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為有不同型別的子彈,子彈設計千變萬化,戰鬥火力要求也不一樣,所以出現不同口徑的槍是很自然的事情,畢竟槍這東西可從來都沒有什麼國際標準。

    比如早期的燧發槍、火繩槍,它的彈丸很多都不是遵循的標準尺寸,而是僅確立標準熔鑄重量,然後熔鑄出巧克力狀的鉛板,部隊或士兵再自己按照要求拿模具製作子彈,有時候打急了,錫、銀、銅都能融成豆豆打出去,甚至緊急關頭士兵還會乾脆拿牙齒咬鉛板,硬咬出小球狀。

    得益於工業革命的進步,後來槍械發展的越來越精密,子彈也就逐漸被標準化,槍也隨之被標準化,工廠化的量產迅速的統一了各種鬆散的差異,同一家工廠出的同類槍械必然是遵循同一種口徑的,而國家也基於後勤考慮,在採購子彈方面制定了更高的標準。

    尤其是定裝彈藥出現後,槍彈就更加不可能開玩笑了,定裝子彈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精密的產品,它們需要精確到毫米級,彈身殼體需要與槍膛嚴絲合縫,彈頭需要比槍管口徑略大,以在發射時壓入槍管膛線的陰刻線中,並跟隨纏距進行旋轉,在保持最大氣密性的情況下射出槍口。

    這還不算完,為了保證子彈的彈道效能,彈頭的材質、質量、造型等等都需要進行研究和設計,這就促生了專利技術的出現。

    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大批武器設計師設計了各種不同專利的武器,使用不同專利的子彈,而每個具備武器研產能力的國家,也有自己的一套彈藥口徑標準。

    實際上今天的彈藥口徑都源於英法等兩個當年最強的工業和軍事大國,英華人首先推出了標準化的0.3英寸和0.5英寸子彈概念,這不僅是武器標準口徑,還是英國當年推行的標準制度。

    按照英國的武器標準,除了槍械外,還有更大口徑的炮,它們遵循3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11英寸、14英寸、15英寸、16英寸、18英寸、20英寸口徑,幾乎所有自我發展起來的武器都是整數口徑,包括魚雷和火箭。

    但法華人同樣不服氣,他們推出了公制來對抗英制,.30和.50按公制換算過來就是7.6mm和12.7mm(當時沒精確到小數點後),並且這些口徑標準後來也應用到了炮上,比如76mm炮、12.8cm炮等等。

    再後來隨著公差精度的提升,英華人的步槍彈按照0.303英寸的標準走了下去(也就是7.7mm),而公制武器則分化出了德系、法系、俄系等許多不同標準型別。像日本,就因為學英國學的入魔,使用了7.7mm口徑。

    法華人沒有按照7.6mm走下去,他們搞了個0.31英寸的8mm彈藥,這是勒貝爾步槍發明時所重新擬定的彈藥口徑。這種口徑再加上無煙火藥和後膛槍技術,引發了當時世界的軍事變革,於是8mm大行其道,比如曼利夏步槍。

    後來德華人的毛瑟7.92mm彈其實也是8mm的變種,它們的另一個名稱就是毛瑟8mm彈,直到今天有些7.92mm毛瑟彈商品仍然被稱為8mm彈。德國在以前也遵循過一些英制整數口徑,比如12.8cm炮,7.6mm炮等等,這大抵屬於歷史殘留吧。

    莫辛的設計被與比利時納甘兄弟的武器結合在一起,去掉了對方的3線半標準,這才有了俄羅斯的7.62mm,後來7.62mm*54R的凸緣彈在俄羅斯流行多年,稱為步槍、機槍的標準彈藥,直到二戰後才被AK47的7.62*39部分取代。

    我們在觀察彈藥口徑的同時,也需要看到彈藥的藥瓶尺寸和其它細節,比如底緣設計、地火設計、發射藥種類、藥瓶長度等等,彈藥哪怕口徑相同,其樣貌也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戰場口徑只能代表一方面,槍械並不等同於軍火,民間彈藥的口徑其複雜程度是遠超軍隊的,這既是不同武器廠家、槍械的研發使然,也是不同功能之使然。比如拿來打鴨子的槍,與獵殺犀牛、大象的槍能一樣嗎?

    軍火當然也有功能性的考慮,所以戰場槍彈也分有不同的型號,以如今的北約為例,他們有7.62*51NATO的全威力標準彈,5.56mm的小口徑步槍彈,12.7mm的大口徑子彈,以及9mm帕拉貝魯姆彈。這些槍彈分別供給狙擊槍\機槍、突擊步槍、反器材步槍\重機槍、手槍\衝鋒槍等武器使用,說它們是口徑區別,倒不如說是武器種類區別。

    當然,政策也對子彈的研發有決定性作用,比如中國的5.8mm口徑,它是當年中國為研發軍用小口徑子彈時,透過研發競標測試後,專門定型的子彈標準。又比如俄羅斯的5.45mm,它純粹就是當年蘇聯當局不願使用與北約同口徑子彈而故意區分開的口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把油耗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