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糊了個逗
-
2 # 江上俠chenxiliang
晚清1899年發現、民國1928年大規模挖掘出的河南殷墟甲骨文,世界公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距今3000多年,但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考古許多新發現,陝西半坡遺址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都發現刻在陶器、獸骨上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都要早1000多年,震動全世界。這些文字是中國最早的不成熟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現在商朝中晚期,而新發現的文字至少在之前的夏朝,意義非常重大:1.推翻了世界最早的文字不在中國的舊說。2.證實夏朝文明存在(西方國家不承認)。3.以前說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現在還要向前推,不止5000年。現在西方國家不承認新發現的文字是文字,只是符號。今後,隨著中國考古的新發現,會強化這三大國際意義。
-
3 # 噠噠大叔
提到殷墟人們就會想到封神榜,封神榜大家應該都看過,小的時候看封神榜的時候最崇拜小哪吒腳踩風火輪,手拿乾坤圈,二郎神楊戩手拿三尖兩刃槍,威風凜凜的。最討厭裡面昏庸無道的紂王,千年狐狸精妲己。這些都是在電視上看到的。除了這些神話傳說,殷墟在發掘的時候還真有詭異的發現。
說起殷墟其實是中國商朝晚期的都城遺址,在古代被叫做“北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被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的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它的發掘所彰顯的中華文明璀璨輝煌震驚了世界,同時系統展現了我中國商代晚期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史實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隨挖掘出土了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絡並斷定年代和墓主人身份的‘’婦好墓‘’,還有震驚世界的“後母戊大方鼎”。
在殷墟挖掘的過程中,除了發展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外,還出土了一個詭異的頭骨,這個頭骨與羊頭有幾分相識,但是專家們也弄不清這個詭異的頭骨到底是什麼頭骨,難道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人類世界已經滅絕的上古神獸嗎?最後北京的一位頂級的野生動物專家,經過專業的分析和資料對比,基本確定這個詭異頭骨就是古籍上記載的“食夢獸”。
《新唐書五行志》中記載:呂后妹七姨嫁將軍馮太和“為豹頭以辟邪,白澤枕以闢妹”,其中的白澤就是“食夢獸”,看來《山海經》中的神獸是真實存在的。
回覆列表
早在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隨著金石學家王懿榮在購藥時無意中發現甲骨文,就此引發轟動,一時間刻有文字的“龍骨”身價暴漲,並發現出土地點在河南安陽小屯。到1908年(另說1910年),金石學家、考古學家羅振玉經過考證,小屯就是商代帝都殷墟所在。
從1928年至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先後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發掘,後因抗戰爆發被迫中止。後從1950年起,新中國考古人員繼續發掘,並於1959年設立安陽殷墟考古工作站。經過70多年的發覺,佔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除出土了約15萬片甲骨外,還出土了大量珍貴墓葬、祭祀坑、車馬坑等,殷墟中心甚至還保留了宮殿宗廟的遺址。
殷墟遺址和出土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會生活狀況,同時也揭示了當時的文明程度和工藝水平,例如著名的司母戊大鼎。
敦煌:歷經千年的藝術寶藏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個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在監督僱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號石窟甬道中的積沙時,突然間山峰裂開,藏經洞就此被發現。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希伯來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
同時,敦煌石窟還儲存著數量極為驚人的雕塑和壁畫。然而,由於王道士的無知和當地官員的腐敗,這批寶物先後遭到俄、英、法、日等國的探險家的數次豪奪,損失極為慘重。
北京猿人:五十萬年前的人類祖先1929年12月2日,考古學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龍骨山山洞中,發掘出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花式,他興奮的斷定,這便是遠古人類的遺骨。而他的這一發現,則為世界人類史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筆。
此後,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後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萬件以上。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這一發現震撼了世界科學界,沉睡了50萬年的北京人化石終於被發現了。
但令人極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發現的化石都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中失蹤,至今不知去向,成為不解之謎。化石的失蹤和化石的發現一樣,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明定陵:震驚世界的皇陵早在民國時期,明定陵遭到焚燬,陵園中只有寶城、明樓、重門和陵垣未遭到嚴重破壞。1956年,明定陵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由於缺乏帝陵發掘經驗,因而工作開展的極為緩慢,直到1957年5月,考古工作者才真正進入了地下宮殿。
定陵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除萬曆帝及其兩個皇后的三具屍骨外,還有袞服、金冠、鳳冠等稀世之寶。然而,由於當時並不具備處理條件,再加上工作中的失誤,導致很多文武遭遇到了無法彌補的損失。而在隨後爆發的十年事件中,同樣有大量珍貴文物被付之一炬,其中便包括明神宗朱翊鈞和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屍骨。
定陵地下宮殿曾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冕旒、百子衣等。明定陵的發現,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地宮結構堪稱明代皇陵規制的代表。而明定陵發掘的訊息一經公佈,更是直接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豔羨的目光和讚歎之聲。
