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月霄漢hs

    我覺得學相聲還是去專門地方學習比較好,自己學習得話很不得要領的,都說是說學逗唱,可以平時自己練一下繞口令,或者一些相聲裡的鍛鍊口皮子的段子,學習下各地方言,我也不太清楚相聲這一行業,不過可以網上找一些影片看一下,應該是有的,希望採納

  • 2 # 明揚51

    你有學相聲的想法,而找不到門路。至少說明一個問題,你所在地區是相聲荒漠。你要是在津京,估計不會找不到門徑。

  • 3 # 蕭陶

    題主想學相聲,是想學說相聲,還是創作相聲?雖然我不知道您的想法,但我覺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是想學說相聲,那問題又來了。題主今年多大年紀?是想要接受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是想把說相聲當成今後的職業,還是想當相聲票友?啥都不知道,我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不過,既然已經答了,我就簡要地說幾句。

    過去曲藝團都設有學員班,培養自己的相聲演員。現在人到中年的那批相聲演員很多人都上過曲藝團的學員班。現在的曲藝團好像已經不再開辦學員班了。要是馬志明當曲協主席的話,全國大多數曲藝團估計都得解散,因為他認為相聲演員就不應該被“圈養”。

    天津有個北方曲校,培養出一大批相聲演員。它是中國第一個實行相聲學歷教育的專業院校,但過去只是中專學歷,據說如今已升格為大專。2001年,馮鞏與中戲合作開辦相聲大專班,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04年,遼寧科技大學設立中國第一個曲藝本科,使得相聲學歷教育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六年之後,北電也步其後塵,開設相聲喜劇本科班。

    這些年最紅火的相聲團體當數德雲社。每年大約有五六千人報考德雲社,德雲社自己辦班教小孩子說相聲。此外,2011年德雲社還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合作開設相聲傳習班。這兩年比較火的張康和賈旭明,一個畢業於德雲社的相聲傳習班,另一個畢業於中戲相聲班。

    題主要學相聲,其實別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選對學校,跟對老師。

  • 4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一、老舍和相聲的緣分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部分文藝工作者主動地扶植相聲,語言大師老舍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新相聲的創作、改編和理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人們稱他是新相聲的引路人。

    老舍出生在曲藝和相聲的發源地北京的滿族家庭。由於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無力迴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間文藝裡自娛。生活在這樣的旗人文化區,老舍在童年時代就開始接觸曲藝,加上他有一個開茶館的表舅,又給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這樣,他從小就愛好戲曲、曲藝,對相聲也特別熱愛。《老舍先生和相聲藝術》一文中說:

    老舍先生出於對相聲藝術的喜愛,就曾在創作和表演方面一試身手。比如,在倫敦講學期間(1924—1929年),有時與友人歡聚,就曾即興表演過傳統相聲《大保鏢》、《黃鶴樓》。

    他對相聲不只是愛好,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著眼於相聲的諷刺和戰鬥作用,還親自寫過相聲作品。王決《相聲發展瑣記》一文指出:

    ……1939年他(老舍)到重慶以後……創作了一些新相聲交給演員歐少久等表演。他強調這是民間通俗文藝效勞於抗戰的好辦法。可惜的是,經過十年動亂,許多抄稿都已散失無存。據歐少久回憶,老舍創作的《盧溝橋》中有一段小“貫口”聲討日寇的電文:“盧溝橋頭灑遍壯士熱血,宛平城內填滿健兒頭顱。山河變色,滿地硝煙……”

    這是借鑑傳統相聲《打白朗》中的表現手法,從內容上賦予新意。另外,《中秋月餅》中則採用了諧音比喻的手法來揭露日寇的暴行:

    乙 您把月餅餡又比喻什麼呢?

    甲 我略舉幾種,比如“五仁”——就是說日寇侵華,慘無人(五仁)道!……“豆沙”——見人都殺(豆沙);“細沙”(洗殺),洗劫一空,再來殺害;“棗泥”就是把華人民的生命財產,糟(棗)蹋得和泥土一樣!

