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紫姐姐

    在《水滸傳》中,魯智深給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豪氣大方,嫉惡如仇,行俠仗義,武藝高強,光明磊落,縱觀梁山108位好漢,真正稱得上好漢的,筆者一直認為只有魯智深一個人。

    魯智深行俠仗義的過程中,勢必會得罪人,會讓自己遇到不少困難,所以他丟了公職,浪跡江湖,後來乾脆去當和尚。原著中提到。魯達尋思:“如今便要去時,那裡投奔人,不如就了這條路罷。”

    此時的魯智深,應該沒有更好的路可走,所以他打算選擇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但是,對魯智深來說,五臺山不是修行之所,而是單純的容身之地。此時的他,外表和尚之身,內在仍是軍官、豪傑。

    在寺廟中,有些和尚雜念太重,並不是全心修行,他們認為魯智深不是好人,不是當和尚的料。這些和尚心中滿是執念、怨念,他們自己成不了真佛,還試圖堵死別人的路,魯智深被他們厭惡、阻止,從某種角度來說,反而是一件幸事。

    因為智真長老看出了魯智深與修行有緣,只不過暫時還沒到火候,魯智深的塵緣未了,所以在五臺山,一直在幫助魯智深。後來魯智深短暫離開了五臺山,當上了

    二龍山首領,而此時的魯智深依然是和尚的身份,為什麼此時他不還俗呢?他可以擺脫那些有雜念的和尚擺脫。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他不想欺師滅祖;二是他相信了恩師的話,認為自己與佛有緣;三是“花和尚”已經是響噹噹的江湖人物,沒必要自反;四是吃肉、喝酒、殺生,他沒當和尚時是這樣,之前當和尚時也是這樣,如今依然可以如此,不必更改。

    事實證明,魯智深不還俗是對的,因為在征伐方臘結束後,魯智深又重新當了和尚,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直到圓寂。

  • 2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花和尚」魯智深,堪稱水滸人氣王,擁躉無數。這麼一個好男子,如何不還俗,不回到這個花花世界中來?原因無非如下幾個。

    (一)深山古寺

    大家都知有「二龍山」,如何忘了「寶珠寺」?二龍山上的寶珠寺,這也是書中眾山頭中唯一把寺廟當聚義廳的山頭了,自然是為魯智深量身打造的。

    魯智深一踏上山頭,見到寶珠寺時,必然是百感交集。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定是五臺山的點點滴滴和恩師的諄諄教誨,此情此景,如何還有還俗的念頭?

    (二)身份無礙

    魯智深為躲避官府追捕,隱身空門之中。雖說與佛有緣,畢竟緣分尚淺。

    大家想想魯智深的英雄事蹟,大鬧五臺山,火燒瓦罐寺,大鬧桃花村,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雙奪二龍山等等。雖然是個和尚,但吃肉喝酒,殺人放火一樣都不耽誤。

    既然堯完全沒影響,那還管他做什麼?

    (三)名震江湖

    魯智深落草二龍山時,我們細數與他打過交道且知道他已削髮為僧的好漢,包括史進,李忠,周通,林沖,楊志,還有張清,孫二孃,曹正三個開酒店的百事通。

    再加上他來回幾千裡江湖路,可說魯智深的這幅裝扮,手中禪杖已經名滿江湖,並且蒸蒸日上,又何必還俗呢?

    (四)為佛代言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儒釋道」三家,水滸文學也不例外。梁山一百單八將,便是這三種思想的集合。

    以宋江為首的講究「忠孝仁義」,為國為家的,便是傳統儒家思想的終極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

    以公孫勝,樊瑞,朱武為代表的便是道家思想。而道家在宋徽宗時期大行其道,十分興旺。

    魯智深是佛家的代表,而且是唯一的代表,又怎麼可能還俗呢?

    (五)天孤之星

    大聚義時,魯智深排第十三位,號「天孤星」。五臺山時,師傅智真長老就已看出魯智深必成正果,果然,求佛之路,孑然一身,孤獨前行。上天註定,又如何能還俗呢?

    魯智深圓寂前,曾留下數句言語,末兩句是「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是梁山好漢,是豪傑,是真男子,是魯達,是魯提轄?此刻都不是,他,俗家姓魯,法號「智深」。

  • 3 # 綠野萍蹤01

    花和尚魯智深當了二龍山首領,肯定是可以不還俗的。不但在二龍山可以不還俗,後來上了梁山也不必還俗。假如魯智深在《水滸傳》中還俗了,就是施耐庵亂寫了。

    這是為什麼呢?

