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oT數字科技時代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所25日釋出的報告,未來10年機器人將取代全球2000萬個製造業崗位,淘汰多種低技術職業,在提高經濟產出的同時,會導致地區差距變大。不過,報告同時指出,智慧發展創造的新職位會和取代的一樣多。

    機器早已取代億萬人,幾次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能源取代人力、機器取代人工的過程。機器人也是機器,只不過是更加整合化、自動化。

    機器取代人,會越來越多。收費站淘汰只是開始,銀行金融業也將會淘汰大量人工。

    未來什麼崗位最容易被替代呢?基本屬於流水線式,容易標準化的崗位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替代。居安思危,對於每一個崗位上的人,我們需要創造。在5G即將來臨,創造價值,創造內容,創造連結都會迎來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

    幻想一下,未來社會高度發達,什麼工作都機器人幹了,會不會出現人類只剩下活著就行了,別的什麼也不用幹了?可能會,但是人一閒著就會想搞點事件,也可能會人類自己毀滅人類,也可能是機器人毀滅人類。但是如果達不到那麼發達,很多人沒有工作,也可能發生戰爭。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繼續探討一下。

    第一,我覺得取代不止2000萬個。有大量基層工作,隨隨便便就可以替代了,例如各類收費員,營業員。第二,有很多是為了就業,還不能隨意取代,畢竟關乎社會穩定。

    第三,哪些才會被取代?體力勞動和基礎性腦力勞動。

    第四,怎麼會不被替代?精神創意類不會,例如藝術家。探索科研型,例如科學家。哈哈,說到這裡,感覺自己這都是廢話。這個社會,又被淘汰,就會有新增。一大批人都被替代了,人類的需求也就改變了,人類精神消費需求猛增。所以你看看那麼多下崗的和農村留守的都去做網紅了,賺錢也不少!精神需求會更大,會有更多之類的出現,全民娛樂時代就會來臨!

    普通人沒有能力接受精英教育,或者即使非常努力依然最終走向被取代的普通崗位的命運?未來無人駕駛,AI智慧讓佔據大多數的普通人失業以後,這些人何去何從,是不配擁有生活嗎,我不敢想象未來大批失業潮下社會矛盾的尖銳對立,說實話,當下雖然人口年齡比失衡,但人口增長率的減少不得不看做是一種大家自發的投票選擇 。

  • 2 # 猿叔

    近兩年,科技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領域飛速發展。阿爾法狗先後戰勝圍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潔,把機器智慧演算法推向新高。

    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

    也許,人類的工作真的會被機器人所逐漸替代,但到底什麼工作才更不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淘汰呢?

    BBC為了找出這樣一個答案,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資料體系分析了 365 中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機率”。

    結果按“被淘汰機率”從高到低,如下:

    01、電話推銷員

    被取代機率99.0%

    BBC統計了300多個職業,這個職業被認為被取代的機率最大!

    原因嘛很簡單,即使沒有人工智慧,這個單調、機械的工種也是會被淘汰的。

    02、打字員

    被取代機率98.5%

    曾幾何時,打字員也是一份體面的工作。如今只有速記員能靠打字生活,而語音識別技術的成熟則讓其岌岌可危。

    03、會計

    被取代機率97.6%

    讓大家意外的是,很多澳洲留學生選擇的會計,也是機器人取代的“高危職業”!

    理由是,會計的本質是蒐集資訊和整理資料,機器人的準確性無疑更高。

    今年,德勤、普華永道等會計事務所相繼推出了財務智慧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前來澳洲學習會計專業的同學們,未來可能要轉行了……

