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5497971742

    “篆刻”這個稱謂比起“印章”要晚得多,篆刻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名稱是在元明文人印章興起之後的事情。我們常常說秦漢璽印和文人篆刻,二者是有差別的。文人刻印逐漸盛行之後,明清直至我們所處的時代,稱印章為篆刻的多。

    整個印章體系,分為兩大系統:

    一為實用系統,主要是元代以前的官印私印。這裡面有戰國璽印,秦漢璽印和唐宋官印。這幾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因實用而產生流行的,同時也取得了後世堪為學習楷模的極高的藝術成就;

    二為文人藝術系統,則為元以後的文人藝術活動為主,其功用在於雅玩怡情,元明清的文人篆刻繁榮發展,流派紛呈,而且藝術水平逐漸提高,至清代成為印章發展繼秦漢以後的又一個高峰。

    嚴格來說,文人印章興起以後的印章稱為篆刻更為妥帖。文人印興起之前的作品稱為璽、印或印章等。

    書畫印章我們常稱為篆刻,篆刻由篆寫和刻制組成,是一個綜合的工藝。那麼為什麼叫做篆刻?這是因為書畫印章的入印文字以篆書為大宗,篆書最為常見,因統稱為篆刻,以篆刻為名稱統領其餘。然就入印文字而言,翻閱古今印譜不難發現,楷書隸書皆有入印的先例,而且現當代還有探索以簡化字入印的,總之除篆書外其他書體也可入印。因此又不可只理解字面意思。

    為什麼以篆書入印為大宗,這個問題值得細細探討。

    印章起源和盛行的時代(實用系統)社會通用或官方認可的入印文字是以篆書為基礎的。

    戰國古璽是經過印化後的印章專用文字,而秦代摹印篆則是經過規範後印化處理的印章專用文字,漢代印章用字則是在摹印篆的基礎上進一步規整方塊化而形成的。

    此三者都是印章的專用文字,無論是在大篆(指金文)還是小篆的基礎上進行印化處理,都沒有離開篆書這個系統,沒有離開古文字的系統。這是大的文化背景。一個主要生長於篆書環境的事物,篆書和印章的搭配自不必說是最為合適的,有其他文字無法取代的先天優越性。這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

    不僅如此,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發展和最佳化,經過前人的發揮、創新以及歸納總結已經形成了一套針對篆書印化的特殊模式。因此後世篆刻家在借鑑前輩經驗的時候,就顯得尤為方便而駕輕就熟。這是直接的運用而不是另起爐灶。始於模擬而終於變化有著極豐富的資源。

    而文人篆刻興起之後走的是一條“印宗秦漢”的復古道路,因此元明清的文人篆刻家專注的仍是前代已有的印章形式,以繼承為主,雖有發展,卻無根本突破,從根本上說絕大多數篆刻家沒有想著去突破這個模式。或許是由於唐宋時期印章發展的衰落導致了後來者不得不復古以續上秦漢印章的脈絡。這也導致了入印文字主要還處在學習和借鑑古人作品的階段,因而沒有突破篆書的大框架,其心思在繼承而非創新。

    此外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過一定的作用,篆刻作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為一種技藝的神秘性和難度,這是一種標榜。篆書在宋元以後退出實用範疇,屬於古的東西,因古而雅,文人們還掌握著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發重篆書入印而輕其他文字。

    篆字工具書的普及和金石文字的豐富,導致了篆書的面目豐富,而不是單一的。一方面規範限定了入印文字,另一方面又開拓了篆法的取法範圍,使得印人們沉浸其中,心無旁騖。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文字入印必然無人顧及,也無暇顧及,更不用說去開發探究了。

    再來看看篆書入印的優越性:

    印章的形制以方正為主。選擇與自身外形的方相匹配篆書字型更為合適,它的裝飾性和可塑性極強。篆書所特有的排疊裝飾手法。短者伸之、長者縮之,筆畫少者盤曲排疊,以補空白,曲直疏密,斜正倚側可以隨心所欲,增強了篆書的裝飾感,在視覺上造成一種精巧平穩、整齊均勻的美,同時篆書還有省筆減筆處理手法,可以刪繁就簡。而且篆書寫法繁多,造型多變,可資選擇的餘地大,這些其它書體所無法比擬的。

    篆書用筆簡單,筆畫精煉而首尾轉折處無過多動作,線條凝練勻一,用筆相對簡單,重結構而輕用筆。結體精整勻美,多左右對稱,結體方整。這些都導致了印文書寫的方便。

    在探討入印文字的時候,也要考慮為什麼其他書體難以最為入印文字或者說即使用以入印而無有多大成果?

