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近衛步兵師
二戰德軍的費迪南德坦克殲擊車,通常也被誤譯成斐迪南,實際上可以算作是虎式坦克殲擊車,它的底盤是競標失敗的虎式坦克方案,因為設計師,也就是波爾舍(保時捷)的老闆費迪南德與希特勒的私人關係很好,搶先生產了90個底盤,安裝了71倍口徑的88毫米炮和更加厚重的裝甲。
所有90輛費迪南德編為2個營,計劃參加庫爾斯克戰役。戰役前夕,德軍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觀看了費迪南德的演習——透過雷場。演習很順利,古德里安起初還擔心演習是否作假了。當他的副官證實演習一切正常之後,古德里安很高興。這一時期,德軍上下都認為費迪南德火力強大,防禦出色,是很優秀的坦克殲擊車。
庫爾斯克戰役爆發之後,德軍發現實際戰鬥比演習要複雜得多。德軍第301裝甲營,也就是用無線電履帶爆破車配合費迪南德作戰的部隊報告說,蘇軍除了梯次配置且非常寬廣的雷場之外,還進行了猛烈的炮擊。費迪南德的機動性太差,不能及時透過工兵大費周章在雷場裡開闢的通道,也無法很好地與其它部隊協同。比起同時處境類似的虎式坦克差遠了。
裝備費迪南德的兩個裝甲殲擊營對費迪南德的主炮威力和裝甲防護都很滿意,他們報告說費迪南德的主炮表現符合設計要求,蘇軍當時最好的坦克也防不住費迪南德。儘管被蘇軍各種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多次命中,但是絕大部分未能從正面擊穿。
隨德軍進行技術保障的工程師也提交了關於費迪南德坦克殲擊車技術方面的評價報告,主要報告了這種重型坦克殲擊車的技術問題。絕大部分集中在動力和行走部分。還有一點,它的故障率太高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維修和保養。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軍對費迪南德坦克殲擊車的報告中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那就是它的重量過於沉重,在泥濘的東線戰場舉步維艱。其它坦克、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部隊能輕鬆透過的區域,費迪南德要麼難以通行,要麼透過之後會嚴重破壞道路,導致友鄰部隊無法通行。還有一些普通橋樑,即便經過工兵部隊的加固,費迪南德也無法透過,而且也無法泅渡。
至此,德軍高層對費迪南德坦克殲擊車似乎已經形成了定論。這些戰車按照前線部隊的意見進行了改進,改進之後改稱象式。沒有追加生產。兩個營之中的第654重灌甲殲擊營把費迪南德全部移交給第653重灌甲殲擊營,去換裝重量較輕的獵豹坦克殲擊車。
而第653重灌甲殲擊營中的費迪南德式後來也越來越少,逐步被獵虎坦克殲擊車替換。
總的來說,費迪南德式是一種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的武器,它的主炮和裝甲防護都很出色,但是它的機動性和故障率都不盡如人意。顯然德軍實際上也贊同這一點,所以他們的三號突擊炮、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和貂(黃鼠狼)系列坦克殲擊車與四號坦克殲擊車的生產數量遠大於這種沉重的龐然大物。
-
3 # 度度狼gg
在希特勒一廂情願的幻想中,對“斐迪南德”超重型坦克殲擊車的期望值非常之高,他希望這是一種成功的突擊坦克,同時也是一款可移動的重炮炮臺,透過其88毫米口徑的威力火炮,使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銳不可當,進而使戰場局勢得到根本性的扭轉。為了等候“斐迪南德”的到來,德軍最高統帥部甚至不惜一再推遲庫爾斯克戰役的發起時間。
(第41裝甲軍軍長哈佩將軍)
斐迪南德(也被簡稱為“斐迪南”)超重型坦克殲擊車,是以其設計師斐迪南德·波爾舍的名字命名的,也可以歸入未來自行火炮或者德華人稱謂的“突擊炮”範疇。這個戰鬥全重高達72噸的鋼鐵怪獸(一說空重68噸),前裝甲厚度達到變態的200毫米,88炮的身管也長達21英尺(約6.3米),安裝了兩臺“邁巴赫”發動機並且標新立異地使用了電傳動裝置。
