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量子貓
-
2 # 東東魔視
根據題意可以理解箱子為完全封閉,沒有熒光材料且不透明的箱子,這樣的話答案就是:光會瞬間被吸收消失。
下面我們從幾點來分析一下。
第一,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並將其轉化為其他形式,通常是轉化為熱能。還有些時候分子內的電子吸收光能,產生動能併發生躍遷,一個不留神過頭了,脫離原子核變就變成了自由電子。這種材料就叫光電材料,常見的比如矽。
第二,還有一些吸收光能後,還可以轉為化學能,常見的有膠片。主要原因還是電子躍遷,但躍遷後又常常不穩定,跌落到低能級,同時釋放光能。因此,如果屋裡有熒光物質,熄燈之後也有光線。
第三,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並將其沿入射方向發射回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的反射。
第四,電子不吸收光子的能量時,光子繼續沿其路徑傳播,我們常見的光可以穿過玻璃就是這種穿透原理。
綜上所述,因為箱子不透明,沒有外來光線,沒有熒光材料,不能吸收儲存光能。光只能反射或者被吸收,最終反射光也會逐漸被吸收,但眾所周知光速是最快的速度,所以整個過程瞬間就完了。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回答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光,光有什麼特性。
在物理學中,光是一種物質,是一種粒子組成的,它的名字叫光子。光線其實是能量的一種傳播的方法,光源之所以可以發光,是因為光源裡的原子和分子的運動。光的運動方式主要有三種:內部帶電粒子加速所產生的光輻射、熱運動(比如鐳射)和躍遷輻射,其中第一種傳播方式是最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並且不需要任何介。
把我們感受到的聲音和光線作下比較,兩者有相同之處。大家早晨都有定鬧鈴的習慣,如果我們關掉了鬧鈴,鈴聲都去哪兒了呢?答案很簡單,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如果我們處於一個理想狀態的情況下,傳播的過程沒有阻尼,所以說並不可能存在損耗,將會一直傳播下去,一直到沒有介質可以傳播的地方。與此類似,光源被熄滅以後,一部分被周圍的物質的吸收轉化為熱能,有一部分被吸收了,還有一部分被折射出去,繼續傳播。所以說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世界永遠都是之前的樣子,而不是現在此時此刻發生的樣子。我們感受的光,其實並沒有在外面,而是被我們的眼睛所吸收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把亮的光源放進一個封閉的容器裡,再把光源關閉,理論上來說,在關閉燈的一瞬間,光子就不再發射了,在空氣當中有許多許多的氣體分子,微粒都會對光的吸收和散射起到影響作用,再加上容器壁的影響,光子會很快被吸收,即使四周都是光滑的鏡子,鏡子和玻璃本身對光有吸收的作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塊玻璃是可以百分之百反射所有的光的,由於光子被吸收的時間極短極短,人的眼睛和目前的攝像頭都無法捕捉這種消失的過程,給人的感覺就是光源關閉後光線也隨之消失。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獲得,兩位物理學家因為在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間的密切關係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獲得表彰。他們的研究貢獻說白了,就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如何讓光消失得慢一點。
-
4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光在真空中的光速3×108m/s,是經典物理的極限速度,在其他介質中光的傳播速度比真空中的光速都小,水中的光速是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是真空中的2/3,空氣中的光速比真空的光速稍小,通常也近似認為是3×108m/s。科學家一直都在探索使光速變慢,1998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萊娜·韋斯特高·豪宣佈,把光速降到17m/s,2001年,居然使光完全停止了。當然,她使用的不是普通物質,而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物質。
回到題主的問題,封閉的容器,裡面如果也充滿上面那種特殊物質,是能保持住的。不過,一般理解容器中應是空氣。光進入容器就會被容器壁反射,但任何物體表面都不會是百分之百的反射,多多少少都會吸收一部分,所以進入的光不能儲存,會被容器壁和空氣吸收。並且光進入後就以3×108m/s的速度傳播,這個速度實在太快,相當於1s時間繞地球赤道七圈半,1s內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來回107次。所以,就是在一個長寬高都等於北京到上海的距離的容器裡,光存在的時間也十分有限,人憑肉眼根本沒法察覺。
回覆列表
當然會,不然它能去哪呢。
這取決於幾種因素:盒子的材質,表面,盒子是什麼型別的。如果你的盒子是完美的反射鏡,那進去的光就會無限反彈,如果你的盒子是完美的的黑色,那光一進去就被吸收了。
而你的盒子只是普通的盒子,那光的能量就會有部分被迅速吸收,另一部分則是反射出入射點。
如果你這個盒子沒有入射點,還是絕緣體,那照進去的光被吸收後,會以熱輻射到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