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顏制香
-
2 # 紫砂泥的傳人
在紫砂壺的把玩過程中,透過辨音:也就是在使用過程中,壺蓋子與壺口輕觸、撞擊而發出的不同音訊的聲音,能夠了解到什麼?是否可以成為鑑別的標準之一?又和紫砂壺結晶度的高低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一、這和紫砂壺的所謂高、中、低端沒有任何關係:只要是本山、原礦料的紫砂壺,儘管泥性天賦各不相同,卻各具特色,敲擊聲的音訊也各異。同一把壺,在乾溼、溫涼,甚至漿色沁染厚重與輕薄的不同狀態下,所發出的聲音都會有些微差別。總不能說,同一把紫砂壺當下高階貴重,轉身又低端輕賤了。
二、敲擊音訊的高越清脆與低沉沙啞,並不能成為鑑別真偽與判分優劣的手段之一:要說高越清脆的好,那瓷化土為底料衝漿而成的壺則更優;要說低沉沙啞的好,沙啞之音則比不過粗陶外山料的石頭壺。
三、在首先確認是本山、原礦紫砂材質的紫砂壺的前提下,聽聲辨音可以瞭解到:
①泥性相對越重,燒結收縮率也就越高,金屬氧化物結晶程度也就越高,胎體的緻密度相對也就更高,敲擊聲自然也就高越清脆。
②相同泥料、器型、工藝、容量的紫砂壺,薄胎壺的薄胎,就類似更薄的共振膜,相對音訊更高一些,自然也就更清脆。
④工藝上:全手工紫砂壺的壺身內部疏鬆(也就是泥門疏鬆,緻密度低),而壺表的漿面厚重,緻密度更高一些,這樣的結構特性所致音訊是高越呢,還是更低沉一些,不言自明。
⑤漿色沁染的程度:毋庸置疑,同一把紫砂壺隨著把玩漿色沁染的越來越厚重,同時漿面的氧化、固化程度的加深,也就是越來越瓷,敲擊聲的音訊也會越來越高越清脆。
紫砂壺音訊高低上的差異和變化,是和其物理結構特性對聲波的影響密切相關的。科學毋須妄言!
圖示:黃龍山紅清水全手茄段壺
漿色沁染厚重若此,悅耳之聲也非紅泥底料的衝漿壺可比。您聽……
你好,我是月亮井香道交流賬號,跟大家聊聊紫砂壺的聲音。
坊間流傳“紫砂壺敲擊聽聲音,真的紫砂清脆悅耳,假的如磚頭沉悶”,許多壺友聽信這種說法,逢壺必敲。拿起壺蓋敲敲壺身,側耳傾聽,問其原因,說是想聽聽聲響是不是嘹亮,夠不夠洪亮,看看是不是好壺。
制壺師傅表示“心裡毫無波瀾,甚至有點想笑”,紫砂壺又不是樂器,敲來敲去是什麼操作?一把壺好不好是要從泥料,做工等方面相結合來看,而不是光敲就能分辨出來的。
以前燒製紫砂壺用的是龍窯,龍窯是用以雜柴、松枝等植物為燃料,那時候沒有控溫裝置,溫度只能靠制壺師傅憑經驗把控。
不同泥料要求不同溫度,當壺出窯後,制壺者為了判斷這把壺有沒有吃夠火(燒的溫度到不到位),或者有沒有開裂、暗傷,會用壺蓋敲擊壺身,透過音色判斷。
這種“專業性技能”,業務愛好者並不具備,籠統的把聲音清脆歸為好壺,聲音沉悶貶為壞壺是不科學的。
敲擊壺所產生的聲音,受形狀、材料、密度等變數影響,並非一成不變。清脆悅耳與沉悶的聲音一般是指音色,其更多是與瓷化程度(結晶程度)有關,例如朱泥,多遍燒製顏色更深,更亮,瓷化程度越高,敲擊聲音也會越清脆。如果壺有破損,材料不變而結構變化,這時敲擊音色就會沉悶。
同時,泥料不相同,做工不相同,厚薄不相同,火候不相同,聲響也會不相同,清脆與沉悶,只能決定這把壺的結晶度高不高,或者是否有破損。
紫砂的燒成溫度基本在1100到1280攝氏度之間,燒沒燒好就是要看結晶度,一把壺燒成的合適結晶度最好30%到70%之間。結晶度偏高或偏低都不是最好的。
如果沒有燒到結晶,這時的透氣性是最好的,但同時也有一定的滲水性,抗震性低(就是牢固度),容易腐蝕風化,也容易損壞,不耐用。燒的溫度相對越低,收縮變形越少,成品率就越高,而且品相越好。所以,現在的壺很多沒燒到位,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壺是按人賣的(相當於實名制),燒出瑕疵反而會影響聲譽和價格。
如果燒到全結晶,抗震性是最好了,不容易損壞,也難以腐蝕風化,但透氣性也相對降低了。由於燒成溫度越高,收縮變形越大,成品率就越低。所以,燒過頭的非常少,除非有特殊原因。
同一種泥做的壺,由於製作時的乾溼度不同,藝人的製作功力不同,在窯中環境不同,燒成溫度都會不同。所謂沒燒到位,是指壺還沒結晶或結晶度不夠,並不是指要燒高溫。所謂燒過了頭,是指過分結晶,玻相太重,並不是說要燒低溫。有些料燒低溫也會過頭。
所以,結晶度影響透氣性,透氣性影響茶的口感,過高的結晶度如同在玻璃壺中泡茶,過低的結晶度則會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