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03518664495

    眾所周知,在歐洲中部有一個人口眾多(8000萬)的民族國家——德國,正是這個歐洲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在近代世界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可是就在200多年以前,在德意志這片土地上分佈著大大小小上百個邦國。這些邦國雖說同屬一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但這個帝國實際上更像是一個鬆散的聯盟。皇帝是帝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由帝國境內七個重要的選帝侯國選舉產生,實際上並沒有太多實權。

    神聖羅馬帝國國徽雙頭鷹與所轄各邦國

    16世紀以後,在帝國內部開始出現不同的宗教信仰,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擁有各自的勢力範圍,實力相當。勃蘭登堡、薩克森、普法爾茨等國信奉新教,並形成新教聯盟。而天主教諸侯為了使自身不處於劣勢,組建起以巴伐利亞公爵為首的天主教聯盟,並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者哈布斯堡王室的支援,兩個聯盟開始處於對峙狀態。

    在德意志以外的歐洲,同屬新教國家的英國,丹麥,瑞典,荷蘭等國表示支援德意志新教同盟,而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帝國和羅馬教皇自然表示站在天主教同盟一方。兩個陣營劍拔弩張,氣氛越來越緊張。

    新教和天主教勢力範圍

    終於在1618年,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各個新教諸侯國聯合法國(法國本來是天主教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選擇站在新教同盟一方)、瑞典、丹麥等國發起了對天主教同盟和帝國統治者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戰爭。

    最終哈布斯堡王朝戰敗,1648年各國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最終以法律形式徹底確立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合約規定:德意志境內各邦國平等,並且有外交自主權,而帝國皇帝無權決定任何重大問題,如宣戰、媾和、課稅和徵兵等。

    三十年戰爭後,英法俄等國為了各自利益,試圖長期阻止歐洲中部出現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因此德意志常年淪為各列強爭霸的戰場。比如於1740年爆發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於1754年爆發的七年戰爭,主要戰場都發生在德意志境內。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民族意識依然沒有覺醒。

    弗朗茨一世

    爆發於1789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舊時代的封建統治者,革命的思潮開始傳入德意志,人們的自由,民主和民族意識開始漸漸萌芽。由拿破崙率領的法軍先後多次打敗了奧地利和普魯士,並攻佔維也納和柏林。1806年,在拿破崙的保護下,德意志西部和北部的各邦國紛紛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組成萊茵同盟。8月6日,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被迫宣佈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從此滅亡。

    1815年,拿破崙徹底戰敗,歐洲各戰勝國召開維也納會議,宣佈恢復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歐洲秩序。併成立一個由35個國家,4個自由城市組成的德意志邦聯。雖然法國大革命沒有推翻德意志的封建諸侯,但是給德意志的進步人士樹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理想。德意志邦聯既不是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又嚴厲壓制各地的自由民主運動,但是德意志的進步人士並沒有絕望。他們以各種方式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統一。

    終於在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了革命,一直蔓延到了奧地利與普魯士。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學生連續舉行示威遊行,並同政府軍展開戰鬥。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調動大批軍隊,向起義中心地區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起義人民取得了勝利。

    但是,德意志各邦革命的勝利,並沒有解決德意志的統一問題。為了解決統一問題,於5月18日在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就在國民議會開始著手討論憲法的時候,德意志各個封建君主捲土重來,大多數議員被各自的邦政府召回,剩下的議員遷到斯圖加特,最後於6月18日被符騰堡 的軍隊驅散。7月,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徹底瓦解,德國1848年革命結束。

    1848年德國革命雖然失敗,但是革命更進一步喚醒了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識!

    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與眾議院在軍事改革問題上發生衝突,正在他絕望之際,一個改變德意志民族的人物走上歷史舞臺,他就是被稱為“鐵血宰相”的奧托·馮·俾斯麥。俾斯麥反對由奧地利獨霸德意志邦聯,主張建立一個由普魯士王國為主導的統一德意志國家。俾斯麥堅持捍衛王權,也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務實主義者。俾斯麥認為只有普魯士有實力解決德意志問題,他還公開表示:要解決德意志問題不能靠演講和議會投票,必須進行一場鐵與血的鬥爭。

    俾斯麥認為德國統一的最大阻礙是法國而不是奧地利。所以他極力避免與法國的直接衝突,甚至以承認法國非法佔有領土的方式換取法國的中立。隨後俾斯麥先後挑起與丹麥和奧地利的戰爭。最終普魯士以絕對優勢獲勝,普奧兩國在布拉格簽訂和約。根據《布拉格和約》,奧地利認可普魯士兼併德意志北部的漢諾威以及荷爾斯泰因等地區,並退出德意志邦聯,由普魯士建立北德意志邦聯。奧地利從此不再屬於德意志地區。

    現在只剩下南部的巴伐利亞和黑森等地沒有被納入德意志版圖了。但是,普魯士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法國的警覺。法國認為,如果任由普魯士繼續統一南德巴伐利亞地區,那麼新誕生的強大德意志國家將嚴重威脅法國在歐洲的地位。

    俾斯麥深知要統一全德意志和法國一戰不可避免,但他希望將戰爭的責任推給法國,使國際輿論認為對法國的戰爭是一場德意志民族的自衛戰。

    1868年,西班牙發生政變,這一事件對德意志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西班牙希望將空缺的王位傳給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遠親利奧波特親王,如果西班牙王位一旦由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繼承,那麼法國將陷入被西班牙和普魯士兩面夾擊的心理困境,法國一定不能容忍這種局面發生。

    1870年,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多次派法國駐德意志大使會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要求霍亨索倫家族成員放棄西班牙王位。威廉一世不願與法國發生矛盾,口頭答應了這一要求。但法國政府仍不罷休,要求威廉一世做出明確書面保證。威廉一世斷然拒絕!俾斯麥認為這是一個激化德法矛盾的好方法,並馬上在報紙上刊登法國是如何咄咄逼人。不出俾斯麥意料,報紙內容激起了德意志人的憤慨,法國在國際上顏面盡失。拿破崙三世惱羞成怒,並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率領的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 投降。9月19日,巴黎被普軍包圍,不久被普軍攻克。次年5月,普法簽訂《巴黎和約》,法國被迫割地賠款。德意志統一之路的最後一個障礙被掃除了。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德意志各邦國推舉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統一大業終於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對德國的進一步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大提升。在統一後的30年內,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一躍成為歐洲首強。但是德國在統一道路上被強化的軍國主義思想給20世紀德國的發展帶來了深深的隱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綜合管理崗位職責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