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公子燎
-
2 # fun圈
兩件事均有史書記載,直接貼圖給你:
一、玉帶詔事件(三國志 -蜀書-先帝備)
漢獻帝岳父車騎將軍董承,向劉備傳詔衣帶詔,命殺曹操。劉備遂與董承,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等共謀,結果被曹操發現,除劉備外,共謀者均被誅殺。
二、潛龍詩事件(三國志-高貴鄉公)
魏高貴鄉公曹髦,是曹操曾孫,曹丕之孫,在位第四年春正月,有傳寧陵縣界井中有黃龍,大家覺得是祥瑞之兆,但曹髦卻不這麼認為,藉此表達了對司馬氏的不滿,稱龍,代表著君主,但屈居於井中,非嘉兆。並寫了潛龍詩。
此是引起了司馬昭的不滿,次年五月曹髦卒,年僅二十。
不過三國志並未記錄潛龍詩,疑似已失。
-
3 # E路有我相伴
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獻帝起居注》,董承密謀反曹時,曾對王子服說:“昔呂不韋之門,鬚子楚而後高,今吾與子由是也。”王子服怕兵少事敗,不敢答應,董承又說:“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二人遂定計。這就可見,董承等人只是打著忠於漢獻帝的旗號,進行政治投機,以壯大自己的勢力,他們還企圖奪取曹操的軍隊,由自己取而代之。
另據記載,建安四年,董承接到漢獻帝的衣帶詔,與種輯、吳子蘭、王子服、劉備合謀反曹,次年初,事情即敗露,董承等人俱被族滅,僅劉備倖免。建安二十三,耿紀、韋晃、吉本等起兵反曹失敗,亦被殺。以上這些,就是《三國演義》寫衣帶詔事件的題材來源,但在很大程度上被羅貫中融會改編了。
按史書並未指明馬騰是否參與過衣帶詔事件,而《演義》卻把馬騰也列為奉詔討賊的人物之一,大書特書,至於耿紀,吉本等人反曹與董承相隔十九年,兩者毫無關係,《演義》卻由吉本的太醫令身份,設想出投毒殺曹的故事,併為之改名為吉平。衣帶詔事件只是董承集團和曹操爭權奪力的一場內訌,並不存在忠奸之爭。
目前所見的《潛龍詩》的文字出自通行本《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蔡東藩《後漢演義》亦加引用),而《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注引的《漢晉春秋》也只記此事、未收此詩。如此,潛龍詩當已失傳。全詩如下:
傷哉龍受困,不能越深淵。上不飛天漢,下不見於田。
蟠居於井底,鰍鱔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曹髦在位期間多次有“龍”現身於各地。龍多次現身,眾人都認為吉祥。但曹髦卻說:“龍,象徵著人主的德行。在上不出現於天空,在下不出現於田野,卻一再屈居於井下,不是好兆頭。”於是創作了“潛龍之詩”來自諷。
身為曹氏宗室的曹髦被立為新君,但曹髦對司馬氏兄弟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於公元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領宮人討伐司馬昭;然而此次行動卻失敗了,曹髦被弒,年僅20歲。
-
4 # 文史洪荒小鯰魚
《三國演義》是在真正歷史框架的基礎上加以藝術化表現,突出人物性格和故事性。《玉帶詔事件》和《潛龍詩事件》並非空穴來風,早有流傳,並非羅貫中首議,當不得作者杜撰。
回覆列表
小說《三國演義》在整體的脈絡演進和大的歷史事件上,都是尊重歷史的,我覺得應該是八分史實和二分的虛構,虛構的內容大多事為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間的關係,使人物的性格更豐滿,更為人喜愛或者痛恨,厭惡。就好比史記陳勝起義是史實,但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就有人抬槓說:司馬遷怎麼聽見的一個意思。
潛龍詩事件是這樣的,高貴鄉公曹髦執政的時候,全國各地的縣內不時的傳出在水井內見到青龍或者黃龍的訊息,大臣們都以為是祥兆,而高貴鄉公卻不這麼認為。
《三國志》引《漢晉春秋》:是時龍仍見,鹹以為吉祥。帝曰:“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仍做《潛龍》詩以自諷。司馬文王見而惡之。曹髦以屈龍自比,不滿司馬昭之意顯露無疑。
《三國志》引《漢晉春秋》曰: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招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曹髦潛龍詩心跡已露,司馬昭已有防備,之後就是曹髦討伐司馬昭,賈充呼賬下督成濟謂曰:“司馬家事若敗,汝等豈復有種乎?何不出擊!”結果就是濟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車下。
再說說玉帶詔。漢獻帝認為曹操早晚必加害於他,想讓國舅董承想法救他,又怕被左右曹操的心腹所知,乃以血寫詔縫於玉帶內,以帶賜董承,把旨意秘密傳送出去。
《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三國志-蜀書-先主備》“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結果是:“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結論是:玉帶詔事件》和《潛龍詩事件》是歷史真實事件。而《三國演義》的細節描寫,當時屬於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