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
2 # 溫歡宿彌鳶
唐代的揚州是全國各地的陶瓷器的集散地,從揚州考古發掘出土的數量眾多、品種和釉色各異的唐代陶瓷器就可以得到充分證實。其中出土的幾件拍鼓像(玩具),別具風格,特別是其身前的腰鼓,雖易被忽視,卻十分珍貴。
長沙窯青釉褐藍彩拍鼓兒童像
此像高8.1釐米。面部豐滿,盤腿坐於圓墊上。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它於1985年出土於揚州市月明軒工地唐大和四年(830年)夫人吳氏墓中,屬湖南長沙窯捏塑瓷器玩具。
唐代的揚州是全國各地的陶瓷器的集散地,從揚州考古發掘出土的數量眾多、品種和釉色各異的唐代陶瓷器就可以得到充分證實。其中出土的幾件拍鼓像(玩具),別具風格,特別是其身前的腰鼓,雖易被忽視,卻十分珍貴。
長沙窯青釉褐藍彩拍鼓兒童像
此像高8.1釐米。面部豐滿,盤腿坐於圓墊上。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它於1985年出土於揚州市月明軒工地唐大和四年(830年)夫人吳氏墓中,屬湖南長沙窯捏塑瓷器玩具。
鞏縣窯三彩拍鼓老人像
此像高6.5、底徑3.5釐米。老人頭戴風帽,雙眼專注身前斜置拍鼓。此鼓兩端寬,中部束腰飾兩週弦紋。老人端坐於圓墊上,雙手作拍鼓狀。
此像全身施綠、淡黃、褐色釉,釉質肥厚。三彩釉色鮮而不豔,色彩豐富,形體端正,給人以華貴之氣,是一件形象生動的立體模塑玩具。
長沙窯青釉褐藍彩拍鼓胡人像
揚州出土的青釉褐藍彩拍鼓兒童像與李效偉《長沙窯珍品新考》一書209圖所刊青釉褐綠彩拍鼓像相比,雖然同一時代、同一長沙窯口、同一拍鼓題材,但不同的是後者為胡人形象。它高6釐米。頭戴瓜形顫帽。身前橫置一腰鼓,雙手作拍鼓狀,雙腿盤坐。通體滿施青釉,之上再加褐、綠點彩,突出異國情調。另外,李效偉、吳躍堅《南青北白長沙彩》一書377圖所刊長沙窯青釉褐綠彩拍鼓像,此像雙手拍鼓,其面目和服裝也似為外華人形象。
長沙窯青釉褐藍彩拍鼓像
此外,在《揚州古陶瓷》圖錄中,所介紹的1977年揚州城東鄉林莊唐墓出土的“彩繪陶拍鼓女俑”尚存疑。此俑高18釐米。女俑頭梳單髮髻,雙手拍鼓。鼓兩端寬大,中部束腰。此俑實心胎重,為彩繪陶陪葬品,出土於被盜唐墓的擾亂層,此陶質腰鼓飾弦紋,細長腰,為極小真品明器。它與彩繪陶女俑的結合,因為不是原始出土狀況,所以我們認為鼓是被修復者誤配了。
彩繪陶拍鼓女俑
以上數件拍鼓皆作手拍之勢,那麼拍鼓、花釉腰鼓究竟是何物?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唐魯山窯腰鼓代表作品。其長59、足徑22.2釐米。鼓形為兩頭大,中腰纖細,鼓身凸起七道弦紋作為裝飾。整器施黑色釉,飾以藍色大斑點,造型規整,裝飾突出。揚州唐城遺址出土過花釉腰鼓不少殘片,由此可證唐代北方魯山窯產品已銷售到南方揚州這個大市場。
揚州博物館亦收藏一件唐代魯山窯花釉腰鼓,系由馬富堃同志1997年於河南魯山段店窯址獲得後捐贈,惜為殘件標本,但亦難得,似乎與故宮博物院所藏花鼓基本相似,屬於同一窯口、同類品種。湖南省博物館李建毛在一位長沙窯陶瓷收藏家處見到一件長沙窯瓷鼓,飾以綠彩斑紋,施青釉。此外李效偉、吳躍堅《南青北白長沙彩》一書中刊有一件長沙窯“醬釉鼓,高60、口徑26、底徑30釐米。”鼓身裝飾十一道弦紋,通體施醬釉。
唐魯山窯腰鼓
此鼓與魯山花釉鼓對稱式樣有所不同,是腰鼓品種的又一式樣,頗為少見且又特殊。
中國鼓的歷史悠久,湖北崇陽出土的銅鼓早在商代就有。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西域樂器拍鼓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國樂器品種。在敦煌和雲岡壁畫中,留下了大量從北魏到唐代的樂伎畫面,其中可看到拍擊腰鼓的伎樂歌舞。隋唐時期宮廷用鼓很普及,唐人不僅把鼓引入唐樂,而且能吸納交融外國樂器,變為己用。
唐魯山窯腰鼓殘件
在揚州出土的唐代墓葬,或市河河道遺址中,或在其它地區出土,有不同窯口,不同品種和不同釉色的拍鼓玩具。如果說青釉褐藍彩拍鼓兒童像是揚州唐墓中的代表作,那麼三彩拍鼓老人像是來自於汶河遺址中的突出品,這都是西域腰鼓樂器傳入中國,又盛行於中國的真實、形象的記錄。
拍鼓、腰鼓和花鼓的叫法多樣。以上列舉數件拍鼓文物的質地、窯口和釉色皆不相同,但身前所置鼓形與故宮博物院藏花釉瓷鼓形狀如出一轍,可以互證俗稱拍鼓、腰鼓或者花鼓都是唐代同一品種樂器,只不過是三種名稱,人的叫法不同而已。
長沙窯醬釉鼓
揚州出土唐代兒童陶瓷玩具頗多,這是唐代玩具類一個品種題材。青釉褐彩胡人拍鼓像和三彩老人拍鼓像形體美與紋飾美和諧統一,也反映出唐人培養兒童熱愛音樂的理念。此類品種文物雖不起眼,但為研究中國古代腰鼓提供了珍貴豐富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