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長史
-
2 # 京川6
因為清朝的時候我們和北韓發生過戰役,雙方簽訂了《南漢和約》。
戰後的北韓贖不起人,這些人就淪為了滿族的奴隸。
後來清軍為了增加自已的戰鬥力,把他們編進了八旗的隊伍,從那時起,八旗裡面一直有北韓人存在。
-
3 # 歷來現實
八旗制度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為了方便狩獵中的統一指揮,每個團隊被稱為一個牛錄,後來努爾哈赤把人數固定化,一個牛錄為三百人,五個牛錄為一甲喇,五個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就是滿語“旗”的意思,八旗制度開始建立。最早建立了黃、白、紅、藍四個旗,隨著勢力擴張,人數增多,又拆分出八個旗,加了鑲黃、白、紅、藍四個旗。
八旗制度啟創時的核心就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後來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又陸續建立蒙八旗和漢八旗。
清軍入關之後,局勢穩定下來後,根據駐防地點不同,又分為禁旅八旗(駐防京畿),和駐防八旗(駐防外地)。
除了漢族和蒙古族,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很多被納入八旗。像東北地區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族等少數民族按姓氏為布特哈八旗,作為建州女真的遠房“親戚”,他們被稱為老女真人,清政府對他們實施比較鬆散的管理方式,布特哈八旗不屬於蒙滿八旗,也不同於駐防八旗,但他們的存在對穩定邊疆形勢,抗擊沙俄入侵起到了積極作用。錫伯族起先是單獨或跟隨科爾沁部編入滿八旗,後來有3000多人遷至新疆戍邊,遠赴新疆的錫伯營後來成為存活最久的一個八旗編制,直到1938年才結束。很多人不知道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八旗中還有俄羅斯人,雅克薩之戰中的俄羅斯俘虜,有一百多人被編入禁旅八旗中的鑲黃旗,為他們專門設定了一個牛錄,幾百年下來,他們與華人通婚,已經全被漢化或先滿化再漢化了。作為地理位置與滿族人距離最近的北韓人,怎麼可能不“參加”八旗呢?很多北韓人因為北韓國內徭役賦稅嚴重,躲入女真地區,他們是第一批被零星編入八旗的北韓人。
1627年和1636年,後金(第二次已經改名為清)曾經兩次發動對北韓的軍事行動,擄掠了很多北韓人回去。
尤其是1636年那一次的“丙子戰爭”,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提前照會北韓,北韓國王卻對後金使團予以羞辱,當年底,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發起征討,勢如破竹,北韓仁祖不得不請罪投降,被正式納入清朝附屬國。此戰後,清兵回撤時擄掠走了幾十萬北韓青壯男子和年輕女性,北韓史料甚至認為“被擄者過半”,當時清軍採取的是綁票措施,明碼標價,讓北韓政府拿錢來贖回,最後真正被贖回的人口卻是鳳毛麟趾。
而這些迴歸無望的被擄北韓人,多數是做了清朝的包衣阿哈,也是地位最為低下的旗丁。 -
4 # 煮酒君
清朝的八旗共分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還有後面增加的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然而在八旗部隊中,卻出現了很多北韓人的身影呢?這是為何呢?
八旗軍隊中有北韓人主要跟這二個原因有很大的關係。
其一:地緣政治的影響,北韓地區緊挨著東北,而東北曾是是清廷的老窩,當時的北韓君王昏庸無度,奸臣當道,貪圖享樂的高官們想方設法不斷的向民間搜刮民脂民膏,這無疑給原本生活拮据的北韓平民雪上加霜,於是便有一部分北韓人民越過邊境逃亡東北地區。當時清朝由於兵力不足,所以便將逃亡的北韓壯年編入八旗隊伍中。
其二:丁卯胡亂戰爭的爆發,1627年丁卯正月初八,皇太極以北韓“助南朝兵馬侵伐中國”、“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四項罪名,對北韓宣戰。脆弱的北韓不堪一擊,在短時間內就被清軍擊垮,為了讓北韓高層長點記性,皇太極下令讓征戰北韓的將軍逼迫北韓君王簽下《平壤誓約》,向清朝俯首稱臣。戰事一結束,清廷軍隊撤出北韓,北韓君王出爾反爾,再次暗通岌岌可危的崇禎皇帝,宣誓力挺明朝到底。
在往後的時間裡,清廷與北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北韓以各種理由不向清廷繳納賦稅朝貢,還私自支援逃亡的明朝殘餘部隊對抗清廷,扣押皇太極派遣的使臣,在北韓多處戰略位置增設兵馬,以此防禦清廷部隊再次入侵。這下子可把皇太極惹火了,皇太極揚言不滅北韓,誓不罷休。1636年,皇太極協同多爾袞等多路兵馬圍剿北韓,部隊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北韓土地上血流成河,哀嚎遍野。
