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三來敲門

    一、地理位置上來看,阿富汗位於中亞,北方分別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三國交接,東方和中國接壤,東南方與巴基斯坦交界,西方和伊朗交界。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從東北部到西南部橫貫的興都庫什山脈將國家分開,形成一個瓦罕走廊。正是阿富汗位於中亞、或者中亞的心臟位置,才顯其重要性!

    二、戰略位置上來看,阿富汗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阿富汗東接中國,南接南亞印度洋,西接產油區,北接中亞俄羅斯。此外,阿富汗雖然經濟落後,自然條件差,但它擁有的自然資源,一樣潛力無限!阿富汗的東南方擁有金礦、銀礦、銅礦、鋅礦以及鐵礦等的自然資源,亦擁有珍貴的寶石礦脈,諸如東北部的青金石、祖母綠和青藍礦。在北部還可能蘊含重要的石油與天然氣。另外也擁有煤炭、鉻鐵礦、滑石、重晶石、硫、鉛和食鹽等自然資源,而且由於國家受到蘇聯入侵和隨後爆發的內戰(阿富汗市民戰爭)影響,這些重要的礦產和能源資產多數保留原狀而未加利用。這些自然資源的豐富性,加劇了阿富汗在該區域的重要性!以至於列強虎視眈眈的看著這塊蛋糕!

    三、阿富汗是美國進入中亞地區的橋頭堡,保住了阿富汗的現政權,也就為美國將來更進一步影響中亞地區留下了一扇窗。正是處於中亞心臟位置,這裡也成為了恐怖分子的集聚地!這也是美國重視這裡的一個原因。

  • 2 # 知乎先森

    阿富汗是美國佬進入亞洲中部地區的門戶,是一個重要的陸上通道……

    至於誰在亞洲中部?這還用說麼?

    這個位置說白了就是在你家小區的花壇裡,然後他在那放了一幫社會人監視著你……

    擱誰誰心裡會舒服?

  • 3 # 使用者5766369177556

    蘇聯未拿下阿富汗,美國同樣拿不下阿富汗,而且,美國還會像蘇聯一樣,灰溜溜、夾著尾巴走人。美國,名符其實的強盜。他禁別國的生化武器,自己卻已佈署生化武器。這比核武還厲害的生化武器,一但開啟,後果不堪設想。試想,你米國敢用,他國就沒辦法收拾你?

  • 4 # 瑞土3

    按我的設想,阿富汗位置的重要性大打折扣。原因是翻越帕米爾高原鐵路有更省工而可建高鐵的:中國第二個河西走廊——中國雅魯藏布江大走廊。

    廣州——雲南順哀勞山直上接——怒江直上接——雅魯藏布江直上接——獅泉河順喀喇崑崙山脈大峽谷就進巴基斯坦接瓜達爾港了。坡度很小,這樣,瓜達爾港至帕米爾至廣州只需20.小時。

    這條走廊可連線: 印度,孟加拉,尼泊爾。

  • 5 # 史裡淘聲

    阿富汗國家自然資源豐富,東接中國,北與中亞俄羅斯鄰近,西接中東產油國,南部與南亞相接,鄰近印度洋。其地理位置顯得尤為重要。

    阿富汗國內東北部有青金石,祖母綠,青藍礦等寶石礦產,東南部有金礦,銀礦,銅礦和鐵礦,北部有石油.天然氣。另還有鉻鐵礦,重晶石,滑石,煤礦等等。這些自然資源都還沒有得到開發或者有效的開發。

    美國自己的後院拉美地區加強了同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那麼美國也就瞄準了作為中國和俄羅斯後院的阿富汗。為了制衡中國與俄羅斯,美國就想方設法在阿富汗駐軍,控制阿富汗,然而未曾想阿富汗國內的塔利班這麼難對付。

