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閆保軍說紅樓夢

    中國是制瓷大過,是瓷器的發源地,但是對於瓷器的燒造工藝記載很少。清唐英在《陶冶圖說》中把瓷器的製作分成了二十個步驟,也是目前文獻記載比較全面的。

    在《陶冶圖說》裡詳細說明了瓷土的開採到最後一步“祀神酬願”,在景德鎮無論官窯還是民窯,他們都非常重視“祭窯”,對此過程充滿敬畏之心。因為瓷器品種較多,程式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就以青花為例說一說瓷器製作的主要工序。

    第一是採石。瓷器是以瓷石和高嶺土為主要原料,瓷石是石質,高嶺土是質,兩者加在一起統稱為瓷土。瓷土要到山上開採,在景德鎮有專門開採瓷土的,要在有瓷土的地方開礦。中國的瓷土非常豐富,除了江西景德鎮以外,在山東、河南、河北、湖南都有。

    第二是粉碎瓷土。傳統的方法是利用山上的流水,做成水車,水車帶動水碓,把瓷土碓碎,在景德鎮不分晝夜,有不停的嘣嘣聲音。

    第三是拉丕。把瓷土和好,在旋轉的輪車上製作瓷器的造型。要個碗就拉個碗,要個罐就拉個罐,要個瓶就拉個瓶等。

    第四是修丕。把拉好的瓷丕在陰涼處陰乾,由於剛拉的時候不周正,不細緻,所以要把瓷丕放在旋轉的輪車上進行修丕。在修丕的過程中要挖碗足,修碗覆,經過反覆修丕,一隻瓷器造型就做成了。

    第五是繪製青花。在繪製青花圖案之前要在轉輪上打箍,就是在口部或者底部打一個青花圈。然後有專門的繪畫師用鈷藍料在瓷胎上畫畫片。一般是畫龍鳳、花鳥、人物、動物等等。

    第六是上釉。釉子的種類很多,一般用石英、長石、黏土等為原料。根據瓷器的器型不同,而採取不同的上釉方法,上釉的方法有澆釉,浸釉、吹釉等等。

    第七是燒成。瓷器陰乾後入窯燒成,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後一步。在《天工開物》裡記載:“凡瓷器,繪畫過釉之後,裝入匣缽,入窯燒成”。瓷器是火的藝術,在景德鎮流行這麼一句話:“瓷器全靠最後一把火”。

  • 2 # 一個藝旗艦店

    瓷器製作步驟非常複雜,用語言無法表述這其中複雜程度。

    其中我覺得最難的一項是入窯燒製。因為,瓷器對火的溫度要求非常高,無論低溫,高溫,有一點偏差,都會使瓷器崩裂。

    制瓷,首先要選好瓷泥,之後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去掉渣質,用手搓揉,使泥中的水分均勻。然後拉坯:把泥團拉制出坯體的模樣。

    接著印坯:將晾至半乾的坯覆放在模種上,脫模。之後就是利坯了:這種工序非常複雜,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使其光滑。接下來是曬坯這個步驟就比較簡單了。將加工好的坯晾曬。然後刻上花紋。之後施釉然後燒製,燒製好後再次施彩釉。然後再入窯燒製就可以了。

  • 3 # 文藏

    圖片 | 國家地理中文網

    近700年的歷史中,由景德鎮生產燒製的瓷器,逐漸風靡全球,譽滿海內,是世界公認的瓷器生產中心,被譽為“瓷都”。如今我們能夠看到、觸控到的每一件瓷器,前後都要經過選礦、煉泥、定樣、利坯、繪畫、施釉、入窯燒瓷等72道製作工序,幾十位工匠經手,歷時近半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其中,將胎坯燒製成瓷器是在整個過程中是最關健的一環,現在介紹燒製瓷器的程過。

    一、裝坯入匣

    這裡說的“坯”即已經生產完成的瓶、罐、盤、碗等各種器型的胎坯;“匣”即匣缽。在將胎坯放置在匣缽的過程中,要按照瓷器品種、釉色的不同分別裝入匣缽內,之後再按不同釉色種類放在窯棚內備燒。

    網路圖片 現代匣缽

    準備燒製的胎坯一般稱為“備坯”,備坯的數量通常會多出一窯能燒製瓷器的總數,這是因為在用柴窯燒製時,所消耗的各種資源非常大,有“寸窯寸金”的說法,因此,只能多備,不能少燒。之後要告知負責碼窯發坯的負責人—託坯師,由他負責之後入窯所需的工作。

