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梨山大
-
2 # 上班族聊歷史
前秦自淝水之戰後中原北方再一次陷入混亂,拓跋部趁機建立北魏史稱北朝。那麼為什麼只有北魏存活時間長呢且看下文。
第一軍事實力
毋庸置疑在哪個戰亂年代拳頭大才是硬道理,一代偉人毛澤東說過“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如果自身軍力、實力不夠強大,那麼今天建國明天亡國的就太沒意思了還不如回家睡覺做個好夢痛快呢。
第二民心所向,順應歷史潮流。
《三國演義》開篇便講“話說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面有哲學的含義。在哪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所以都會希望有一個強大的政權統一天下。這樣老百姓才能有好日子過,此乃大勢所趨如三國爭霸最終天下歸晉。
第三文化軟實力
北魏作為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想要長治久安就要學習中原文化,因為你統治的這一幫人在當時的中原地區老百姓就認為你拓跋部就是異族。拓跋部假如用落後的遊牧文化去統治中原先進的農耕文化其結果可想而知,如後世的大元王朝。所以北魏時期才會任用漢族士人,並實行漢化改革如:公元484年由太皇太后馮太后臨朝稱制實行的一系列改革,這次改革無疑是成功的,它緩和了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鞏固了政權,促進了各名族之間的融合。實行漢制才是拓跋部政權存活時間久的最大原因。
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長久不衰靠的就是我們民族的這種文化底蘊。滿清入主中原到最後還不是被我們同化了。
-
3 # 千夜看世界
拓跋部曾三登歷史舞臺,其中北魏政權於五胡十六國時代興奮一時,一度統一中國北方。以至於後來中亞各民族依舊稱北方的中國為“拓跋國”,因音譯的原因,中世紀的希臘一度稱中國為“桃花國”。
為何只有北魏政權維持時間超過百年?根本的原因,是拓跋部作為半漢化的遊牧部落,有雙重的優勢:一方面保持了塞外民族的戰鬥力,在軍事上比漢人有優勢;另一方面,拓跋部又從漢人那裡了學到了比鬆散的遊牧部門更優秀的組織能力。這也是後來成吉思汗開創的蒙元政權能夠滅亡南宋、女真人的滿清能夠取明朝而代之的原因。
回覆列表
在中國歷史上,拓跋部曾三度登上歷史舞臺,先後建立了南涼、北魏和韃靼土默特等政權,為中國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三者又存在顯著不同,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深淺有別。本文嘗試著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透過換一種角度重新梳理歷史來發現其背後的相似之處與差異之處,以供參考。
一、南涼、北魏、土默特三者歷史
早在秦漢之際,當匈奴單于冒頓向東攻滅東胡,逼得鮮卑東遷、烏桓南下時,拓跋部的祖先早已在之前北上到了西伯利亞。公元220年,拓拔鮮卑部首領拓拔詰汾逝世,因次子拓拔力微被推選為首領,長子拓拔匹孤率手下部眾從塞北遷至河西涼州,“拓跋”姓也被同音異譯為“禿髮”(另一說法來自《晉書》載記第二十六,“壽闐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寢而產於被中,鮮卑謂被為‘禿髮’,因而氏焉。”)。
圖1 南涼(397年—414年),位五胡十六國時期16國之列,為鮮卑政權
公元397年,禿髮鮮卑部在禿髮匹孤八世孫禿髮烏孤的率領下襬脫後涼,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政權,史稱南涼。南涼建立後,先是與北涼結盟對付後涼。公元404年,曾因後秦強勢,一度去年號稱臣於後秦,後因與北涼在人質問題上爭執而反目,公元410~413年兩度進攻北涼失敗,反被北涼奪去了都城姑臧,被迫遷都樂都。公元414年,南涼因大旱西擊乙弗鮮卑以掠奪人口增強國力,被西秦偷襲攻下樂都,南涼亡,享國17年。
公元220年,拓跋鮮卑部首領拓跋詰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母親為“天女”(史書記載拓跋詰汾在山中打獵時偶遇“天女”生下拓跋力微)被推舉為首領,帶領部眾南下,先遊牧於雲中,後又遷居至盛樂。公元338年,拓跋鮮卑首領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公元376年被前秦攻破。公元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重建代國,公元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439年,北魏消滅北涼,一統北方。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公元534年,北魏因六鎮起義和“河陰之變”等分裂為東魏與西魏,享國148年。
圖2 北魏(386年—534年)
公元220年,隨著拓跋力微成為拓跋鮮卑部首領,帶領部眾南下之際,有一部分未能走出貝加爾湖的森林而滯留其中,在唐朝被稱為“都波”,在《遼史》中被稱為“阻卜”(“阻卜”是“拓跋”的異書),在元代被稱為禿馬敦,明代演化為土默特部,與鄂爾多斯、永謝布部構成蒙古右翼。
公元1519年,阿勒坦汗成為土默特部的首領。公元1559年,阿勒坦汗率部攻佔西海地區,土默特部稱霸西海。公元1595年,阿勒坦汗之孫真相臺吉在“湟中三捷”中被明軍重創,青海土默特部逐漸式微。公元1636年,和碩特部戰勝卻圖汗後將土默特部收編,青海土默特部自此謝幕,共稱霸青海77年。
圖3 土默特部與明朝
二、為何拓跋部三登歷史舞臺的時長差距如此之大?
拓跋部之所以三登歷史舞臺的時間差距如此之大,與所處的時代有密切的關係。政治上,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後又透過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趨勢,再加上三省體制在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前身),因此北魏相對於“五胡十六國”中的南涼更為長久。北宋後中央在與地方分權的鬥爭中處於絕對上風,到元朝時行省制度的確立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也使青海土默特部相對於奪得中國北方的北魏而言在歷史舞臺上所存在的時間並不佔優勢。
明朝時,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社會生產力相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巨大的發展。因此相比於同屬地方一隅的南涼,青海土默特部的存在時間也更為長久。
圖4 太和五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
南涼、北魏、土默特三者中,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後因孝文帝改革而推動了民族融合,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以促進文化繁榮,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因此國祚相對於南涼、土默特來說最為長久。同為地方一隅,土默特所處的明代出現了《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一批總結性著作,因此文化相對於南涼所處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因社會動盪儒學發展遭受嚴峻挑戰、人們為了尋找精神寄託從而求佛問道而言已有了長足進步,因而稱霸時間也比南涼要長久。
圖5 九色鹿本生北魏壁畫
三、總結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歷史上較為少見的三登歷史舞臺的部族,拓跋建立的南涼、北魏、土默特三者因所處的時代背景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從而使自身三登歷史舞臺的時長差距如此之大。
同時,正是由於拓跋部三登歷史舞臺,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湧現出了拓跋燾、拓跋宏、阿勒坦汗等一批優秀的政治家,推行了孝文帝改革這一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舉措的同時,促進了民族關係的發展,從而為中國歷史邁上新臺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