如此巨大的自重,“斐迪南德”還能有30多公里的時速,說明那個年代的德華人確實窮盡心思了。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後共有90輛該車首次亮相,編為第653和第654兩個坦克殲擊營,被配屬給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哈佩第41裝甲軍指揮,與虎式坦克、黑豹坦克一起,成為特別迷信武器功效的希特勒試圖贏得庫爾斯克會戰的三大利器。
(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
斐迪南德突擊炮使用的是虎式坦克底盤,1942年11月投產,該車車體長6.8米、車寬3.38米、車高2.97米,額定成員6人:車長、炮長、駕駛員、機電員和2名裝填手(彈藥基數55發)。它的整體佈置是駕駛室位於車體前部,動力室居中,車體後部為具有較大空間的戰鬥室,採用主動輪後置的方式。戰鬥室頂部有車長指揮塔,車長可以站在指揮塔內,探出半個身子觀察目標和環境,頗給人一種前輕後重的古怪感覺。
不過由於設計、研發、生產和列裝的時間太過倉促,儘管斐迪南德火力和裝甲非常強大,直瞄蘇軍T34坦克幾乎百發百中,但自身也存在嚴重的缺點。新任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對此憂心忡忡,認為這款突擊炮的武器裝備不充足、車體結構太複雜,缺乏必要的測試不應該匆忙投入戰場,但急著在前線有所作為的兼職陸軍總司令,最終拒絕採納了他的建議。
(小鬍子與斐迪南德·波爾舍)
古德里安為何有這兩點擔憂呢?首先是第一批“斐迪南德”除了一門大口徑加農炮之外,全車居然沒有一挺並列機槍(此戰過後加裝),在對付近距離的蘇軍反坦克步兵小組時,完全的無能為力。個別德軍車組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自行攜帶了MG42機槍,然後在作戰中透過炮管進行機槍射擊,可炮管畢竟不是射孔,觀察和射界的侷限性很大,這麼大的傢伙居然沒有一個射孔!德軍裝甲兵當然罵聲一片。
因此為了對付蘇軍的反坦克小組以掩護斐迪南德的突破,德軍不得不在每輛突擊炮的尾部裝甲板上,配備5、6個擲彈兵,以便用輕武器掃射接近突擊炮的蘇軍反坦克步兵。然而目標明顯的他們很快就被隱蔽在散兵坑裡的蘇軍打下車來,於是斐迪南德就成為了“孤獨”的突破者,雖然完成了突擊楔子的任務,卻也完全暴露在蘇軍反坦克火力之下被動挨打。
(斐迪南德前檢視)
其次的問題是動力太弱,也就是因為自重太大形成了“小馬拉大車”,造成斐迪南德突擊炮的機動性較差,以及行動部分部件的故障多磨損快等問題,兩個總容量為1080升的燃油箱,雖然使該車的最大行程為150公里,但戰鬥行程一般不超過90公里,如果遭遇複雜地形這一數值還要減小。古德里安的結論是:重型坦克殲擊車應該集中在蘇軍堅固防禦地帶使用,為大量的後續坦克開啟突破口,也就是說,它不合適遂行長時間長距離的攻擊任務。
最嚴重的問題是履帶太過脆弱,無論是炮彈還是地雷,茲要稍微形成損害,“斐迪南德”的履帶便嘩啦啦壞掉了,於是這個龐然大物立馬就動彈不得,然後蘇軍士兵可以輕易地用噴火器甚至是廉價的燃燒瓶就將其摧毀。為了保護“斐迪南德”嬌貴的履帶,莫德爾不得不使用另外一種新式武器“B-Ⅳ遙控坦克”,專門給“斐迪南德”在雷區中開闢道路,否則一顆地雷就容易讓它趴窩。
(“斐迪南德”側檢視)
1943年夏天蘇軍的戰術水平,與戰爭初期已不可同日而語,“坦克恐懼症”大大消退,面對斐迪南德突擊炮和虎式重坦的衝擊並未驚慌失措,他們讓這些裝甲巨獸從精心偽裝的散兵坑旁邊隆隆駛過,然後再冒出頭來收拾後面的德軍裝甲擲彈兵。致使裝甲部隊不得不每每回過頭來,幫助陷入困境的步兵分隊,然後再前進、再折返,於是筋疲力盡並且耗光了寶貴的燃料,所以無論是虎式還是斐迪南德,都沒有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