    網路圖片 匣缽

    二、整理窯弄

    在每次燒窯過程中,窯爐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壞,如窯頂開裂、封泥脫落、窯磚斷裂、窯頂變形等情況,因此在每次燒窯前,都要對窯內進行相應的整理,這一項工作叫做“整理窯弄”。

    塗抹過耐火土和黃土的窯定

    若有窯磚斷裂,就要重新更換,再用耐火土、黃土合好,這一過程中,如果其餘地方有開裂的縫隙,也要將其重新塗抹,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下次燒窯過程中裂隙繼續擴大,也防止在燒窯升溫過程中發生漏氣,導至無法達到燒製的溫度和環境氣氛。此後將窯內一切雜物以及堵火用的幾千個,直徑約20釐米,傳統龍窯用於燒製普通小碗的“可二”匣缽,拆掉搬出,檢視窯內是否達到燒瓷的要求,之後就可以繼續下一步的工序。

    滿窯工作

    三、滿窯

    在景德鎮燒製瓷器中,有“一滿,二燒,三熄火”之說,可見滿窯這項工序,是一窯瓷器能是否成功的最關健的一步。甚至可以說,一窯瓷器的命運,在滿窯的過程中其實就已經決定的。滿窯的工作,由燒窯團隊中的一把手—把樁師負責。為了將一窯瓷器燒製成功,把莊師要對窯性、胎泥的軟硬度、釉水的熔化溫度、器型、近幾天的氣侯狀況等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再來決定採取怎樣的滿窯方法。

    一直碼到窯頂的匣缽

    三百擔鎮窯可以滿三十六路匣缽,在滿窯時匣缽的尺寸要合理分配,每柱匣缽之間所留縫隙要一至。若滿窯縫隙不統一、不合理,就會出現問題。窯工之間流傳有兩句話,一句為“前緊後松,累死窯工”,原因是前幾路匣缽滿的縫隙過小,因此火受到的阻力過大,煙囪拉不動火焰,升溫慢,費柴、費時、費力,即使超過熄火時間,再多燒十幾個小時,出窯後瓷器仍然會不成熟;第二句話是“後緊前松,快似雷公”意思是說,前幾路滿的縫隙過大,火焰無法留在窯室內,被煙囪很快排空,形成火焰流動速度過快,十幾個小時就熄火了,匣缽已經承受不住火的力量,會發生倒窯,損失慘重。

    窯內區域示意圖

    在滿好匣缽之後,還要用稀泥,在匣缽間選幾個點,使之前後左右相互粘連,讓整窯內的所有匣缽成為一個整體,來抗拒燒窯時火焰的力量,不發生傾倒。每次鎮窯可以同時燒製十幾種不同的釉色,大小器型的胎坯上萬件,滿完整窯一般平均需要一天時間。

    四、燒窯

    近萬個裝滿胎坯的匣缽整齊的滿完後,由把樁師親自指揮封閉窯門。窯門寬約0.8米,高約1.8米,總面積不足兩平方米,卻要用三、五小時才能封好。窯門就是窯火的命門。

    剛點火後的窯門狀況

    窯門封的好壞、被稱為“子門”的投柴孔位置的高低,共同決定著燒窯的節奏,稱為“子高一寸,火高一丈”,又有“千斤窯門,四兩窯”的說法。窯門密封后就開始點火燒窯,把樁師向託坯師吩咐好燒窯的節奏後,就可休息。燒窯的工作由其餘工人分批進行。第一班由託坯師傅負責指揮帶領六名窯工進行工作。這時窯內溫度低,煙囪的抽力不夠,用柴不多,火不滅即可,稱為“打冷火”。這一階段,窯門留有通風孔,在窯頂火膛上方的發火孔也要開啟,形成氣流的迴圈,煙囪會排出白色的煙,是窯內的水汽形成的。等到窯內有了溫度,就要將窯門封嚴,只留子門,蓋住發火孔,

    火力逐漸上升

    加大投柴量,窯門上方兩個圓形眼子透出的光亮,隨著火力的提升開始由淡黃色逐漸變為桃紅色。這時託坯師傅要跟據它的變化,分析窯內的溫度,併發出口令指揮其他窯工進行不同速度的投柴。打冷火時間的長短,是跟據氣候決定的,一般會在8到10小時之間。

    上囪

    等火焰燒到煙囪處了,這一階段叫“上囪”,第一班窯工便可休息,第二班窯工開始上班。此時由架表師傅負責指揮繼續燒窯。這一階段窯內火膛的溫度能夠上升到1000度以上,投柴的窯工必須穿長袖的服裝,帶草帽、手套進行投柴,以免防止燒傷。投柴量的持續增加,火力的逐漸加大,使得窯棚內彌散著松油的香氣。此時的火膛內部烈火呼嘯,窯頂如蒸鍋,熱氣騰騰。架表師傅透過煙囪處的觀察孔進行判斷火力,進行指揮。就這樣投柴近十幾個小時,直至熄火。