    乙 太可恨了。

    這兩段相聲都是號召人民奮起抗擊日寇,起到了鼓舞人心、激勵鬥志的作用。

    老舍不僅寫相聲,還親自表演過相聲。在重慶,國立編譯館常常組織晚會,在話劇前,老舍經常登臺表演相聲,有時“墊場”變成了“大軸”。他對常任俠談心得時說:“說相聲首先要沉得住氣,自己不許笑,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說到緊要時抖出一個‘包袱’就能使得觀眾鬨堂大笑。”

    《老舍文集》第十三卷《中秋月餅》注:

    相聲《中秋月餅》是老舍於1938年在重慶編寫的。

    有關抗戰內容的《繞口令》,業已失傳。這段《中秋月餅》是歐少久回憶講述、殷文碩記錄整理的。

    新中國成立前,對老舍來說,相聲雖然還不過是個業餘愛好,創作不多,也沒有提高到理論的水平上來研究,卻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相聲創作和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老舍對相聲的貢獻

    老舍對相聲的貢獻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組織方面;二是理論方面;三是創作方面。

    1.組織方面

    過去戲曲、曲藝藝人歸警察局管,沒有人看得起,相聲藝術本身也被稱作“玩意兒”,不登大雅之堂,連藝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及自己的藝術。新中國成立前後新舊社會交替的情況下,有很多相聲藝人對相聲的前途喪失了信心。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國際聞名的語言藝術大師能把相聲視為民族藝術之花,並伸出援助之手,積極從事扶植和改進相聲的工作。他對相聲事業的參與像一面旗幟,給相聲增添了色彩。藝人有了信心和勇氣,以他為精神上的靠山,大膽進行改進工作。過去的相聲藝人說相聲是為了吃飯,於是“同行是冤家”,之間很少進行作品和表演經驗的交流。老舍在藝人的團結方面也發揮了他的凝聚力,相聲改進小組的成立及其發展在很多方面也有賴於他。老舍經常參加該小組的活動,始終和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絡,協助他們創作新相聲,改編舊相聲。小組解散後,他繼續關心相聲藝術的發展,撰寫了不少評論文章,對新相聲的成長和進步加以肯定,又中肯地指出不足之處。在他的帶動之下,羅常培、呂叔湘、吳曉鈴等不少語言、文藝工作者參與了相聲改進工作。

    2.理論方面

    新中國成立後,過去的相聲節目已經不大適應新社會的需要。相聲要想發展,應該創作適合新的社會生活的相聲作品。但在當時,大部分的民間藝人文化水平不高,對自己創作和改編新段子也有些顧慮。相聲改進小組的藝人就請他這位語言大師寫些段子。老舍知難而進,運用傳統手法,努力引進新內容,推陳出新,改編和創作了許多相聲段子。寫出來的段子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他經常向藝人學習表演技巧,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對相聲改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以研究和探討。

    首先,老舍對相聲進行了科學的分類。1951年寫的《談相聲的改造》一文中把自己過去聽過的相聲分為貫活類、口技類、書史類、逗笑類共四種。後來,他的見解有了發展,1962年寫的《多編好相聲》中又分為五類,並對每一種類加以分析,要求寫作時各就所長,多編好相聲。

    純粹逗哏的:老的相聲段子此類很多,可借鑑其中的技巧以推陳出新。純粹技巧表演的:如繞口令,可利用舊形式表現新內容。

    諷刺性相聲:是相聲中最常見的一種。應區分諷刺物件,對人民內部落後的東西取善意態度,對敵人則狠狠打擊。不敢諷刺、放棄諷刺是不對的。

    歌頌性相聲:是新中國成立後新出現的一種,豐富了相聲的內容。

    化裝相聲:是一種新的嘗試。可以有這種形式,但不是相聲發展的總路線。

    在寫作態度上,老舍首先肯定了相聲在新社會中的價值。在《相聲改進了》、《介紹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等文章中指出“相聲是人民所喜愛的,我們必須一同把它搞好”,“相聲不但能存在,而且很有前途”,問題在於寫作的主導思想是否合乎人情。他強調寫作新相聲不能學舊相聲中的糟粕,而“要創作以人情為出發點的,笑而不淫的,有文藝性的新段子”。為了做到這一點,“要先學思想,以免只顧逗笑,而把思想弄錯,或信口開河,無中生有”。

    這些想法用到具體的寫作中,突出了一個“新”字,“若是改造舊相聲呢,我們必須珍惜那些老材料,不可大刀闊斧亂刪。要知道,舊相聲段子缺欠的不是資料,而是思想的方向”(《談相聲的改造》),而且“若只在思想上求新,而在語言上不敢大膽創造,使內容與形式不統一;或只顧宣傳,而忘了招笑,便會失去相聲應有的效果,是不成功的創作”(《相聲語言的革新》)。

    當時的社會輿論對新社會是否可以存在諷刺的問題有所爭議。老舍的看法是肯定的。1956年為《文藝報》組織的關於相聲《買猴》的討論而寫的文章《談諷刺》中指出:“我們講民主,重視批評與自我批評,所以我們才需要諷刺文學,欣賞諷刺文學。欣賞諷刺文學是我們的民主精神的一種表現。”他不同意“家醜不可外揚”的觀點,“作家的責任是歌頌光明,揭露黑暗。只歌頌光明,不揭露黑暗,那黑暗就會漸次擴大遲早要釀成大患。諷刺是及時施行手術,刮骨療毒,治病救人”,“擁護我們的社會制度不等於隱瞞某些人某些事的醜惡與不合理”。他認為“一篇好的相聲就是一篇好的諷刺文學”(《曲藝和曲藝寫作》),“相聲中的諷刺,假如用合適了,正是一種宣傳的利器”(《介紹北京相聲改進小組》)。

