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581~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著名醫學家,後世民間崇奉他為“藥王”,敬若神明,全國到處都有他的祠廟,在峨嵋山、太白山、江河湖海之間和他的故鄉廣泛流傳著他扶貧助困、救人危難、降龍伏虎、起死回生的動人傳說,不少故事附上了神話色彩。
陝西耀縣藥王山有他的宏偉壯麗的祠廟和遺蹟,敬德為他站班,猛虎甘為座騎,他與龍為友,福佑著一方群眾,並形成了歷史悠久的二月二藥王廟會習俗。
孫家塬二月二廟會
作為孫思邈故里的孫家塬村,對本村能夠出現這樣一位古代偉人,無疑是引以為榮和格外崇敬的。因此在正月十五過罷不久,正當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的“龍抬頭”的二月二,鄉親們就奔忙起來,為孫思邈舉辦廟會。
當地人認為,二月二可能是孫思邈的逝世紀念日;又傳說龍為他鑽了洞,助他二月二在耀縣五臺山修成了正果,因而廟會選在龍抬頭的二月二舉行。人們把關心民間疾苦的藥王紀念日放在這個時候,既有巧合的成分,也符合人們的願望。孫家塬父老的主旨則在於祭祖、祈福。
舊時,孫家塬村每年正月十七日就開始了廟會的籌備工作,為藥王“炸盤”(盤是一種油炸的麵食供品),名之曰“盤會”。炸法是先按照全村花名冊,從焦、張、李、蔡四大姓中選拔出7人,由他們負責,從每戶中收二升麥,用一部分磨成面,再出售一部分購買油、鹽、調料。原料準備齊全後,由7人分工製作。先是將面發酵,加入鹽、花椒、薑黃揉好,再扯成細條在手掌上盤成團、壓扁,然後放入油鍋裡炸熟撈出即成。這樣共製作3天,到二十九日結束。據說每人一生只能輪到一次辦這樣的盛會。
正月三十日,廟會主持分配人打掃藥王廟衛生。掛宮燈,擺祀器,貼對聯,然後將所炸的盤貢獻在藥王塑像前的一個大方桌上,擺成一米多高的圓錐形,用彩色紙條罩在周圍,顯得美觀而莊嚴。這天下午,吹鼓手、劇團都進村了,人民群眾開始給藥王送匾、送燈,上佈施燒香。這時候藥王廟內紅燭閃亮,香菸繚燒,器樂齊鳴,善男信女頂禮膜拜,人流不絕。到了晚上,開始掛燈唱戲。
孫家塬二月二藥王廟會從正月三十下午開始,到二月初三結束,共唱三天四晚上戲。二月初二是正會,晚上要演“天明戲”(從晚上一直演到天亮)。廟會期間,朝會的除附近各村群眾以外,也有外地遠省的。孫家塬每家每戶都接待不少親友住在家裡,他們為藥王燒過香後,主要就是看戲。縣城裡的一些小商販也趕來設攤供應各種小吃和日常用品。一時間,孫家塬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孫家塬的父老說:“我們村過二月會,比過年還要熱鬧哩!”廟會結束後,再將會前炸的盤分發給全村各戶品嚐。
藥王山二月二廟會
耀縣藥王山,唐時又稱東山,孫思邈曾隱居於此。這裡五峰對峙、翠柏成林,風景幽雅秀麗,大約在唐末宋初就在山上為孫思邈建廟、塑像、立碑。由於有“藥王”這個稱號,就易名為藥王山,並形成常例,定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辦廟會,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當孫家塬每年二月二廟會正在進入高潮之際,藥王山的廟會也開始了,過去是城內東南西北四社輪流辦會。藥王山廟會從二月初二開始,會期10天,到十一日結束。
上洞“換鎖” 二月初二這天,由孫家塬來人打開藥王大殿的洞門,群眾趁會期帶領小孩上洞換鎖(為了使孩子消災滅病、健康成長,做成一種挽成鎖形的線圈套在脖子上,每年廟會時,由主持人取舊戴新,名曰“換鎖”,直到12歲為止),還要為孩子們剃頭。
祭神朝拜 事前,藥王大殿等廟宇打掃一新,張燈結綵,張貼楹聯,為遠路的香客準備吃住。從這天開始,遠近群眾從四面八方扶老攜幼,帶上供品香燭,前來朝拜藥王。
演戲助興 會期10天,唱戲6天。劇團大都是從關中請來的有名的秦腔劇社。通玄橋上、山坡林間爭相看戲,人們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大部分群眾回家時,都會捎帶買點土特產,給孩子帶點小玩意。最後,還要折上一點柏枝,一是認為柏枝能夠消除災病,二是表示自己已經上過藥王山了。
二月十一日是廟會的最後一天,廟會達到高潮。這天晚上,自耀縣東門外到藥王山的沿路點燃“路畔燈”,燈上用紅綠色寫上讚頌藥王的詩句或畫一些簡筆畫,然後順著山路,相距一丈栽一個燈竿,一直到藥王大殿太玄門口。
天黑以後,開始點燈,先從東門點起,接著相繼點燃,一時三刻,整個山上道路明光閃閃,為朝山看戲群眾照明瞭行進道路,類似古代點燃烽火臺的情景。不一會兒,又有龍燈順山路蜿蜒上下,一直舞到藥王大殿去,宛如一條真的火龍在空中飛舞騰躍。等待龍燈舞畢,又開始了晚上的戲劇演出。二月十一日晚上,要通宵達旦地演一晚上天明戲。十二日早晨,朝山者、攤販商等陸續撤離藥王山,廟會就此結束。
《迷你百科脫口秀》今日話題:二月二,龍不抬頭我抬頭