    04、保險業務員

    被取代機率97.0%

    保險業的智慧化也在加速,去年多家國內保險公司將智慧技術引入售後領域,未來更有可能替代人工成為個人保險管家。

    05、銀行職員

    被取代機率:96.8%

    銀行櫃員被替代的前景顯而易見,雖然現在不少銀行機器人依然賣萌為主,但未來一定會走上大舞臺。

    06、政府職員

    被取代機率:96.8%

    這裡主要指的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

    這類工作有規律,重複性高,要求嚴謹,非常適合機器人操作。

    07、接線員

    被取代機率:96.5%

    智慧語音系統已經很發達,未來接線員被取代顯而易見。

    08、前臺

    被取代機率:95.6%

    前臺是一個展示、引導、接待為主的工作,機器人恰恰很容易提供這樣的服務,比如由日本軟銀公司開發的 Pepper機器人。

    09、客服

    被取代機率:91.0%

    說一個簡單的例子:Siri。

    事實上,這類人工智慧客服平臺也是這兩年國內創業的熱門方向。

    10、HR

    被取代機率:89.7%

    簡歷審讀、篩選可以透過關鍵字進行,此外包括薪酬管理等HR工作也可以被機器人代替。

    11、保安

    被取代機率:89.3%

    透過監控攝像機、感應器、氣味探測器和熱成像系統等,機器人可以執行大部分保安工作。

    12、房地產經紀人

    被取代機率:86%

    據悉,歐美一些房地產機構已經開始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完成房產交易。

    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太多不確定性。

    13、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產業工作

    被取代機率:80%-60%

    體力活被機器人取代是大部分人可以預料的。

    14、廚師

    被取代機率:73.4%

    這裡主要指的是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酸奶機器人之類的機械廚師。

    可以想象,融合技術和藝術於一體的中餐廚師不在此列!

    15、IT工程師

    被取代機率:58.3%

    人工智慧可以取代IT部門中系統管理、專案管理等工作。

    16、圖書管理員

    被取代機率:51.9%

    17、攝影師

    被取代機率:50.3%

    讓人意外的是,不少人認為需要主觀審美的攝影師也將被機器人取代。

    原因是,影象審美是可以被量化的。以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為例,便可以創作出這樣的作品:

    18、演員、藝人

    被取代機率:37.4%

    演員很難被取代,但並非不可取代。

    機器人起碼比“摳圖”演員敬業吧?

    日本研製的機器人演員“Geminoid F”

    19、化妝師

    被取代機率:36.9%

    化妝師也是一份依賴人類審美和社交技能的職業,因此比較難被機器人取代。

    不過去年奧地利設計師開發了一種化妝機器人,以“美學數字公式”提供體驗。

    20、寫手、翻譯

    被取代機率:32.7%

    機器生成的翻譯文章和新聞已經有模有樣,未來經過語言學習和最佳化,將會更加完善。

    21、理髮師

    被取代機率:32.7%

    理髮師比化妝師更難被模仿。

    22、運動員

    被取代機率:28.3%

    奧林匹克的精神在於“更高更快更強”,機器人並不能取代,做陪練倒是可以。

    23、警察

    被取代機率:22.4%

    機器人警察的概念已經不止存在於科幻電影,今年阿聯酋便出現了一款機器人警察REEM,預計2030年投入使用。

    它配備了“情感檢測裝置”,能夠分辨 1.5 米以內人類的動作和手勢,還可以辨別人臉的情緒和表情。

    24、程式設計師

    被取代機率:8.5%

    程式由程式碼構成,但是理解程式碼的意義還需要程式設計師來進行,人工智慧更多作為助手協助。

    被取代機率:8.4%

    26、保姆

    被取代機率:8.0%

    需要情感投入的工種難以被機器人取代,同情人和情感交流是程式難以取代的。

    27、健身教練

    被取代機率:7.5%

    機器人能夠提供資料和建議,但是在具體操作上進行細緻指導,只有八塊腹肌的教練能做到。

    28、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

    被取代機率分別為:3.8%、4.5%、6.2%

    藝術是人類最後的堡壘,它代表的是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

    29、法官

    被取代機率:3.5%

    人工智慧或許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申述書,但是難以基於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斷

    30、牙醫、理療師

    被取代機率:2.1%

    精細的診療依然需要人類的診斷和操作。

    31、建築師

    被取代機率:1.8%

    畫圖紙不難,難的是對空間的抽象理解。看過《夢想改造家》的就知道。

    32、公關

    被取代機率:1.4%

    同樣,寫公關稿是機器人能勝任的,但如何巧妙平衡輿論是人工智慧做不到的。

    33、心理醫生

    被取代機率:0.7%

    人工智慧對情緒和心理的理解仍然在初級階段,短時間內很難有顯著的突破。

    34、教師

    被取代機率:0.4%

    教的會不一定教的好。人與人的互動能讓學習的過程更加令人享受。

    35、酒店管理者

    被取代機率:0.4%

    這個職業如此低的機率讓人意外,不過看過《布達佩斯大飯店》就知道,酒店的管理者真的不是那麼好做的。

    從這些機率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創意和審美。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創意和審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以上僅供自查。