    他的相聲理論用他自己寫作相聲的實際經驗加以檢驗,因而很有說服力,對當時乃至今天的相聲創作都有重要影響。

    3.創作方面

    抗日戰爭時期,老舍在重慶寫過《中秋月餅》、《盧溝橋戰役》、《臺兒莊大捷》、《歐戰風雲》、《櫻花會議》等宣揚抗日救國的相聲作品。但他的相聲創作主要集中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據初步統計,創作或改編的相聲作品有三十多段。他在寫作過程當中結合自己的相聲理論,身體力行地提高了相聲的藝術品位。

    歸納起來,老舍的相聲創作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1)鮮明的時代氣息

    和許多飽嘗民族屈辱,經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作家一樣,老舍從美國回到北京以後,立刻被新鮮事物所感動,以狂喜般的政治熱情投入新中國成立後的創作活動。他把自己一生渴求民族復興的希望寄託在新政府和領袖身上,歌頌他們,為他們作傳。這時期他寫相聲的主要目的也是利用相聲這個文藝戰線上的尖兵和表演藝術上的輕騎兵宣傳社會主義為人民帶來的變化。他還提倡“若要創造一篇相聲,我們就必須到活圖書館——民間——去觀察,去搜集資料”(《談相聲的改造》)。於是他的每一段相聲都充滿著鮮明的時代氣息,透過巧妙的構思和生動的語言,對新生活熱情地加以歌頌。如在《鴻興飯館紅旗飄》中,透過舊社會“門口亂七八糟,裡面又黑又窄,蒼蠅排隊,老鼠成群,玻璃從安上就沒擦過,地上翻翻土就能種麥子”,到那裡吃飯簡直是“故意找拉痢疾,鬧胃腸炎”的飯館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北京的一面衛生紅旗的變化,歌頌了社會主義新人新事。又如《厚古薄今》這個不到四十行的小相聲,透過“甲”、“乙”誇張的對話,一面批評了懷古風氣,又反過來歌頌了新生活。

    令人遺憾的是,有時為政治生活裡的某些現象所左右,情感的信賴代替了理性的思考,在《神仙辭職》等作品中有些脫離現實的表現和重複宣傳口號等現象。

    (2)擅寫“文哏”

    作為語言藝術大師和戲劇藝術大師,老舍善於駕馭語言,運用豐富的知識。他的相聲作品幽默含蓄,用詞優美,構思巧妙,提高了相聲的文學性。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相聲是耐在案頭上讀的文學相聲,而要拿到舞臺上去表演,還必須經過演員的再度創作。這一點他自己也很清楚,在《新文學工作者對戲曲改進的一些意見》裡說:“沒有一位藝人,能夠寫出一篇不能增減一字的相聲。相聲的段子都是隨說隨修改,用多少人的聰明與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把一段活練得像個樣子了的。”在《談相聲的改造》中又說:“一段相聲編好之後,便慢慢地成為藝人們公有的,於是今天由一位藝人充實一下,明天又由另一位充實一下,一來二去便變成極結實的一段活。”

    (3)舊瓶裝新酒

    在寫作技巧上,他精練地運用傳統的相聲形式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內容。如由《選單子》改編而成的《維生素》的“底”,從原來單純地羅列菜名,進而加入了營養知識,如菠菜有什麼維生素,豆腐有什麼維生素,仍是一口氣說出來,在瞭解豐富的中國菜餚的同時,可以得到相關的科學知識。除了“貫口”,還常常巧妙地運用口技、繞口令、諧音、岔講等傳統手法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使聽眾在笑聲中激發對新生活的熱愛。

    (4)濃厚的生活氣息

    老舍在小說、戲劇中自如地運用北京土話,使作品富有濃厚的北京風味,在相聲裡則有所不同。他考慮到相聲的宣傳教育作用而儘量使用普通話。他的相聲作品在語言上看不出多少地方色彩,但透過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敏銳的觀察能力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了富有北京特點的相聲。

    總之,老舍放下作家的架子,深入生活,嚴肅認真地參與相聲事業,為提高相聲的藝術品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的貢獻和成就為今天的相聲工作者所繼承,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8.1版本拆裝備可以獲得多少新貨幣泰坦殘血精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