孫思邈(581~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著名醫學家,後世民間崇奉他為“藥王”,敬若神明,全國到處都有他的祠廟,在峨嵋山、太白山、江河湖海之間和他的故鄉廣泛流傳著他扶貧助困、救人危難、降龍伏虎、起死回生的動人傳說,不少故事附上了神話色彩。
陝西耀縣藥王山有他的宏偉壯麗的祠廟和遺蹟,敬德為他站班,猛虎甘為座騎,他與龍為友,福佑著一方群眾,並形成了歷史悠久的二月二藥王廟會習俗。
孫家塬二月二廟會
作為孫思邈故里的孫家塬村,對本村能夠出現這樣一位古代偉人,無疑是引以為榮和格外崇敬的。因此在正月十五過罷不久,正當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的“龍抬頭”的二月二,鄉親們就奔忙起來,為孫思邈舉辦廟會。
當地人認為,二月二可能是孫思邈的逝世紀念日;又傳說龍為他鑽了洞,助他二月二在耀縣五臺山修成了正果,因而廟會選在龍抬頭的二月二舉行。人們把關心民間疾苦的藥王紀念日放在這個時候,既有巧合的成分,也符合人們的願望。孫家塬父老的主旨則在於祭祖、祈福。
舊時,孫家塬村每年正月十七日就開始了廟會的籌備工作,為藥王“炸盤”(盤是一種油炸的麵食供品),名之曰“盤會”。炸法是先按照全村花名冊,從焦、張、李、蔡四大姓中選拔出7人,由他們負責,從每戶中收二升麥,用一部分磨成面,再出售一部分購買油、鹽、調料。原料準備齊全後,由7人分工製作。先是將面發酵,加入鹽、花椒、薑黃揉好,再扯成細條在手掌上盤成團、壓扁,然後放入油鍋裡炸熟撈出即成。這樣共製作3天,到二十九日結束。據說每人一生只能輪到一次辦這樣的盛會。
正月三十日,廟會主持分配人打掃藥王廟衛生。掛宮燈,擺祀器,貼對聯,然後將所炸的盤貢獻在藥王塑像前的一個大方桌上,擺成一米多高的圓錐形,用彩色紙條罩在周圍,顯得美觀而莊嚴。這天下午,吹鼓手、劇團都進村了,人民群眾開始給藥王送匾、送燈,上佈施燒香。這時候藥王廟內紅燭閃亮,香菸繚燒,器樂齊鳴,善男信女頂禮膜拜,人流不絕。到了晚上,開始掛燈唱戲。
孫家塬二月二藥王廟會從正月三十下午開始,到二月初三結束,共唱三天四晚上戲。二月初二是正會,晚上要演“天明戲”(從晚上一直演到天亮)。廟會期間,朝會的除附近各村群眾以外,也有外地遠省的。孫家塬每家每戶都接待不少親友住在家裡,他們為藥王燒過香後,主要就是看戲。縣城裡的一些小商販也趕來設攤供應各種小吃和日常用品。一時間,孫家塬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孫家塬的父老說:“我們村過二月會,比過年還要熱鬧哩!”廟會結束後,再將會前炸的盤分發給全村各戶品嚐。
藥王山二月二廟會
耀縣藥王山,唐時又稱東山,孫思邈曾隱居於此。這裡五峰對峙、翠柏成林,風景幽雅秀麗,大約在唐末宋初就在山上為孫思邈建廟、塑像、立碑。由於有“藥王”這個稱號,就易名為藥王山,並形成常例,定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辦廟會,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當孫家塬每年二月二廟會正在進入高潮之際,藥王山的廟會也開始了,過去是城內東南西北四社輪流辦會。藥王山廟會從二月初二開始,會期10天,到十一日結束。
上洞“換鎖” 二月初二這天,由孫家塬來人打開藥王大殿的洞門,群眾趁會期帶領小孩上洞換鎖(為了使孩子消災滅病、健康成長,做成一種挽成鎖形的線圈套在脖子上,每年廟會時,由主持人取舊戴新,名曰“換鎖”,直到12歲為止),還要為孩子們剃頭。
祭神朝拜 事前,藥王大殿等廟宇打掃一新,張燈結綵,張貼楹聯,為遠路的香客準備吃住。從這天開始,遠近群眾從四面八方扶老攜幼,帶上供品香燭,前來朝拜藥王。
演戲助興 會期10天,唱戲6天。劇團大都是從關中請來的有名的秦腔劇社。通玄橋上、山坡林間爭相看戲,人們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大部分群眾回家時,都會捎帶買點土特產,給孩子帶點小玩意。最後,還要折上一點柏枝,一是認為柏枝能夠消除災病,二是表示自己已經上過藥王山了。
二月十一日是廟會的最後一天,廟會達到高潮。這天晚上,自耀縣東門外到藥王山的沿路點燃“路畔燈”,燈上用紅綠色寫上讚頌藥王的詩句或畫一些簡筆畫,然後順著山路,相距一丈栽一個燈竿,一直到藥王大殿太玄門口。
天黑以後,開始點燈,先從東門點起,接著相繼點燃,一時三刻,整個山上道路明光閃閃,為朝山看戲群眾照明瞭行進道路,類似古代點燃烽火臺的情景。不一會兒,又有龍燈順山路蜿蜒上下,一直舞到藥王大殿去,宛如一條真的火龍在空中飛舞騰躍。等待龍燈舞畢,又開始了晚上的戲劇演出。二月十一日晚上,要通宵達旦地演一晚上天明戲。十二日早晨,朝山者、攤販商等陸續撤離藥王山,廟會就此結束。
《迷你百科脫口秀》今日話題:二月二,龍不抬頭我抬頭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