦雨1
過年給村裡的長輩拜年,從除夕夜發完紙(“發紙”是指我們除夕午夜時分,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在院子當中燃起一堆火,等屋裡餃子下鍋,就開始點燃鞭炮,同時也拿著香和黃紙在院裡到處祭奠)吃完餃子就開始了。當然,除夕夜只是給同族嫡親長輩拜年,況且要行大禮磕頭的。要說大年初一,給村裡的長輩拜年,那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大年初一這天,家家都早早的吃完飯,家裡晚輩的也都早早出去拜年,而長輩們則隨時準備迎接拜年的。人們忘卻了生活中的煩惱和憂傷,也拋開了一切的隔閡和不快彼此間有的只是問候祝福和歡聲笑語。整個山村都籠罩在一片祥和歡樂的喜慶氣氛中。
雖然說時代發展和進步了,拜年的形式也多樣化了,人們更熱衷網上拜年了。但我覺得除非遠在他鄉,否則,還是親自上門拜年還是顯得更真實更親近的。
-
3 # 來單機中Solo
當然要了,這是中國的傳統,這一天會起的很早,然後由父母帶隊去各個長輩家拜年,給長輩帶去祝福同時也接受長輩的祝福。
每當大年初一村裡一片祥和,家家戶戶的小輩滿村跑,拜了這家拜那家,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的好運,所以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很多小孩到處拜年還能得到很多糖果,大人們則聚到一起吃個團圓飯,各家都把好吃的拿出來,一起分享美食,長輩們這時候會講授一些對小輩的祝福,村長會發言說一說村裡去年的總結和新一年的計劃。
現在對於大城市的人來說過年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大城市雖然繁華但也少了農村的淳樸氣息,少了人情味,對於他們來說過年只是一個休息的節假日而已。
-
4 # 歷史的浪花
拜年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中國傳統的民間風俗。每逢春節,透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更重要的就是由於平時工作忙,很少有時間到長輩家裡看望慰問,利用春節的休息時間到長輩家裡看看,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我老家是湖南衡陽的,大年初一大早會先在家中和家人一起比較莊重的圍在一桌,先點燃鞭炮,然後在相互祝福聲中品嚐美酒和“果貨”,這種方式叫“掛紅”,春節期間,任何人進了家門都會享受到這種禮遇。
在家中掛完紅後,年輕人大多會自發集中在一起,多則幾十人,少則五六人,一塊到按著村頭排向一家一家的去拜年, 往往還沒進大門就大聲喊“三婆婆在家嗎?給您老拜年了!” 聽到動靜的老人則急忙走出房門迎接,嘴裡往往說“快進屋,快進屋,掛個紅” ,如果主人年紀不是很大,年輕人一個個在恭賀聲都會進屋掛紅,嗑點瓜子,喝些農家自釀的米酒,又在多謝聲中去到下一家,如果主人年紀大了,年輕人只會一個個恭手作揖向長輩祝福,喝酒吃果貨就推辭了,擔心給行動不便的長者添麻煩,但長者仍然會擺出“果貨”,點燃爆竹,為他們“掛紅”,為的是在新的一年博個好彩頭,酒量好的還能堅持到最後,酒量差的,幾十家下來最後都醉成“紅臉關公”,但嘴裡仍在牛皮哄哄,“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喝喝喝”,讓人見了忍不住開懷大笑。年輕人組團一起家家戶戶拜年,其實也是代表全部家裡人的意思,平日間一些隔閡,什麼婆媳矛盾、家長裡短的,瞬間化為烏有, 這種拜年方式也不知是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現在仍然在一代一代的往下傳。
現在城裡人根本見不到這種拜年方式,雖然見面問聲好,一起吃個飯,但總感覺少了農村老傳統的既親切又自然,既隆重又莊重。
-
5 # 影視搞笑哥
小時候,在大年初一父母都會領著我到長輩家磕頭拜年,長輩們都會給壓歲錢2塊、5塊的,和長輩嘮嘮嗑。
現在大年初一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父母磕頭拜年。吃過早飯在去長輩家,給長輩拜年,只是不磕頭了。我們這一般上初中開始就不在磕頭了。
春節給長輩拜年是傳統習俗,應該繼承下去。一年到頭都在外工作忙碌,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會清閒,給長輩拜年我想也也是晚輩必須要做的。
-
6 # 愛電影小青年
當然會啊,每年的年三十都是去農村親戚家過的,當天吃完年夜飯了就在親戚家住著了
第二天早點兒起床,就開始在村裡走動拜年了,因為外公輩兒的全部都住在那一個地方,所以走動起來也很方便,每到一家就約上他們家的年輕人,然後再一起去其他家拜年,等最後一家也走完了,所以的年輕人都聚到了一起,此時就開始去山上給過世的人燒紙,磕頭向他們拜年
中午就到其中一家長輩屋裡吃飯,下午的時候,就出發到其他的村裡了,年年如此。農村拜年還是很期待的,已經持續了有十多年了,兒時的玩伴也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相遇寒暄,長輩親戚也只會在那個時候才能全部聚在一起
-
7 # afepdqt
感謝邀請,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在東北,大年初一和正月三十是在我的奶奶家,大家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年的。首先大年初一很多車都不出來拉活的,所以交通不發達。其次三十過年大家才風塵僕僕從各地趕回來,第二天難免大家都想要休息一天。所以至少會初三,開始去長輩家裡拜年。
回覆列表
拜年是春節期間一項重要的習俗禮節,在我們膠東這裡,一般晚輩們會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天還不亮時就到本村的長輩家裡拜年,代表著對長輩們的尊重和惦念。
“拜年”一詞是為長者拜賀新年,還包括向長輩們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道聲“過年好”,這時候長輩為表示關愛也會拿出紅包來給晚輩,俗稱“壓腰錢”,意為壓住邪祟,祝願晚輩身體健康,歲歲平安。
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的拜年方式更加省事先進,電話拜年,簡訊拜年,微信拜年等形式層出不窮,一到年根,尤其是大年初一,大多數人手捧手機開始紅包拜年,真是“拜年不出門,千里問候一機牽”,一部手機便代替了老輩子三五結伴、走街串巷、面對面的問候拜年方式。
雖然現在大多數農村人家還都沿襲著傳統的大年初一拜年的傳統,但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大早晨起那麼早去走家串戶了,或者說只挑幾戶最近的長輩家去走走,而不是老輩子全村互相拜年的熱鬧景象了,所以會存在雖然是同一個村的鄰居但是誰也不認識誰這種現象,這也許也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之一吧。
文徵明有詩說的好,“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傳統習俗留下來的登門入戶問候拜年雖慢不虛,還是值得我們繼續傳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