    首先,篆書精整勻一的線條可以隨意改變線條的方向,以適應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隸書、楷書、行書等字型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筆和轉折處,線形豐富變化多端。筆畫具有極強的規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種筆畫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態,任何一種筆畫的方向和形狀的改變,都將破壞由不同形狀的筆畫所構架的字形的美。

    其次,篆書以外的書體入印的探索,相比較而言,顯得用力不夠。歷代有以隸書楷書入印的,但嘗試者太少,未成一種風氣。作為一種藝術的探索,審美經驗需要經驗的積累,同時得有人欣賞和運用,這樣才會有個長期的發展。在長期的探索中還需要將其雅化,元押在當時不可謂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後的篆刻家不甚重視,這是為什麼?推測其原因就在於元押不夠古雅,製作草草,雖有奇趣卻難以俘獲文人雅士們的芳心。

    事物是發展變化著的,篆書入印雖是主流,然要想有所發展或創新,必須破而後立。不破不立,有堅守傳統者,有銳意創新者,對於二者我們無可厚非,傳承和創新都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在書法篆刻純藝術化的當代,無需太多拘泥,應該多一些大膽的嘗試,即使失敗也是值得的。比如,楷書入印在現當代探索者不少,而且也能刻得古雅而有趣味。並非只有篆書入印才能把印章刻好,楷書印或其他文字入印,如果有很多人參與實踐,假以時日的積累,相信也能取得一些成就。

    附:印學史梗概

    研讀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你會發現:

    印章的起源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最初是作為信用憑證,為了保證貨物的安全轉移或存放而存在。早期的印章稱為璽,人人通用而無差別。

    以下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印章

    到了戰國時期,印章大量使用,官方和民間大量使用,有官璽私璽之分,其所用文字為當時使用的金文但經過特殊的印化處理,而這種用於官私璽的文字有一個專稱“璽文”。璽文屬於廣義上的大篆系統。古璽結體錯落奇肆,疏密有致,極生動又不失典雅之態。

    戰國古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規定“璽”為天子專用,臣下只能用“印”。連稱印章則要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

    而到了秦漢時期,入印文字有了變化,秦印逐漸改用“摹印篆”入印,這種文字和六國文字相比規範而方整,用於刻印平穩而安詳,同時,秦印文字還非常有自然的風趣,雖整齊但不呆板,還沒有發展到漢印用字的那種極端程度。

    秦印

    摹印篆大抵和權量詔版的書法風格無二致。熟悉後者的大底無需多言即知。

    此時的印章還是比較靈活多變,富有趣味。到了漢代普遍使用漢印的專用文字有秦代的“摹印篆”發展成為“繆篆”,這種篆書字形方整,易曲為直,以直線為主,呈方折之勢,空間均勻,適合漢印分格均勻佈局。漢印也有官私之分,官印一般來說大氣古樸,私印則多小巧精緻。

    漢印 勮右尉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基本沿襲漢印,沒有更多的發展。

    古璽和漢印的興盛時候,印章是權利和身份的象徵,人們有隨身佩帶印章的習慣。同時,古人重印,印信印信,有印則有信,在中國現在依然有重印的傳統。重要的檔案都需要蓋印。

    唐宋是古印衰落時期,同時文人篆刻尚未興起,所以能看到的多是唐宋官印九疊篆屈曲盤繞風格類的大型官方用印,水平不高,運用不廣,私人用印傳統中斷。九疊篆是以秦代小篆作為基礎的,印文屈曲填滿,筆畫重複摺疊。這與印章尺寸加大,印面空間多有一定的關係。另外這樣的寫法還有一定的防偽作用。

    唐宋官印 中書門下之印

    元代是相對獨特的時代,元代多用“押”,元押是元代的大宗,以楷書或巴斯巴文等少數名族文字入印。也形成了一定的風格,並且值得後世的篆刻家學習和借鑑。

    參考書目:沙孟海《印學史》

    參考文獻:

    朱天曙《書法的“工藝”——談篆書對篆刻藝術的影響》

    陳巖《“非篆書”入印何以無果?——從張燕昌創制“飛白印”說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潛艇是哪個國家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