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叟蜀山散人

    哪有什麼絕對可靠,!秦不分封實行郡縣制,不一樣亡了。劉邦郡縣分封並舉,到劉徹又推行推恩令,此後各朝代雖略有擇重,但基本上不出漢制,相較而言算可行的了。

  • 2 # 閒時讀史

    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分封諸子,建立宗藩制,意欲借宗室之力襄輔皇室。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駕崩不久,新繼位的建文帝與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之間,爆發“靖難之役”。燕王用武力將建文帝轟下了皇位。面對這一歷史結果,有的學者認為,此係朱元璋舉措失當,正因他將地方軍權委於藩王,致使藩王兵權過重,最終釀成了尾大不掉、強枝弱本的後果。其實,朱元璋對歷代宗室制度得失有過深刻剖析,以為明朝宗室制度的構建,“一切鑑前代之失”,既懲唐宋宗室手無寸兵,皇室孤微之弊,又戒漢晉宗室兵權過重,外重內輕之病,避免矯枉過正。"他賦予宗室必要的軍事職權,讓藩王綱維重地,又對他們設定嚴格的軍事限制與禁區。同時,洪武帝堅持居重馭輕的軍事力量建設,朝廷始終對藩王握有絕對優勢,力求收宗室藩屏之效而又避其坐大之害。

    朱元璋實行分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明初天下初定,定都江南,北地空虛,急需派駐重兵扼守,另一方面,朱元璋又對一般地主官吏極度不信任甚至充滿敵意;且經過幾次大興黨獄,國中元勳宿將被殺戮殆盡。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把防邊和監國重責託付給自已的至親骨肉以外,恐怕朱元璋也別無良法了。這樣一來,分藩就成為必然之勢,儘管洪武九年(1376年)平遙名儒葉伯巨就曾上書反對分封,但他哪知朱元璋此時的內心苦衷?結果被“詔系刑曹,瘐死獄中。”

    朱元璋雖然授予宗室某些特權,但又始終不忘警惕宗室,在制度設計上劃定了諸多禁區,不許他們跨越雷池。宗室無權管理衛所軍,不得私行調兵,不能擅自採取軍事行動,節制權的取得亦須仰賴朱元璋的授予,使得邊疆的軍權牢牢掌握在朝廷的手中。同時,朱元璋又以居重馭輕為原則,構築起中央對宗室的絕對軍事壓制優勢。靖難之役一開始朱棣並無多少兵力,後來乘著朝廷軍的輕敵失誤,燕軍才擊潰耿炳文部,並乘勢拿下雄縣、莫州,軍隊人數得到迅速擴充,但燕軍“單寡”的窘境仍未得到明顯改變。直到朱棣以計策吞併寧王三護衛,拉攏朵顏三衛助陣,局面才大為改觀,但與源源不斷的南軍比較,燕軍兵員數量依然處於下風。朱棣的勝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建文帝的失敗主要是由於用人不當和用兵不當,以及政治不成熟。

  • 3 # 中孚鑑

    在古代封建朝廷中,皇帝為了穩固皇室的地位,從而大封皇室宗親為諸侯藩王,希望以此作為朝廷的屏藩,指望在朝廷有難的時候,這些同姓藩王可以勤王就駕。如此朝廷是藩王的依靠,而藩王則是朝廷的屏藩,本來這個想法是不錯,朝廷和藩王之間也是有互相輔助的作用。

    然而事事總有兩面性,當藩王的實力過大時,就會形成尾大不掉的現象,從而給朝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他們實力過大了,隨著地位、權利的增加,從而也有了驕橫不法的行為,最終造成了亂世。

    比如西漢時,劉邦在除去異姓諸侯王后,就大封劉氏之人為諸侯王,以及晉朝的時候也大封司馬氏家族的人為王,從而漢朝和晉朝後來分別發生了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的局面,這給當時的朝廷和天下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然而雖然有了這樣的例子,但是在後來的明朝時,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他還是又大封朱氏族人為王,從而後來導致了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朱棣從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得了帝位。

    那歷史上已經有了同姓王也不可靠,比如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那明朝朱元璋為什麼還要大肆封王呢?

    因為,大明朝雖然是朱元璋所建立,但這並非只靠他一人之力,還有就是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勇將和計謀過人之士,特別是那些將領都是勇猛的悍將。本來朱元璋雖然對他們有猜忌之心,但那時還不是特別嚴重。

    直到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心中非常悲痛,後他又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但是朱允炆性格仁厚,朱元璋再世還好,他擔心一旦他駕崩,仁厚的朱允炆不能震的住那些功臣宿將,若震不住的話,那對朱允炆是非常不利的,功臣手裡有兵,從而位高權重,如此更加對大明朱家天下不利。

    朱元璋為了防患於未然、為了給朱允炆掃清道路,所以就以各種理由而屠戮功臣,從而導致曾跟隨他的功臣名將被他殺的所剩無幾。

    而朱元璋做了這些,他覺得還不保險,為了讓朱允炆的帝位更加穩固沒有威脅,於是又大封朱氏族人為王,希望他能作為朝廷的屏藩,將來若朝廷有難,這些藩王可以勤王救駕。

    然而事與願違,後來藩王不僅沒有起到救駕的作用,反而還奪走了朱允炆的帝位。

    朱元璋之所以封朱家人為王,主要的就是想穩固朱家大明江山,也是為了朱允炆得帝位。而朱元璋身為皇帝,他應給是想過封王的後果的,會想到曾經的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但是他也會想到功臣、異姓作亂,異姓作亂若成功的話,就是改朝換代,而同姓諸侯王作亂,就算成功還是原來的朝代,還是自家的天下,只不過皇帝變了而已。如此兩者相比,朱元璋則選輕而避重,所以他就大封朱家之人為王了。

  • 4 # 小祁說歷史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分封與不分封各有利弊,朱元璋再三權宜之下,最後只能選擇一個後果稍微好一點的。

    這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秦朝的郡縣制和漢朝的分封制所導致的後果完全不一樣!

    秦朝郡縣制

    (秦朝郡縣圖)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害怕周朝的分封制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廢除分封制而代之以郡縣制。這種制度的好處就在於削弱了宗室的權力,使他們失去了形成諸侯割據的條件。實行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是秦始皇受春秋戰國幾百年的諸侯割據所得來的經驗教訓!

    但是郡縣制的弊端則在於一旦天下出現起義或者暴亂,只能依賴於中央自己來平叛。天下群雄並起,而宗室又沒有兵權,最終只能成為看客,最終也間接導致了秦朝的二世而亡!

    漢朝分封制

    (漢朝中央與諸侯勢力對比圖)

    劉邦建立漢朝後,又吸取前朝秦滅亡的經驗教訓,又恢復了分封制,大肆分封諸王,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屏藩朝廷!

    然而分封制就給了各地諸王極大的權力,到了漢景帝時期,諸王與中央終於爆發了嚴重的矛盾,由此也發生了七王之亂,給整個漢朝和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但是相比較而言,可能在朱元璋看來,分封制雖然給了諸王造反的可能,可是無論如何造反,最終的天下還是姓朱,而這就比改朝換代強多了!另外朱元璋可能也想到了一件事實,那就是從來沒有藩王透過造反成功當皇帝的先例,可就是這麼巧,在他死後,他兒子朱棣就成了這麼唯一的一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球5G商用加速進行中,該買新4G手機還是等5G手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