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義山詩可以學。

    但太白詩學不出來!

    李白詩是天授,天授的意思就是哪怕他只學了一個月的漢字,寫出來的詩也分分鐘碾壓我們。

    太白是詩中天命,而天命不可違!

    太白的詩根本找不到規律,原先認為太白為詩經常是寫了第一句,然後省略第二句,直接將第三句銜接到第二句後後面,但現在看來還是不足以形容。

    義山詩的美在於隱晦,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故意不把話說清楚,十分意思只說出了一分,偏要留九分讓你不停猜想。而且每個人的猜想都未必相同,因此一首詩甚至存在兩種以上的解讀。比如錢鍾書先生對《錦瑟》的解讀,就連鄙薄如小可也曾經覺得自己精解了《落花》。

    如果說到書單,小可個人認為,太白和義山讀書還是各有側重點的。

    太白側重於史,

    義山側重於賦。

    讀太白詩,總會發現戰國、三國、魏晉的人物和事蹟,而且這個比例非常之高,甚至他還腦補了許多情節,演化出許多典故。但是對於儒家經典,或許是小可讀得不透,見到的並不多。甚至還沒有雜書的比例高。這也是小可在一些回答中強調李白少有儒家思想的原因所在。

    讀義山詩,最神奇的往往是對仗的曼妙,以及透過對仗來讓詩歌產生餘味,後世人評價“以才氣為之”,而對仗其實就是駢儷,顯然楚辭和駢賦應當是最大的來源,據前人考證,義山善寫駢賦,甚至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找到義山的賦,那麼整個唐朝的駢體文全部消失也不可惜。雖然此說有些誇張,但也足以見證義山的文學傾向。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不一定正確的結論。

    太白喜讀史書道藏和雜書。

    義山鍾情楚辭漢賦和駢文。

    當然,學寫義山詩,要巧於用典,並且要多應用感情類的典故或出處,可算是一個取巧的辦法。

    青年男女沒有不喜歡義山詩的,若是要學,以律詩為例,首尾兩聯要淺雋,中間兩聯一定要用典故,要情感典故,然後打亂語法結構,再取一個模稜兩可的名字。

    天長日久,可學得三分本事。

    能學到三分,已經很了不起了!

    至於太白詩,只能觀,不能學耳!

    如果說書單,拋開常用部分,可能是側重點分別如下

    太白,前四史到晉書,黃帝內經,內篇外篇,隱逸傳,魏晉詩

    義山,楚辭(屈原,宋玉),漢賦,南北朝駢文,詩經樂府

  • 2 # 詩書君

    手頭正好有《李太白全集》和《李商隱詩歌集解》,試著從他們的詩句裡面總結出他們的書單,然後再說說需要哪些原始積累。

    先說李白

    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卒於公元762年,享年六十二歲,他經歷了李唐王朝最興盛的開元時期,同時也經歷了安史之亂,他死後豎年,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

    他在自己詩中寫道“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從十五歲開始就讀書,並且開始模仿古人寫賦,他並非完全的模仿,而是想要超過古人。他全集之中開篇就是《大鵬賦》,序言之中,直接引用《莊子·逍遙遊》,由此可知他的書單之中必然有《莊子》。

    唐代筆記《酉陽雜俎》裡面記載,李白前後三次仿寫《文選》,自己不滿意的就燒掉,最後只留下《恨賦》和《別賦》。後來《別賦》失傳,只留下《恨賦》,是模仿南朝江淹所作。據此,李白的書單裡面必然有《文選》。

    在《惜餘春賦》裡面有“蘭葳蕤兮紅芳”“懷洞庭兮悲瀟湘”等等句子,很多都是化用《楚辭》。

    李白的著名詩《俠客行》就是取材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而《古風·秦王掃六合》則是根據《秦始皇本紀》所寫;《明堂賦》之中有“欽若太宗,繼明重光。廓區宇以立極,綴蒼顥之頹綱。淳風沕穆,鴻恩滂洋。武義烜赫於有截,仁聲馺乎無疆”的句子,這裡面的句子皆有出處,包括《尚書》,《晉書》,《漢書》,《周易》,《北史》,《春秋穀梁傳》等。