滿城漢墓:震驚世界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1968年5月,施工官兵發現山坡上被炸出了一個大洞,後經層層上報經周總理批示,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指派考古所專家和河北文物工作隊趕赴現場,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中山王劉勝的墓穴就此被發現,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和錯金博山爐等罕見珍品也就此得以重見天日。
劉勝墓發掘完成後,郭沫若又根據西漢墓葬方式認定,在劉勝墓北側不遠處還應有一座其妻的陵墓。果然,就在他所指的地方,考古人員準確地找到了劉勝之妻竇綰的墓地。兩座規模巨大、儲存完整、年代明確,先後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餘件,震驚世界。
而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隨葬品中還有幾樣稀世奇珍。兩件首次發現的最完整的金縷玉衣共用去玉片4600餘片,金絲1800克。聞名遐邇的長信宮燈,其宮女雙手執燈的造型優美別緻,設計也極為精巧。此外還有一隻華麗精美的錯金博山爐,顯示出西漢時期手工業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高度發展水平。
馬王堆漢墓:兩千年前的古屍1971年冬,湖南軍區下屬醫院在修建地下戰備醫院時出現塌方,後湖南省博物館配合施工方進行挖掘,自此拉開了馬王堆的發掘序幕。
馬王堆漢墓先後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還有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而長達160釐米、僅重48克的素紗褝衣更堪稱絕世珍品。
當然,最受世人矚目的還是那具千年不壞的古屍。這具女屍出土時全身潤澤,面板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皮下脂肪豐富。注射防腐劑後軟組織尚有彈性,且四肢關節略可轉動。其胃部還殘留著138粒半的甜瓜籽。這是一具不同於木乃伊、乾屍和鞣屍的溼屍,儲存完好得近乎新鮮屍體,這在世界古屍記錄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馬王堆漢墓的珍貴程度不言而喻,在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便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河姆渡:七千年前的魚米之鄉1973年6月,餘姚縣羅江公社為使境內地勢低窪的稻田增產,決定在河姆渡村的北隅建造一個翻水站。當開掘水閘基坑的工程進行到地下3米時,出現了一批罕見的黑色陶片、建築木構件以及大量古動物骨骼。出於高度的文物保護意識,人們立即彙報了有關部門。
在考古工作者試掘三個探方,認定這是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化層之後,對遺址的搶救性發掘正式開始了。經測算髮現,這部分遺址的範圍達4萬多平方米。經過兩期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後認定,遺址由4個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堆積而成,最早的一層達7000年之久。
在這片遺址上,出土了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藝術品,以及大片密集的、儲存較好的木構建築遺蹟和一座形制奇特的木構水井。而總量達到120噸以上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遺存更是轟動了世界學術界。此外,河姆渡遺址中還有大量的全國之最和世界之最,比如最早馴養家豬和水牛、最早使用天然塗料――漆等等。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無可爭辯地證明,7000年前的長江流域已有高度發達的文化,它為中國文明的起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秦始皇兵馬俑:揭開兩千多年前的軍隊面紗1974年3月,陝西省臨潼縣農民在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大小相仿的陶製人頭、人身和手,後經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有關專家的視察和批准之後,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開始了發掘。而隨著發掘的進行,深埋地下的古代大軍震動了全世界,秦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到1975年上半年,清理1號兵馬俑坑的工作基本結束。1976年4月,1號坑東北側出現了2號坑。5月,又出現3號坑和一個未完成的兵馬俑坑。至今,發掘兵馬俑的工作尚未結束。秦兵馬俑以大、多、真著稱,它們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造型更是栩栩如生。
三個叢葬坑的兵馬俑以多兵種混合編組,組成了肅穆的大型軍陣。據發掘的結果和鑽探測知,坑內約有8000位武士,600匹戰馬,125輛木質戰車,及各種青銅兵器39000餘件。在秦陵墓冢西側的一個陪葬坑內,還有2乘銅車馬。專家們指出,陶俑、陶馬原本都是彩俑。1999年,在先進技術的支援下,考古工作者終於得以保住兵馬俑上的色彩,讓其以原本絢麗多彩的面目出現在世介面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曾侯乙墓:兩千年前的禮樂文化1977年9月,華人民解放軍武漢空軍後勤某部的一個雷達修理廠在這裡為擴建營地廠房而平整山地,施工時在地下發現了膏泥和石板。次年三月,省地縣聯合勘查古墓小組認定,這是一座特大古墓,而這便是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
該墓面積達220平方米,木槨規模達190多平方米,這是中國境內首次發現如此大規模的木槨墓,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了整整5倍。該墓先後出土文物達7000餘件,包括珍貴的青銅禮器用具、罕見的古代兵器和車馬器、精美的金器玉器,以及大量的漆木器和竹簡。
在出土文物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124件精美樂器。它們包括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和竹笛8種,可謂管樂器、絃樂器和敲擊樂器俱全。其中最為壯觀的就是計65件、重達2500多公斤的青銅編鐘。它規模巨大、儲存完好,且音色優美。經試奏證明,其和音、復調和轉調手法的運用已相當成熟。這就推翻了中國的七聲音節從歐洲傳來的傳統說法。
編鐘出土時,依大小和音高的順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鍾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歷經2400多年至今仍負重矗立,極為堅固。整套編鐘工藝高超,堪稱中國音樂史上的曠世奇觀。
法門寺:佛指舍利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大量稀世珍寶,其中四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薩等文物舉世無雙,這一佛教考古的重大發現轟動全國。
在此過程中發現了法門寺地宮,並發現了大批稀世的寶物。地宮位於塔基正中,略呈長甲字形。總長21.12米,高1.87米。地宮的出土文物可分為兩類,一類就是那四枚佛家至寶――佛指舍利;另一類則是170餘件為供奉舍利而奉獻的物品(紡織品不算在內)。
這批物品數量大、等級高,集中了一批代表當時最高工藝水的物品。其中可謂舉世無雙的寶物就是捧真身菩薩。這尊通高38.5釐米,重1926克的菩薩像是唐代最後一次迎佛骨的見證,也是迄今為止唯一有皇帝名號的文物。
此外,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十幾件被標明秘色瓷的瓷器揭示了多年未解的秘色瓷之謎。還有大量精美絕倫的紡織品也反映出了唐代紡織工藝技術和藝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