    鉤取火照觀察

    在高溫還原階段,把樁師傅要隨時觀察窯身的整體變化。窯身在進行燒製時,是會膨脹的,透過窯門處觀看窯頂內部的變化,是否有窯磚燒斷,窯的整體變化是否一致,若不一至就要對用於壓窯的磚塊進行增減調整。這一階段還要透過窯頂中間的觀察孔,檢視匣缽柱是否有變動。因窯頂為圓形,從窯門處到窯身與煙囪連線處有一個上升的坡度,如看到匣缽向窯門傾斜說明一切正常不會有倒窯發生,可以繼續投柴升溫;若發現匣缽向煙囪傾斜,證明火焰的力量已經將匣缽吹偏,不能再繼續投柴,此時一旦一柱匣缽失去支撐力,整窯的匣缽就都有可能傾倒,一窯瓷器和匣缽都有可能報廢,損失慘重。這一狀態窯工稱為“前雄後煽”。

    火照發色

    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可以繼續燒窯,如碰到火的流速不勻,把樁師將往松柴上潑水,降低柴的燃燒速度,把火往煙囪裡趕。這時,煙囪從剛點火冒出白色的水汽白煙,經過由於加大投柴量造成的氧氛不足而冒出的濃烈黑煙,直到最後火焰從煙囪噴薄而出幾米高的火柱,這時整個窯內的匣缽都在燃燒,經歷著高溫還原階段。

    首都博物館藏明空白期大罐

    到了這一階段,把樁師傅要到窯頂開啟分析孔,勾出火照檢視青花的髮色來判斷溫度,此處不是青花料能夠正常髮色的位置,如果髮色能夠達到明代空白期青花的髮色狀態,就表明這一窯燒好了。如果把握不準時,也可以用吐痰的方法,從分析孔往窯內吐,看痰落地後,是在燃燒,還是被風吹走,如果在燃燒,說明溫度不到,如果被吹走則證明窯燒好了。一般把樁師傅燒一窯需要吐痰試6次,所以把樁師有“十個把樁,九個癆病”之說。

    網路圖片 開窯

    五、熄火、開窯

    經過20小時左右的燒製,一窯瓷器基本上以經燒好,把樁師再平火二到三次,使火膛內殘留的松柴燃燒殆盡,使匣缽自燃一段時間,窯內逐漸降溫之後就要進入到熄火階段。

    網路圖片 開窯

    是否可以熄火,時機很重要,把樁師會與窯廠廠主進行商量,是否同意或是再進行燒製,此時轉瞬間就能改變一窯瓷器的整體面貌。在熄火後,一般經過兩天冷卻後可以開窯,如果準備馬上燒製下一窯,可以將冷卻的時間縮短一點,餘溫可以節省三成左右的燃料。開窯後,先將燒成的瓷器取出,之後再取匣缽。將瓷器按品質分級,打掉墊餅,再用竹片或是細沙磨光露胎處,這樣一件瓷器才算完成。“燒好了不要笑,燒壞了不要燥”,出窯後,窯廠廠主還要組織把樁師,配釉師,畫繪師等有關人員,分析總結本窯燒製問題。

    首都博物館藏清乾隆抱月瓶,釉面如“一汪水”

    結語

    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中國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有幾千年的燒造歷史。從明、清至民國,景德鎮所使用的窯爐始終是最先進的。但從泥土經過火焰的洗禮,重生變成一種新的存在形式—瓷器,是非常之艱難的。一窯內若五成能成功地燒成瓷器就算合格,六成已經是優秀了。在人做、火燒、老天說了算的時代,窯工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將世界最精美的瓷器,呈現在我們面前。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4 # 御劍閣375

    臻瓷坊:瓷器是在陶製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無論是原料篩選、淘洗、加工、拉坯定型還是化學反應最激烈的入窯燒製環節,都借鑑於陶製品的工藝流程。到目前為止,公認的瓷器選材是白色瓷土—高嶺土,這種土中的主要成分是長石與石英,氧化鋁含量很高,鹼性氧化物比較低,由它燒製出的胎體是通體潔白的。一般來說,燒製之前要先拉坯,作出形狀,為了瓷器可以致密不漏水,需要進行施釉的行為,然後放入窯內,經過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煅燒定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大和隊長,自來也,佐井的配音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