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耗神

    謝謝《悟空問答》邀請:至於說古代的文與字是否是一回事。這個問題我還真的回答不來,因為我的文化知識底子太薄了,認識也很膚淺,不過呢?按我的個人觀點來看,具體原由我說不上來……比如說:晉朝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即是一篇好文章也是一幅好書法,我想應該可以算作一回事吧!我是這麼理解的,只代表我個人觀點……

  • 2 # 金寶齋德進書法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古代人把獨體的,不可分解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體的,可以分析的形聲字、會意字叫做“字”;換句話說,依類象形,即獨體,即“文”;形聲相益,即合體,即“字”.所以不一回事

  • 3 # 漢字谷主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

    【文】

    文,指獨體文,即獨體文是刻出來的,如甲骨文、金文,

    遠古時代,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石頭上、骨頭上會刻出縱橫交錯的紋路圖畫,

    用於記錄記事,因而【文】,就象交錯互動在一起的劃紋圖畫,文是交錯圖文,象圖紋形,本義是圖文、紋理及花紋。

    象【彥】【顏】兩個字,都是由由文造出來的

    【彥】,在崖石上刻出紋理。由文、廠(han)、彡組合造出

    【顏】,指人臉部,眉毛和眼捷毛之間的部分,由彥、頁造出,頁指人頭。

    【字】

    宀(mian,)下生子,宀指房屋,即房屋宀下生出為字,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文生出,二者合稱為文字

    .

  • 4 # 嚴師說字

    獨體為文 合體為字

    文(溫)甲骨文繪“人”的形狀,胸中畫有“心”的圖案,認為思維來源於心中。凡有與思維有關漢字都有心(忄)這個字。隨著人們對人的人體功能的認識,發現思維來源於大腦,而不是心臟。所以,就在楷書中就用亠和乂(撇捺交叉的這個錯畫“乂”讀適宜的“宜”)的組合,亠指示人的頭,有思維的大腦,乂指陰陽結合恰當、適合、適宜、合理,來表示文這個字,所以,文就是透過人的大腦刻畫出記事符號。為什麼讀文這個音?能記錄思想語言的文人都表現溫文爾雅,所以借溫聲完善文的意義。

    字(孳) 字上面的寶蓋頭“宀”讀(mian ),是房屋的歸類符號,是家的省形,表示家;下面是“子”,指小孩子。以“家中生子,傳宗接代”作類比,表示“文中生字,傳承文明”。如:“日是文,月是文,日與月合在一起就生了一個兒子叫“明”,稱之為“字”。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明”這個字明顯有父母“日”和“月”的基因,因為天上地下,最明亮的莫過於日月。字的讀音是怎麼來的?文與文結合可以生字;文和字結合也可生字;字和字結合也可生字。就像人繁衍生息一樣,借孳生的“孳”音,說明文字也像人類樣,繁衍、孳生。漢字是記錄漢語、傳承中華文明的系統文化符號。

  • 5 #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不是一回事。「文、字」是許慎在《說文·序》中提出的概念: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文」就是象形字,「字」就是依據「意、音」兩個途徑對「文」進行重組造字,這個過程如同人類的繁衍增多一樣,也就是許慎說的「孳乳而侵多也」,所以,用「字」來表示,

    比如:「木」只是一個象形字,表示「樹木」,引申可以擴大到一切與「木」有關的事物,這也就是部首:「柳」表示一種樹木,「櫃」表示木製傢俱;還可以把「木」當音符用,如「沐」字。

    又如:「闢」可以表說很多意義:「冷僻、開闢、牆壁、玉璧、如」,這樣職務過多,容易產生歧義,就要跟其他的漢字重新組合造一個新字,如:「僻、壁、璧、譬」,分擔「闢」的一部分職務,這樣不容易發生歧義。

    文字學中,把「闢」叫「母字」,「僻、壁、璧、譬」是分化字,

    這也就是所謂的「形聲相益,孳乳浸多」。

    「字」的甲、金文「宀」下有「子」,像「幼子在室」之形,本義「生養、撫育」,所以,「文字」的「字」是其引申義,因為人類的「生養、撫育」就如同漢字的「孳乳分化」。

    在先秦、秦漢的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就用「字」表示「生養、撫育」撫育的意思。

    出土的秦漢簡帛中「字」也表示「生育」: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第150簡正3:「女子以巳字,不復字。」整理者注:「字,生子。」《馬王堆.胎產書》第29行「字者且垂字」,「字者」即孕婦,「垂字」整理者注:「垂字,臨產。」  

    傳世文獻「字」表示「生育、懷孕、撫育」:

    《廣雅.釋詁一》:「字,生也。」《周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字,妊娠也。」《論衡.氣壽》:「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疏字」意謂生育次數少。  《左傳.昭公十一年》:「其僚無子,使字敬叔。」杜預注:「字,養也。」

    「文」是「紋」之初文,像人身上有紋身之形,本義表示「紋身、刻紋、花紋、紋理」等:

    最早的「文字」也是一種「紋」,所以引申表示文字。「文章」是由「文字」構成,所以,可以表示文章。

    「文」引申可以表示「現象、特徵、事理」等,所以,可以表示「人文、天文」,這些統稱為「文化」。

    --------------------------------------------------------------

    綜上所述,「文」、「字」的意義確實不一樣,「文」是象形表意字,將「文」從「意、音」兩方面進行組合重構,就是「字」,這個過程讓漢字越來越多,如同人類的繁衍滋生一樣。「文、字」的概念,其實說的是漢字演變分化過程,以求精確記錄漢語。只不過後來,「文字」成為一個合成詞,意義漸漸泛化,不刻意強調「文、字」二者的區別。

    所以,有些答案說「文」是刻寫的,「甲骨文、金文」不能說「甲骨字、金字」,這是不正確的,

    「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就是「文字」的意思,「文字」簡稱為「文」,也就是上面說的,「文字」意義漸漸泛化,不強調二者的區別。比如:於省吾先生的著作《甲骨文字詁林》,就將「甲骨文」稱為「文字」,

  • 6 #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所有文字都是姓字,文和字也不例外。文,亠部族與乂部族通婚生育後代的記號,寫作“文”,屬於婚合字。字,子部族建工符號寫作“字”,宀本來是部族名,因其形象為房屋,被借用為建工符號,所有帶宀頭的字都可以看作是建工,“字”的本義是子部族中負責建造房屋的工程師。

    文、字的現代含義是借用姓字來的,凡被借用的姓字,往往被認為是應用所造,而世間所有事物本來都是沒有名字的,“文字”也一樣沒名字,不然外華人為什麼不把文字也稱“文字”?外華人對文字的概念,也是借用他們的姓字。關於文字與姓字的關係,請百度《中國姓氏研究報告》、《漢字統一的途徑是什麼》等看看。

  • 7 # 古城金地140787426

    漢語在國際上叫中國文字,英語文字叫英文。法國文字叫法文。考古發現的字叫某個時代的文字,沒有人說是某個時代的文。你說它有區別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回來的發財樹葉子很小,為什麼在我家新葉子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