當然,這種新式武器的威力還是比較恐怖的,由於蘇軍裝備的反坦克槍很難擊穿它200毫米的前裝甲(直到二戰結束,也沒有一輛“斐迪南德”被從正面擊穿過),如果在四號坦克的伴隨進攻下,斐迪南德突擊炮的突破能力非常之強。德軍第10裝甲擲彈兵師在奧利霍瓦特卡的戰鬥中,以六輛斐迪南德取得了決定性戰果,成為莫德爾在北線為數不多的縱深突破點,第653坦克殲擊營的指揮官在戰鬥報告中寫道:“斐迪南德坦克殲擊車為最強大的武器”。
(“斐迪南德”側檢視)
回覆列表
庫爾斯克會戰中總共有2個營的“費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投入了前線,共計89輛,它們被編入第656重灌甲殲擊團,作為德軍北路突擊集團(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突擊矛頭。除了參加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攻擊行動,“費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還參加奧廖爾突出部的防禦作戰,可以說是征戰四方。戰役結束後仍舊有60輛“費迪南德”式倖存下來,而他們所在裝甲團的戰績是擊毀502輛蘇軍坦克和200門火炮。
戰役結束後德軍作戰部隊對“費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進行了評價,首要的就是裝甲防護能力,實在是過於強大了,沒有一輛“費迪南德”式的前部、側面或者後部裝甲被擊穿,即便是蘇軍最強大的76.2毫米野戰炮直接命中在裝甲上的穿深也只有30-40毫米。德軍認為應該適當降低其裝甲厚度以提高坦克殲擊車的機動能力,前部裝甲應由200㎜降到120-150㎜,後部裝甲有50毫米便已經足夠(原來是80㎜),頂部裝甲應適當加厚10㎜(原來20㎜),以應付蘇軍重型榴彈炮的直接命中和強擊機的空中打擊。可以看出,德軍對該型殲擊車的防護能力非常滿意,之所以提出降低裝甲厚度的主要原因就是戰車的重量實在太大,機動性太低,使得殲擊車的使用條件非常苛刻,限制了戰鬥力的發揮。
“費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在投入戰鬥前,德軍非常擔心其無法面對蘇軍步兵的近戰攻擊,因此在作戰條令中規定禁止與敵軍步兵作戰。實際作戰中,“費迪南德”式由於其巨大的發動機轟鳴聲(幾乎和重型轟炸機一般)給了蘇軍步兵以巨大的心裡壓力,實戰中幾乎沒有蘇軍步兵敢於靠近“費迪南德”式,不過為了防止蘇軍反坦克手雷的近距離攻擊,為戰車加裝鐵絲網仍舊很有必要。另外為“費迪南德”式加裝機槍也非常有必要,在壓制敵軍的步兵和反坦克陣地時起很大的作用,也可為進攻步兵提供寶貴的火力掩護。
“費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在最初的步坦協同作戰中遭遇較大的困難,由於目標過於顯眼,經常會遭到蘇軍各種重火力的集中打擊,所以給伴隨作戰的德軍步兵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得德軍無法對突破進行擴張。但是這不意味著“費迪南德”式並不適合進行協同作戰,而是方法不對,德軍在後來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協同戰術。即德軍步兵在坦克殲擊車附近500-1000米的距離伴隨推進,如此既沒有脫離和殲擊車的協同,也避免由於距離坦克太近而遭到蘇軍炮火的打擊,這樣“費迪南德”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可以步兵同時突破蘇軍的戰壕體系,形成真正的突破。總得來說,德軍步兵和裝甲單位還是非常喜歡這種重型坦克殲擊車的,它們也在戰役中體現出巨大的價值,大部分的“費迪南德”式都是由於機械問題和區域性的受損而被迫放棄的,真正全毀的非常少,如果德軍一直處於進攻中的話,“費迪南德”式的損失還會大大降低,該型重型坦克殲擊車在突破蘇軍大大加強反坦克武器的陣地時體現出巨大的價值,是德軍非常信賴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