    魯智深為何拜了智真長老九拜,又為何去寶珠寺落草?

    這個小標題,似乎也就回答了題主的問題,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實際上是在寶珠寺裡做住持方丈。如此, 魯智深還會還俗嗎?問題是施耐庵為什麼這樣寫,二龍山上為何就有座寶珠寺,魯智深為何要來這裡落草。……等等這些疑問,還得稍微讀一讀魯智深上二龍山前的故事。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被智真長老趕出來了山門。然而,智真長老卻沒有將花和尚逐出佛門,而是把他打發去了東京大相國寺。臨行之前,智真長老送給了師弟四句偈子,告訴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

    魯智深肯定不明白這四句偈子的意思,“拜了長老九拜”,辭別五臺山,跋山涉水,來到了東京大相國寺。

    《周禮》說,九拜共有: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九拜規定了不同身份等級之人,在不同場合的禮儀,這些禮節所針對的場合有吉有兇。其中,“振動”是喪禮中最隆重的禮節,吉拜是守孝三年後與喪家見面時所行之禮,兇拜是喪禮期間與守孝期間使用的禮節。

    魯智深對智真長老拜了九拜,這就意味著這對師兄弟之間恐怕再無相見之日了。續書《徵四寇》沒有讀懂魯智深為何對智真長老拜了九拜,又寫了一段“五臺山宋江參禪”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尖酸刻薄的山寺野僧形象。因而,續書中魯智深的結局肯定是不對的。

    到了東京大相國寺,智深見了智真,書中寫得很清楚,只向智清拜了三拜。這也意味著,魯智深與智清長老之間還會有故事。

    從魯智深到達東京大相國寺之後的故事看,花和尚變得規矩多了。他按照智真長老的話,一心要謀個職事僧人做,因而,甘心去看菜園子,希望在大相國寺步步升級。

    智真長老曾經預言,魯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說,五臺山所有的和尚除了智真而外,正果都不如魯智深。從魯智深對兩個師兄的不同禮節來看,以及“智深”與智真、智清同輩這個資訊來解讀,魯智深將做到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這可是有皇家寺院氣象的大去處。

    二龍山隱喻是北宋末代兩個君主,魯智深住持東京大相國寺,就是伏筆上二龍山的伏筆。看看智真長老住持的五臺山文殊院,周圍所有的產業都是寺院的,二龍山寶珠寺的住持魯智深豈不是“遇山而富”嗎?

    既然如此,魯智深還能還俗嗎?

    魯智深為何“遇林而起”?又為何“遇州而遷”?

    智真長老的四句偈子中,第三句有兩個版本。容與堂本《水滸傳》作“遇水而遷”,“遇州而遷”則出自貫華堂本。從前七十回書的故事看,“遇州而遷”更為準確。

    所謂“遇水而遷”,大概指的是梁山泊,這個也講得通。魯智深上了梁山泊,然後追隨宋江投降招安,開啟新的人生旅程,然後才會有“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然而,綠野老道認為,智真長老的四句偈子,每一句並不僅指一件事、一個地點或者一個人。比如,“遇林而起”,即可指野豬林,也可以說是指林沖。同時,還可以說是赤松林。施耐庵的文字需要細讀,既然智真長老偈語中說到了“林”,則魯智深的旅程中但凡出現“林”字,就是要“驗證”偈語了。

    魯智深在赤松林遇到了史進,是其上二龍山落草的伏筆,因為,“九紋龍”隱伏的是北宋九代君主。更為重要的是,花和尚與九紋龍聯手殺掉了崔道成、邱小乙,火燒了瓦罐寺。這座寺廟原本很繁華,但寺院的額匾卻幾乎廢掉了。一個偌大的去處,竟然被一個稱姓氏的和尚夥同一個道士糟蹋得不成樣子。

    瓦罐寺的情況,實際上隱喻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下“革佛詔”革佛的歷史。宋徽宗摘掉寺院的牌額,改寺院為觀,僧人改稱德士,要稱俗家姓氏,入道學。宋徽宗“崇道抑佛”,以道教滲透佛教,從而達到禁佛毀佛的目的。所以,崔道成已經被道教異化,與邱小乙在寺院中橫行。

