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家易學

    饒有趣味的春節風俗

    世外易者

    我的老家在中國東北的遼西山村。時光倒推到六十年代之前,那個時代正是我的少年時代,是我人生中最有意思的時期,也是我一生難以忘懷的時光。尤其是那時的過春節的一些風俗,令我終生難忘。今天翻出這些記憶,依然感到蠻有趣味。

    那時鄉村過年有句俗語叫“過正月,鬧二月,稀稀落落到三月”是農民家庭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光。我的老家農村,一進臘月人們就張羅過年的事情了。具體事情:一是要大掃除,俗語叫“掃房”要把一年的灰塵,徹底清除掃掉:二是要“表牆”,因那時都住著土坯房,為換然一新,人們買些舊報紙,熬些漿糊,把土牆裝表一新。三是蒸豆包,買些黃米或江米,紅豆或綠豆,蒸些豆包,或裝一缸或兩缸,吃豆包,食酸菜,過年之常餐,當時之美食。四是殺豬,人們為過好年,提前幾個月或一年就養了豬,以備過年之用。殺豬那天,預備酒席,請父老鄉親,酒肉招待,以示一年來親情,鄉情或友情,其樂融融,自不言表。五是做豆腐,吃過後剩餘壓成豆塊,以備節日炸丸子,過年食用。六是年前一二天貼對聯,掛年畫等。

    過年的前一天,人們還要沐浴“淨身”,擦亮燈具,以及清理其它過年的東西。到此,過年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到大年三十這一天,全村人都在準備午間酒宴,家家酒肉飄香,戶戶紅紅火火,小孩換上新衣,在街上歡樂玩耍,一派濃濃的節日氣氛。年三十午宴之前,全村鞭炮齊鳴,震天動地,轟轟烈烈。然後燒香拜佛敬祖宗,方進入午宴之時。全家老少按人倫禮節就坐,由家中長輩動筷開席。吃飯飲酒中歡聲笑語,十分祥和。飯後即準備年夜飯,剁餡,和麵,包餃子。在除夊夜,長輩會告訴你,不要亂說話,據說好話壞話,年後都會應驗的。

    晚上十一點,為古時子時,即大年初一的開始。過來俗稱“發子”即發在子時之意。這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村廟,給天地仙佛燒香上供,然後燃放煙花炮竹,又是一番激烈熱鬧的場面。其意思是,祈禱天地神佛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發子”完後,每家大人領著孩子們,打著燈籠,去給家族各戶長輩拜年磕頭。長輩也會拿出零錢賞給孩子。其場面很有感染力。回家後吃年夜餃子,然後休息。

    大年初一早上,一陣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後,把我從美夢中驚醒,大人招呼起床,吃餃子,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天,人們喜慶之情溢於言表。全村人又是一次集體行動,俗稱大拜年。這次行動超出家族範圍,挨家挨戶問候鄉親們,過年好!並給鄉親中長輩磕頭拜年,每家會拿出香菸茶水,熱情招待前來拜年的人們。場面十分熱烈,並充滿祥和之氣。大年初一就是這樣熱烈鬧地度過了。接著慶大年初三,其意在於,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在百姓心中是大數,萬物都從它所生,所以要慶初三,吃餃子,迎吉祥。到初五,俗稱“破五”,還要慶,這次是上香祈求上蒼,破掉“五黃煞”,以達趨吉避凶之意。從此,這個大年就算基本過去了。

    元宵節,即正月十五,就要到了。各村(屯)民間自發組織“秧歌隊”,大約在初十之前完成。然後在本村屯,熱鬧三天,然後去其它各村屯,領秧歌隊大拜年,時間為三到五天。我清楚記得,每年正月十四這一天,鄉里各村的秧歌隊都先到我們屯拜年。一晚上最多來十四夥秧歌隊,全屯四個場子,從東而來,到南,到西,到北結束,為了表示鄉親們的熱情,有些秧歌隊還要派飯吃宵夜。一夜鼓樂喧天,燈籠火把,如一條火色長龍,屈曲前行,總不間斷。古詩云:“一夜魚龍舞”並不誇張。秧歌隊,唱引子,耍獅子,舞龍燈,好不熱鬧。這個是鄉親們,一年中分憂解愁,無比歡樂的一天。

    過完十五元宵節,還有二十五老天倉,以及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趕廟會,人們非常熟悉的風俗,自不必多說。少年時期的過大年風俗,餘雖已年過花甲,但至今回憶起來,印象十分深刻,感到回味悠長,很有意思。

    過去小孩盼年盼節,只為能換一身新衣裳,吃上幾頓肉,幾頓餃子,看看秧歌而矣。而現在大可不必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日子愈過愈好,想吃什麼,想穿什麼,手到擒來,隨心所欲。尤其是戲劇,電影等其它娛樂節目,在電視上,手機上,隨時都可以看到。所以人們對年節的概念逐漸淡泊,一些過年風俗,亦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漸行漸遠。但這個過大年的風俗,在我的少年記憶中,難以抹去,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相關搜尋

    大年三十除夕夜

    大年三十放鞭炮

    拜年吉祥話

    除夕夜

    小時候過年

    大年三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完飯後,是先關火還是先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