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寶寶為什麼脾氣大 脾氣大是源於正常的情緒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脾氣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動的決定,都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透過發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髮。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並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 1歲寶寶發脾氣是獨立意識的一種體現,這一點非常關鍵。您不妨對寶寶的內心世界再多些瞭解,以便更好地面對與處理問題。寶寶1歲以內,走路和說話等獨立技能還不能掌握得很好,需要依賴父母獲得滿足,這時他會表現得聽話、順從,目的是獲得情感上的安全。但到1歲以後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摔玩具,不高興還會打人。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這個時期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如何應對寶寶的小牛脾氣 安撫情緒後再對症下“藥” 面對寶寶的小牛脾氣,爸爸媽媽首先要儘量理解他們,然後再瞭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對症下“藥”。 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她)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寶寶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用冷處理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 當寶寶首次出現無理行為時,爸爸媽媽就不應妥協,更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用買玩具或買吃的東西來買“和平”。寶寶從無知到有知,到完全認識,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保持一種明理是非的態度去教育,讓寶寶逐漸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由家長來決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決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長共同協商決定。 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大人都會任性、亂髮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它和先天的氣質也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別的孩子大的緣故了。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會“動肝火”,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發脾氣高峰在兩到三歲,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地初步形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限性有關。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又不能很好地表達,同時這個年齡孩子的父母又要開始規範他們的行為,我們稱之為社會化。在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突出,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地選擇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來規範和糾正他們的行為。一般這種現象會延續到四到五歲,以後會好一些。孩子發脾氣並不說明他們“壞”,他們正在做著他們這個年齡要做的事。 細數孩子發脾氣的6大原因 1、過分溺愛。父母如果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利用父母的失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放縱失教的情形,會養成他們的暴躁性格。 2、遭受挫折。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願望,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時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洩。 3、模仿成人。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若父母或老師容易發怒,孩子會模仿他們。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4、身體勞累。導致身體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等,2-3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睡午覺了,但是體力仍不足以支援過久,而身體疲累會令人容易發怒。若嬰兒溼了尿布,肚子餓了或身體虛弱等,都可能令他們容易發怒。 5、健康問題。身體不適、生病了都會影響控制能力。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自制能力。還有在生病期間,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頭腦中並沒有取消,孩子便會發脾氣。 6、飲食狀況。有些飲食可能引起孩子的敏感反應,會造成他們失去自制能力。對於食物的敏感程度各人不同,一般會引起敏感的食物包括:染色素、防腐劑、巧克力或過多的糖分等。 聰明父母巧對孩子發脾氣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們首先應該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其次應該瞭解孩子是怎樣透過發脾氣來得到需求的表達;然後應該和孩子溝通,瞭解和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最後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這種反應方式不受歡迎。 1、表現對他的愛 ▲千萬保持冷靜。發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發火。記住,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來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發洩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溫柔、溫和地和孩子講話,對他安靜下來有好處。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而且平靜地和孩子說話。不要讓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氣。 ▲靠近孩子,抱他愛他。身體上的親密能達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氣氛緩和下來。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幫她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因為生病而發脾氣,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時收藏起來的玩具讓他玩。因為這時他發脾氣不是無理取鬧。 ▲當他表現出一點控制自己的能力時,你要有針對性地表揚,比如本來他發脾氣時要扔東西,這回雖然發了脾氣,但沒有扔東西,應該表揚他。 2、不予理會 ▲有時候孩子會存心想試探你而故意哭鬧,此時你只要站穩立場,他看看沒有指望控制你了,會安靜下來,就不會再任意哭鬧了。 ▲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一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千萬不要為了讓他安靜而把東西給他。如果一發脾氣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以後他就會更隨心所欲地亂髮脾氣。 ▲如果孩子的任意哭鬧,你忍受不了他的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寶寶為什麼脾氣大 脾氣大是源於正常的情緒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脾氣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動的決定,都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透過發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髮。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並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 1歲寶寶發脾氣是獨立意識的一種體現,這一點非常關鍵。您不妨對寶寶的內心世界再多些瞭解,以便更好地面對與處理問題。寶寶1歲以內,走路和說話等獨立技能還不能掌握得很好,需要依賴父母獲得滿足,這時他會表現得聽話、順從,目的是獲得情感上的安全。但到1歲以後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摔玩具,不高興還會打人。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這個時期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如何應對寶寶的小牛脾氣 安撫情緒後再對症下“藥” 面對寶寶的小牛脾氣,爸爸媽媽首先要儘量理解他們,然後再瞭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對症下“藥”。 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她)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寶寶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用冷處理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 當寶寶首次出現無理行為時,爸爸媽媽就不應妥協,更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用買玩具或買吃的東西來買“和平”。寶寶從無知到有知,到完全認識,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保持一種明理是非的態度去教育,讓寶寶逐漸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由家長來決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決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長共同協商決定。 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大人都會任性、亂髮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它和先天的氣質也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別的孩子大的緣故了。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會“動肝火”,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發脾氣高峰在兩到三歲,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地初步形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限性有關。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又不能很好地表達,同時這個年齡孩子的父母又要開始規範他們的行為,我們稱之為社會化。在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突出,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地選擇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來規範和糾正他們的行為。一般這種現象會延續到四到五歲,以後會好一些。孩子發脾氣並不說明他們“壞”,他們正在做著他們這個年齡要做的事。 細數孩子發脾氣的6大原因 1、過分溺愛。父母如果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利用父母的失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放縱失教的情形,會養成他們的暴躁性格。 2、遭受挫折。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願望,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時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洩。 3、模仿成人。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若父母或老師容易發怒,孩子會模仿他們。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4、身體勞累。導致身體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等,2-3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睡午覺了,但是體力仍不足以支援過久,而身體疲累會令人容易發怒。若嬰兒溼了尿布,肚子餓了或身體虛弱等,都可能令他們容易發怒。 5、健康問題。身體不適、生病了都會影響控制能力。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自制能力。還有在生病期間,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頭腦中並沒有取消,孩子便會發脾氣。 6、飲食狀況。有些飲食可能引起孩子的敏感反應,會造成他們失去自制能力。對於食物的敏感程度各人不同,一般會引起敏感的食物包括:染色素、防腐劑、巧克力或過多的糖分等。 聰明父母巧對孩子發脾氣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們首先應該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其次應該瞭解孩子是怎樣透過發脾氣來得到需求的表達;然後應該和孩子溝通,瞭解和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最後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這種反應方式不受歡迎。 1、表現對他的愛 ▲千萬保持冷靜。發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發火。記住,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來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發洩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溫柔、溫和地和孩子講話,對他安靜下來有好處。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而且平靜地和孩子說話。不要讓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氣。 ▲靠近孩子,抱他愛他。身體上的親密能達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氣氛緩和下來。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幫她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因為生病而發脾氣,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時收藏起來的玩具讓他玩。因為這時他發脾氣不是無理取鬧。 ▲當他表現出一點控制自己的能力時,你要有針對性地表揚,比如本來他發脾氣時要扔東西,這回雖然發了脾氣,但沒有扔東西,應該表揚他。 2、不予理會 ▲有時候孩子會存心想試探你而故意哭鬧,此時你只要站穩立場,他看看沒有指望控制你了,會安靜下來,就不會再任意哭鬧了。 ▲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一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千萬不要為了讓他安靜而把東西給他。如果一發脾氣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以後他就會更隨心所欲地亂髮脾氣。 ▲如果孩子的任意哭鬧,你忍受不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