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孝陵衛小校
-
2 # 小玲子說點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一句:皇室宗親會造反,難道那些外姓大臣將領不會造反麼?事實上,只要有足夠的實力,誰都可能造反。自古以來,不管任何朝代,身邊都存在三股勢力,一是以皇室宗親為主皇族勢力,二是外戚和宦官主成的宮廷勢力,第三個則是朝廷大臣及將領組成的官僚勢力。如果皇族勢力過大,雖然皇權得到鞏固,但卻很容易造成諸王混戰,天下大亂;如果宮廷勢力過大,就會完成外戚宦官輪流專權;如果朝廷勢力過大,那就是改朝換代的節奏。
想當年,秦始皇不對皇室宗親進行分封,也不立太子,造成皇族勢力太過弱小,結果他剛死沒多久,整個秦朝的皇室宗親,包括始皇帝的二十幾個子女都被人輕而易舉殺掉,唯一剩下的胡亥,也成了傀儡。後來高祖皇帝特意大肆分封,把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封給了自己的各個兒子,後面才保證了呂后專權和周勃當政時不敢改朝換代,因為那些諸侯王爺,之所以能有今天這一切,只因為姓劉,而一旦皇帝不姓劉,他們還能坐享這一切世世代代嗎?所以他們是劉氏皇權最積極的擁護者。當然,由於劉邦給親王的勢力太大,所以最終完成後面的七國之亂。後面的八王之亂和這個基本一樣。這是皇族勢力太過強大的必然結果。
但如果皇族勢力過小,後果也是很嚴重,君不見唐朝武則天時期,由於當時李世民是殺太子當的皇帝,所以上臺後為了防止別的皇子學他,那是把大面積的削弱各個親王的勢力,搞得他們幾乎沒什麼兵權,唯一還有些實力的,就剩下李世民的幾個兒子,結果高宗李治上臺後,在外戚長孫無忌的挑唆下,對僅剩的幾個實力親王那是全部斬草除根,結果最後唐朝的皇族勢力幾乎弱到極致,等到武則天想改朝換代的時候,李氏家族只能眼睜睜看著。
在回到朱元璋時期,當時對外有元朝的殘餘勢力在北邊虎視眈眈,對內盡是一些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驕兵悍將,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不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蕃王,憑什麼保證朱氏皇權的長久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不安排燕王朱棣統帥大軍鎮守北平抵擋元朝殘餘勢力,難道安排那些驕兵悍將統領大軍鎮守麼?你覺得對於朱元璋而言,誰更值得信任!
事情上,朱元璋絕對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他布的這個局是恰到好處,雖然分封諸王,但對他們的權力也做了足夠的限制,換句話說,諸王除非全部不聯合起來,否則基本上不可能挑戰中央的權力。而正常情況下,諸王是不可能全部聯合起來的,除非有人企圖改朝換代,這就是朱元璋精心佈置的局面,只可惜朱允炆總覺得自己比朱元璋聰明,結果上來就要削蕃,關鍵是削蕃就削蕃,好歹一個一個來,可他上來就一鍋端,失敗自然在所難免!
-
3 # 古月言扁
秦國統一後,並未採取分封制,而是採取郡縣制。後來秦朝滅亡後,劉邦最初封了一些一起打天下的將領為異姓王,結果有的就起兵造反,劉邦只能一個個滅掉他們。劉邦後來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他認為秦亡就在於贏氏子孫沒有了實力,一旦朝廷有難,無人來救,所以立下以後異姓不得稱王,否則都可以滅之的規矩。但是,同姓不見得就不造反。後來西漢還是發生了七王之亂,好在很快就被滅掉了。這個其實反映了中央集權和地方政權的博弈。
而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充分說明,中央集權太弱,地方政權強大。到了朱元璋時期,他總結了前朝的經驗教訓,封分自己的兒子為各地藩王。但是同時規定,各地藩王不能隨意走動,不能隨意返京,不能隨意離開自己的封地,否則就會受到嚴肅處理。當時朱元璋第五個兒子被分到開封,為周王,私自離開封地到安徽鳳陽研究一種草藥,朱元璋知道後大怒,直接將其貶到雲南。
至於朱棣造反成功,要說還是運氣好。朱允炆開始削藩時,有幾個叔叔都乖乖的認輸。但是朱允炆有點操之過急,加上朱棣本身就非池中之物,那肯乖乖就範。所以朱元璋的辦法還是比較好。到了清朝,則規定所有親王只能留在京城,不許外出,所以也就很難發生像七王之亂這樣的地方叛亂了。
回覆列表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朱元璋自然很清楚,而且他思考的要比常人要多得多,他對歷朝滅亡的原因都做了分析,除了藩王之外,最麻煩的就是藩鎮。當時元朝君臣不過是從大都撤回草原而已,北元的力量依然強大,北邊不布重兵就難以防守,布了重兵又難以管轄。除了兒子之外,還能信誰呢?
洪武九年星變,平遙縣訓導葉伯巨上《奉詔陳言疏》,疾呼"當今之事,所過者有三:分封太侈也 ,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意思是封藩是洪武朝最大的弊病,關於封藩的來由和弊端他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了: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強幹弱枝,遏亂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臣竊以為不然。何不觀於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為太過者也。葉伯巨就和現在質疑朱元璋的人一樣,提出了很有見解的看法,但只能說是書呆子的看法。只破不立的建議是最讓人反感的,朱元璋看了就大怒,“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
雖然,漢朝和晉朝出現了藩王作亂的事情,但唐朝滅於藩鎮,而宋朝和元朝又表現出主弱臣強的特徵,天子要保持絕對的權威就需要藩王的支援,而要避免藩王作亂就要對其多加限制。事實上朱元璋的封藩是歷朝封藩最成熟的了,史稱“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各王府護衛人數在3000-19000人,只不過塞王在作戰時可以指揮北邊的軍隊。
至少在洪武一朝,藩王遮蔽天子,諸王守邊的國防體系發揮得很好。建文帝繼位後燕王的叛亂也沒有比漢朝齊國、晉朝八王更大,藩王作亂能夠成功的也只有朱棣一個,這完全是建文朝君臣處置能力太差造成的。如果以此來反證朱元璋封藩有問題,那真是子孫不爭氣,卻怪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