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木盲龜
-
2 # 彭曉韜
這個什麼原理也叫不確定性原理。但是此原理有個致命缺陷:該原理的意思是說,同時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時,其測量精度存在不可消除誤差。也就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同時測準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但問題是:位置與速度不可能在一次測量中同時完成!位置可一次完成,但速度至少要用兩次位置測量和一次時間測量才能完成!只要每次位置測量和時間測量的精度足夠,就不會導致位置測量與速度測量的誤差存在負相關!也就沒有了不確定性原理!
-
3 # 丹讀
按照量子力學理論,這個世界本質上是隨機的、不可預測的。
量子力學認為,一個微觀粒子在沒有被觀測前,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而是一團“機率雲”,其物理量(位置、速度、角動量等)不具有一定的數值、而只具有一系列的可能值,換句話說,是一種機率。
如果我們拿檯球來舉例,把檯球當成一個微觀粒子,那我們在沒有看它(觀測)時,檯球不是一個實在的球,它是一團嗡嗡亂叫(誇張手法,應該不會叫吧)的機率雲,它可以隨心所欲、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可以同時透過兩條路徑。它的位置、速度、旋轉方式都無法明確,我們只能說:它出現在哪裡的機率是百分之多少。
但只要你一看它,它就像中了“定身法”一樣,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檯球,或者說,它的波函式“坍縮”了。
宣告一下,這只是打個比方,檯球是宏觀物體,量子效應可以忽略不計。你放心和小夥伴去打檯球好了,不用擔心檯球會變成機率雲消失不見。
量子力學還揭示了“不確定性原理”。還拿檯球打比方,你無法同時得知這個檯球的位置和速度,位置測的越準確,速度就越不精確,反之也一樣。這和測量手段無關,而是一種內在物理規律。
所以,以前把“不確定性原理”叫做“測不準原理”就有點可愛了,不是測不準,你本事再大,你是玉皇大帝如來佛祖,也無法同時得知一個粒子精確的速度和位置。
“不確定性原理”涉及深刻的哲學問題,它破壞了“因果律”,告訴我們未來在本質上是隨機的、無法預測的。
-
4 # 百姓學問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指原子體內的電子的位置和動能。量子力學應定義為用普朗克經驗去探討原子體內電子行為和作用力的一門學問。什麼是普朗克經驗就是普朗克在研究黑體幅射,黑體幅射就是燒紅了的鐵,鐵在低溫時幅射舊的能量大於吸收的能量,在高溫時吸收能量大於幅射能量,為了找出一個臨界點,他把燒紅了的鐵當成一個振子腔,把腔內的能量分成一份一份的,取最小最小的一份為量子,其能量值為6.6xl0∧_34次方焦耳/秒。量子力學的機率,測不準不能用於其它任何精確科學,凡是應用科學和枝術都是精確和準確的,否則不能應用。
-
5 # 經濟相對論580
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礎。
測不準原理,是指高速運動粒子的動量和座標不能同時測定。
這個原理不能說證明了世界是不可知的,只能說高速運動的粒子有自身的規律,與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物體有本質不同。
測不準原理首先說明了高速運動的粒子,只有運動質量沒有靜止質量,所以存在形態是德布羅意波而不是牛頓力學的質點,這就決定了高速運動的粒子只能以波函式為基礎的薛定諤方程去描述。也就是說,高速運動的粒子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由於不存在靜止狀態的質量,所以表現為動量與座標的不同時性,在宏觀上只能分別加以描述。
測不準原理,恰恰是對世界認識的深化,說明偶然性與必然性一樣,都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也沒有絕對的偶然性;由量子構成的微觀世界與引力場方程描述的宏觀宇宙,有著本質區別,量子存在的空間不是黎曼空間而是歐幾里德空間,所以表現為波函式時勢必會測不準。這也決定了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不可能統一為一個理論。
-
6 # 空海泛舟
這個理論說明世界是相對可知的,而不是絕對可知的,世界只能相對每個‘’觀測者‘’可知,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可知。世界是什麼形態也只能相對每個‘’觀察方法‘’而顯現不同形態,並沒有一個絕對的形態。
同一個東西,可以是紅色,還可以是綠色,還可以沒有顏色。。。這完全取決你是否色盲,還有你是否是一隻蝙蝠。
同一堆屎,可以是臭的,也可以是香的,這完全取決於你是人還是蒼蠅。。。
粒子即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這完全取決於你如何觀測它,離開觀測,談物質是波還是粒子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物質沒有絕對的可知形態,只有相對觀測者而顯現的形態。。。
這就像‘’車庫裡的龍‘’那個例子,如果這條龍不被人們以任何方式觀測到,那麼這條龍存在與不存在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世界離不開觀測者。存在即是被觀測(感知)!
回覆列表
根據易經的陰陽原則,測不準原理必然存在其對立面:某種確定的秘密秩序,也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上帝不會擲骰子”。測不準原理和秘密秩序兩者矛盾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