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扒點君

    黃初三年,曹植進京朝覲,在返回封地的過程中途經洛河。自幼文韜武略,現如今卻處處受到打壓,還要對那個事事不如自己的兄弟卑躬屈膝,怎不讓人心中鬱悶。於是,曹植效仿楚辭中的《神女賦》,寫下了《洛神賦》這樣的優美篇章。

    賦中,曹植描繪了自己與美麗的洛水之神相知相戀,卻終因人神殊途而被迫分別的愛情故事。畫聖顧愷之有感於賦中的故事,以此為藍本創作了圖文並茂的《洛神賦圖》。

    曹植的《洛神賦》情節豐滿,音韻抑揚頓挫宛如Teana,顧愷之由賦入畫,巧妙地將賦中的故事按照文章節奏分成了相遇、相戀、分別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既獨立表現又前後呼應。作為觀眾,我們按照畫家的脈絡,從右到左一段段地看下去,不知不覺中,自己就彷彿走進了這畫中的場景。所謂“人在畫中游”,大概就是這樣了。

    第一部分,相遇。

    洛水河邊,煙波浩渺,楊柳依依。楊林之中走過一隊衣著統一的年輕男子。他們全都身穿直袍長褲,腳著高齒履,頭戴黑紗籠冠。這些細節的刻畫相當清晰,甚至連他們籠冠裡小冠上的兩耳都清晰可見,作為一個生活在距曹植百餘年之後的人,可以說顧愷之的功課做得是相當足了。

    不僅細節精確,幾個侍從所站的位置也是精心佈置,他們的站位高低疏密錯落有致,使得觀者的目光能在視線流轉中有急緩起伏的變化,這就製造出一種韻律美。

    曹植面前的空地上,一位美麗的女子,脖頸修長,腰肢纖細,身姿綽約若流風之迴雪,面容清秀如出水之芙蓉,發環峨峨,皓齒明眸。她便是洛水之神——宓妃。

    第二部分,相戀。

    曹植驚歎於洛神的美麗賢淑,心旌搖曳,解下腰間玉佩贈與洛神以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洛神遂引來一眾仙女共同起舞,以此展開了第二幕的歌舞劇。

    顧愷之的線描風格本就是細而韌,平勻而完整,頗得上古帛畫之精髓,有秀逸之美。以這樣的線條來描繪身姿窈窕的洛神和眾仙女,真是尤為契合。

    第三部分,分別。

    再夢幻的愛情也敵不過人神身份的差異,縱然情意纏綿也難逃分離的命運。前一秒還歌舞昇平的場景突然就變了樣,風神收了晚風,水神止了波濤,馮夷敲響了神鼓,女媧唱起了清冷的歌謠。分別的時刻已然來臨。

    不遠處的水面上,六龍車早已等候多時,一待洛神上車就乘波而去,文魚躍出水面隨侍兩側,水鳥翔空以護衛,“越北沚,過南岡”。而龍車之上的洛神,不停含情回首,早已是淚眼婆娑。

    顧愷之選取的這一場景,抓住了洛神回眸的一個瞬間動作,肢體語言並不誇張,卻將洛神不忍別離又不得不離去的兩難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顧愷之在繪畫和畫論中都最為注重的“以形寫神”,即透過描繪人物形象來傳達其內在情感和精神氣質。

    這就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但因為年代久遠,真跡早已佚失,留存下來的幾卷都是後世摹本。本文選取的是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宋人摹本,雖為摹本,但它構圖完整,畫功極佳,很好地還原了六朝繪畫簡潔清雅的特點,線條細而勻,圓而潤,如春蠶吐絲,又設色淡雅,秀麗端莊,因此我們仍能從中窺得愷之筆意。

    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顧愷之評價很高,他說:“顧愷之的繪畫,線條連綿有力,格調高雅,下筆流暢,筆未到意已到,所以畫面特別傳神。”

    顧愷之的線描,因酷似蠶絲而得名“春蠶吐絲”,又稱“高古遊絲描”,頗得上古帛畫之精髓秀逸高雅。後來,北朝畫家曹仲達將顧愷之的這種筆法發展成“曹衣出水”,衣褶更加細密,衣服似薄紗緊貼身體,得名“曹家樣”,這種畫法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華人物畫線描的主要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病人該如何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