    魯智深、史進聯手殺掉了這兩個佛、道敗類,火燒了瓦罐寺,意味著和尚的反叛,魯智深由大鬧五臺山毀壞佛門設施,褻瀆佛門聖地的“花和尚”,在赤松林“華麗轉身”,開啟佛門正果之途。

    所謂“遷”,就是改變地點、改弦更張的意思,說的是變。既然如此,魯智深“遇州而遷”就更有改弦更張的含義了。但凡遇到州,魯智深也將“華麗轉身”。

    三山聚義打青州,花和尚上了梁山。梁山的晁寨主是佛教的四大護法天王之一,與魯智深是同門同道。但是,不久之後,晁天王就“歸位”了。此後,魯智深就是梁山之上的“第一尊佛”,寄託著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人文思想。

    如此,魯智深就更不能還俗了。

    “遇江而止”究竟是何寓意,魯智深的結局就是坐化了嗎?

    上文講到,魯智深將與智真長老再無重逢之日,所以,智真長老肯定不會給魯智深下第二道佛偈,讓他在浙江坐化。坐化算什麼正果?難道智真長老要否定自己“汝等皆不及他”的預言嗎?

    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語的最後一句,便是魯智深的大結局——“遇江而止”。

    江,絕非錢塘江,而是江蘇鎮江,也就是宋江潯陽樓題寫反詩的地方。宋江反詩中有一句“心在山東身在吳”,點明瞭他所在的江州屬於吳地,而不是江西九江。同時,蔡九知府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後來宋徽宗鎮江復辟時的鎮江留守,蔡京的兒子(應當是老三,三三入九,大抵如此)蔡翛。

    宋江潯陽樓題寫反詩,其實是寫的預言詩,詩中所說的“血染潯陽江口”、“敢笑黃巢不丈夫”等等,將是七十回書之後的伏線。這個伏線隱伏的故事,大概應當是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反對宋徽宗復辟,第二次造了這個皇帝的反。

    宋江是絕對反對宋徽宗的,《水滸傳》的“忠”應當是針對宋欽宗的。所以,江州劫了法場,二十九條好漢在李逵的帶領下,前往白龍廟聚義。這個細節非常重大,講的是宋江等人投降招安後,支援宋欽宗抗金而反對宋徽宗復辟。

    因為,宋欽宗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這一年干支庚辰,就是一條“白龍”。

    魯智深一定是追隨宋江到了鎮江,然後,在這裡完成了英雄的傳奇,結束了自己的故事。當然,“遇江而止”也與宋江有關,按照四句偈子來對應魯智深,但凡遇到“江”字,肯定也是要有“應驗”的。

    “止”不一定就是死,簡單理解為“坐化”,是續書作者的拙劣。魯智深完成了英雄故事,肯定要完成智真長老所預言的“正果”,最終成佛。

    自始至終,魯智深都會按照智真長老的預言,完成自己傳奇故事。因為他的“正果”是佛門正果,所以,自五臺山剃度那天起,花和尚便再也不會還俗了。

    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實際上還隱藏著一個真正的“花和尚”,此人成就了功名,享受榮華富貴,卻也沒有還俗。畢竟這個人是誰,不在本回答之內,今後有機會再講。

    總而言之,魯智深做了二龍山首領卻沒有還俗,其中大有深意。

  • 4 # 一汪綠洲

    魯智深綽號花和尚,因為這個花字,不知道的人會以為他是一個好色且花心的和尚。魯智深到底色不色呢?答案是否定的,他被稱為花和尚只是因為身上的紋身罷了。他對女色毫不上心,那就少了一個還俗的理由。魯智深的性格更多的是表現在智深上面,而非那個花字上面,他做和尚一直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

    在眾多梁山好漢中,魯智深被逼上梁山都是為了別人,他可以路見不平、也能仗義相助,他是梁山中少有的真好漢

    他當上二龍山首領後不還俗,在我看來他沒什麼還俗的理由,他對女色無所求,酒肉他也沒戒過,我想如果當和尚能約束他不喝酒吃肉,想必早還俗了。

    在武台山出家時,那裡的方丈是有些道行,他一眼就認定魯智深是有慧根的,所以他對魯智深一直很寬容,最終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圓寂,也算成佛了。

    象魯智深、武松的結局大概是作者給予忠義之人的一絲慈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原因導致造父變星的亮度有規律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