    可以預測未來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將極大地替代簡單、重複性、操作性的工種,這些工種不僅僅是傳統上定義的工廠生產線工人,還包括很多銀行職員、財會領域等現在被認為是職業技能的領域。

    比如現在不少大機構操作股票交易採用機器人下單,提前編好程式,一旦條件觸發,由機器人發出交易指令,這樣比人工判斷和操作速度更快,也可以減少操作失誤。這種趨勢下,基層員工數量將減少,而需要做決策的管理崗位將會被保留,同時催生了給機器人程式設計下指令的工作崗位。

    未來的另一個趨勢是,人類的工作時間會進一步減少,增加健身、娛樂、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這個趨勢相應催生健康體育產業、休閒娛樂產業等領域的工作崗位。比如各種體育比賽的組織管理,骨骼肌肉問題的專業訓練師,組織孩子們和家庭戶外野營的專業老師等等,這些從業人員的數量將有所增加。

    科技發展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人們在家辦公的比例將越來越高。除了網路通訊、小型辦公裝置等方面的需求外,家庭辦公增加了人們對網路社交的需求。因為沒有了辦公室與同事溝通的環境,人們需要更多地轉向網路,來滿足基本的社交需求。網路社交領域會越來越發達,催生更多的工作崗位,比如網頁設計、軟體程式設計、網路行為分析、大資料分析等等。

    物聯網的發展使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資訊被捕捉,轉為數字化資訊,因此物聯網研發設計、對資料分析、處理、儲存方面的崗位需求會大量增加。

  • 3 # 踐行者燈塔

    收銀員

    打包員

    清潔工

    掏糞工

    流水線作業工

    也許只有程式設計師或者藝術從業者估計不會被替代吧

  • 4 # 工業網際網路

    機器代人在目前或者說在早前就已經是大勢所趨,機器人已經取代了許多工廠當中的工人,不僅如此,機器人還能夠勝任諸如財會、教師、服務員、編輯等等工作,研究機構上月26日釋出報告稱,未來10年內機器人有望取代約2000萬個製造業崗位,這意味著全球約8.5%的製造業工人將因機器人“下崗”。

    英國《衛報》稱,該研究顯示,2000年以來機器人已導致全世界喪失約170萬個製造業崗位,其中歐洲喪失40萬,美國喪失26萬,中國喪失55萬。世界經濟論壇去年預測,技術進步將使全世界在未來10年創造1.33億個就業崗位,被取代的僅為7500萬個。

    但最新的報告指出該趨勢將極具破壞力,可能加劇各國甚至各國內部的收入不平等。“自動化將在世界許多發達經濟體內加劇地區分化,在各種群體中不平均地分配有關收益和成本,”該報告稱。對29個發達經濟體進行的全球分析發現,在低收入地區和更富裕地區,平均每個新工業機器人取代的製造業崗位數量分別為2.2個和1.3個。

    該報告還顯示,中國正為自動化增長帶來巨大動力。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已佔全球總量的1/5,正在安裝的數量佔全世界在裝總量的1/3。預計到2030年時將有1400萬餘臺機器人在中國“工作”,將遠超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機器人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當中,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就像網際網路一樣,幾乎沒有哪個行業可以完完全全、徹徹底底脫離機器人、人工智慧而獨立存在與發展的。所以說,相信我們的工作,都在機器人的“覬覦”範圍之內。

  • 5 # 爽媽三亞生活錄

    前段時間正好看到這個新聞,最不會被機器人代替的工作排名第十是人事工作。

    至於人事工作不會被機器人代替工作的原因呢,我們先來分析最容易被代替的是什麼工作,排名第一是清潔工,清潔工作比較枯燥、單一、反覆,不需與人有太多交流,而現在很多清潔機器的發明,例如掃地機器人、洗碗機等都是證明越是單一簡單、不需要有情感共鳴的工作,越容易被代替。

    而人事這個工作,其實更多方面都需要與員工、各個部門之間做協調,要對公司情況非常瞭解,才能結合公司、各個部門、每位員工去做公司的人事戰略目標、績效考評等等,這也需要考驗到從事HR人員的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理論專業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各方面的能力,誰也不想應聘時由冷冰冰的機器人來進行面試考評,也不想與無情感的機器人談論關於今後在公司晉升、以及職業規劃吧,那時因為機器人始終無法做到,像人一樣具有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的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WE那麼暴力,裁判怎麼不怕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