北韓君王面對如此兇殘的皇太極,自然乖乖認慫。他命人向皇太極遞交投降書:“北韓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云云。
1637年初,皇太極同意北韓納降,但皇太極不僅讓北韓每年繳納更高的賦稅外,還抓走了北韓十幾萬的俘虜,俘虜包括大量的青壯年,以及年輕女子等。這場戰役在史書上被稱為丙子之役,大部分的北韓青壯年被皇太極列入八旗士兵中,補充八旗兵力。
-
5 # HuiNanHistory
乾隆年間編纂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共收錄了43個高麗(即北韓)姓氏,包括金氏、韓氏、樸氏等等,這些人幾乎都是在清朝入關前,由於各種原因加入到八旗系統,最終與滿洲融為一體。
例如,乾隆皇帝的淑嘉皇貴妃金氏,其祖上就是天聰元年(1627)投奔而來的北韓人,後被編入正黃旗滿洲包衣第四參領第一高麗佐領。嘉慶四年(1799),被抬入滿洲旗分,改為金佳氏。
八旗內部的北韓人口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有一些北韓人其實是在戰爭中被清朝俘虜的人口。天命四年(1619)薩爾滸之戰時,明朝派出的軍隊即有由北韓將領姜弘立率領前來助明的五千士兵,後來這些人全都投降了努爾哈赤。另外,皇太極在位期間,曾經兩次攻打北韓半島,俘虜了大量北韓人;例如,在天聰元年丁卯之役中,後金的軍隊撤離時,即有“男丁二百九十六名,婦人七百三十五名”北韓人逃亡,由此可見當時俘虜的北韓人口數目之多。
還有一些北韓人是主動選擇投奔到清朝的。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天命十年(1625)北韓國總兵官韓明廉之子韓潤與其堂弟韓義投奔後金一事。當時北韓內部剛好發生“仁祖反正”,因為反正集團內部利益分配不公,韓明廉與一位名叫李適的官員發動了叛亂,結果以失敗告終。於是,韓潤、韓義二人只得逃到後金,投奔努爾哈赤。
清朝將《通譜》提到的43個高麗姓氏的北韓家族,或是單獨編立滿洲旗分佐領,或是編入包衣佐領,以服務於皇室和王宮貴族。最終,這些北韓人成為滿洲的一分子。
回覆列表
八旗中的北韓人是清軍攻打北韓,俘虜的。
1636年4月,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為皇帝,改國號為大清,他事先將此事通報北韓,希望北韓參與勸進,北韓聞訊大譁(認為皇太極不配稱皇帝),積累近十年的憤怒一迸而出,北韓仁祖拒絕接見後金使團,不接受後金的國書,後金使團憤然離開漢城,在歸途中,北韓百姓向後金使團扔石頭等物羞辱後金使團。
之後皇太極在瀋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北韓使者拒不下拜,皇太極大怒。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以北韓違背盟約為由親自統帥十萬大軍第二次攻打北韓,清軍渡過鴨綠江,長驅南下,僅僅用了十二天就抵達北韓京城下。
聽聞清軍襲來,北韓京城附近的人都罔知所為,到處逃難,哭聲遍地,北韓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其他大臣的妻子送到江華島避難,自己率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隊的到來,同時派出使者赴清營與皇太極談判,企圖拖延時間。
北韓各地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救援,但都被清軍打退,皇太極則下令將南漢山包圍,並在望月峰上升起寫有投降二字的白旗,逼迫北韓王投降。北韓君臣困守在孤城內,不久便彈盡糧絕,北韓仁祖不得不投降,但是君臣一直糾纏於出城投降的細節,皇太極因此不耐煩,於是下令部隊用火炮攻城,同時派多爾袞突襲江華島,俘虜了王妃、王子、群臣的家屬。
1637年正月,北韓仁祖率群臣出南漢山城,脫出王服,改穿青衣,徒步走往清軍大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雙方簽訂和議,北韓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向清朝納貢,接受清朝的冊封,斷絕與明朝的關係,去明朝年號,並送質子二人,最後還建立大清功德碑,皇太極隨即撤軍。
清軍撤軍時將五十餘萬北韓人作為俘虜押運回國充作奴隸,之後允許北韓支付贖金贖回這些俘虜,但是一個人的贖金很高,北韓根本沒錢贖回這些俘虜,於是大部分北韓俘虜被押到遼東,充當王公貴族的奴隸。之後清軍與明軍的戰鬥越來越頻繁,為了增強自己的戰鬥力,清廷將部分強壯的北韓人編入八旗軍內,強迫他們為其作戰,這就導致清朝八旗中有了北韓人。
如有錯誤,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