    杜甫曾經稱讚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庾開府就是庾信,鮑參軍就是鮑照,李白的詩中很多名句都是借用前兩者的詩句,所以是前兩者的詩集,李白必然是瞭然於胸,比如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修改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作為中國五言詩的代表,《古詩十九首》裡面的詩句李白自然不會放過仿寫,《行行重行行》裡面“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李白寫成“浮雲遊子意”。

    上面這些還是比較熟知的,有些生冷的書籍也在李白閱讀的行列,代表就是葛洪的《抱朴子》,杜甫在《贈李白》寫道“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見李白對葛洪的研究很深;而“目極於天,耳下於泉”正是揚雄所寫《太玄經》裡面的“目上於天,耳下於淵”,但是李白對揚雄的態度很不好,如果好的話,就不會寫下“白首太玄經”的詩句了。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因為才華出眾先後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賞識,也因此夾雜在牛李黨爭之間,一生鬱郁不得志。他的詩辭藻華麗,但絕非空洞無物,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包裝於六朝以來的綺麗詩風之中,歷來受人喜歡。

    相傳李商隱每次寫詩,都會翻閱很多冊書,然後擺放在書桌上,被人稱為“獺祭魚”。

    想要知道李商隱的書單都有什麼,只要看看他詩中的典故即可。比如這首:

    雲臺高議正紛紛,誰定當時蕩寇勳。 日暮灞陵原上獵,李將軍是故將軍。

    可以說《史記》是後來文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這首詩的主旨就是借用李廣的懷才不遇,來為另一位唐朝的李將軍李德裕來鳴不平。

    下面這首: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詩歌的生命力在於不論引用的典故如何遙遠,都是用來照進現實生活的。這首詩明寫賈誼的懷才不遇,實際上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這首詩取材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最能顯示李商隱學識廣博的一首詩是下面這首:

    大鎮初更帥,嘉賓素見邀。使車無遠近,歸路更煙霄。 穩放驊騮步,高安翡翠巢。御風知有在,去國肯無聊。 早忝諸孫末,俱從小隱招。心懸紫雲閣,夢斷赤城標。 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玉簫。山連玄圃近,水接絳河遙。 豈意聞周鐸,翻然慕舜韶。皆辭喬木去,遠逐斷蓬飄。 薄俗誰其激,斯民已甚恌。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 敢共頹波遠,因之內火燒。是非過別夢,時節慘驚飆。 未至誰能賦,中幹欲病痟。屢曾紆錦繡,勉欲報瓊瑤。 我恐霜侵鬢,君先綬掛腰。甘心與陳阮,揮手謝松喬。 錦裡差鄰接,雲臺閉寂寥。一川虛月魄,萬崦自芝苗。 瘴雨瀧間急,離魂峽外銷。非關無燭夜,其奈落花朝。 幾處逢鳴佩,何筵不翠翹。蠻童騎象舞,江市賣鮫綃。 南詔知非敵,西山亦屢驕。勿貪佳麗地,不為聖明朝。 少減東城飲,時看北斗杓。莫因乖別久,遂逐歲寒凋。 盛幕開高宴,將軍問故僚。為言公玉季,早日棄漁樵。

    這裡面先後出現的典籍有《詩經》、《莊子》、《漢書》、《上清經》、《史記》、《列仙傳》、《逸周書》、《庾信集》、《禮記》、《孟子》、《後漢書》、《左傳》、《世說新語》、《三國志》、《太玄經》、《文選》、《博物志》等。

    實際上,李白和李商隱甚包括後來的蘇軾、洪邁等人所讀的書,和所有人讀的書大致脈絡都差不多,除了天資之外,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文人,主要還是勤奮。李白三次仿寫《文選》,蘇軾抄寫《漢書》,並且背誦,洪邁抄過《資治通鑑》三遍,這些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只要能做到這些,就算不能成為他們一樣的文人,也基本上成為一流人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誰殺了曹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