    再者,由於阿富汗與美國的死對頭伊朗相鄰,其地理位置對美國來說就有多個因素的重要性了。總之,阿富汗就是美國為了制約中國.俄羅斯和伊朗,而進入中亞的跳板。

  • 6 # 江淮聖手

    開啟地圖,我們會赫然發現,阿富汗東鄰中國,南鄰印度,西接伊朗,北與俄羅斯遙遙相望,由此可見,該國處於四大國之間,是中亞出印度洋的要衝,緊鄰波斯灣產油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者,阿富汗自然資源比較豐富,諸如金銀銅等有色金屬以及煤炭等礦產資源儲量都很驚人,況且自上世紀蘇聯入侵阿富汗以來,該國一直戰亂不斷,鮮有對其開發利用,因此儲存完好。

    由於金磚國家的崛起,美國勢必對俄中印有所警惕,於是進入阿富汗便成為華盛頓首先。再說,隨著俄羅斯在美洲地區影響力的加強,美國已很難再對南美諸國發號施令,為了報復,美國必然以阿富汗為基地,對莫斯科後院施加影響。

    況且,對美國而言,只要能控制住阿富汗,則華盛頓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也就能得到鞏固,這對有效制衡俄羅斯大有好處。

    而伊朗核問題一直是美國揮之不去的陰影,現階段,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無疑使這個問題更加複雜、敏感而充滿變數。未來,美國很難保證不會在阿富汗部署反導系統,由此喀布林將成為亞洲的華沙。

    目前,上合組織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凸顯,這是美國無法接受的,華盛頓必將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以削弱其影響。而阿富汗不啻為美國理想的跳板和橋頭堡。

    綜上所述,阿富汗雖然長期以來不怎麼顯眼,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未來必將成為大國的角力點而備受矚目。

  • 7 # 天高雲淡122283431

    我們中國在阿富汗大搞經濟開發,提高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樣恐怖分子也會大大減少,互惠互利合作共贏,說不定又是一個巴鐵。

  • 8 # ruixuezhaofeng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地處亞洲中西部內陸、中亞—南亞—西亞的連線點,或更廣意義的亞歐大陸之中心樞紐。它有6個鄰國,北面自西向東毗連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東北以狹長的瓦罕走廊與中國交界76公里,東部和南部接壤巴基斯坦,西部連線伊朗。

    崎嶇荒蕪、平均海拔1980米的山脈覆蓋了65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一半,“阿富汗的脊樑”興都庫什山脈作為喜馬拉雅的延伸,呈東北—西南斜貫該國中部1300多公里,海拔高度從東北7000米以上逐漸降低至西部丘陵,它將中亞草原和印度次大陸分隔開來,此外,阿東北、西北和南部還有興都庫什的支脈分佈。

    興都庫什山脈有若干山口貫穿南北,如薩朗山口,1964年這裡建成該國唯一冬季開放的隧道。中部冰雪覆蓋的山脈還成為該國大部分河流的發源地,唯一的外流河是匯入印度河的喀布林河,其他像赫爾曼德河、阿姆河等是注入沙漠或湖泊的內流河。同時,眾多河谷交錯於興都庫什的每個角落,在灌溉渠道支援下形成耕作區。溫暖時節,山區坡地和高原被矮草和灌木覆蓋,吸引著牧民前來放牧羊群。興都庫什山脈被三處低地平原地帶環繞,北部是土耳其斯坦平原,西北為赫拉特—法拉低地,西南方是錫斯坦盆地與赫爾曼德河流域。該國南部為雷吉斯坦沙漠,東南是加茲尼—坎大哈高原。

    地理就是命運。阿境內東部和西部(高加索—厄爾布林士向東的延伸)的山系難以逾越,而圍繞興都庫什山系的北、西、南三向,地形地貌為低地平原、沙漠和高原,共同構成寬闊半圓形地區,幾千年來,一直是中亞等地馬背民族入侵的通道,19世紀後,俄國和英國同樣從北、南侵入。再有地震,阿地處歐亞地震帶的中部,每年發生大小地震數千次,尤以東北地區為甚。

    一度的多種文化交匯地、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帶;一方居民“風俗剛獷”(唐玄奘語),一直以來埋葬帝國遠大目標的土地;一個曾經自給自足,如今“乞討者心理”已成全民思維的國度……

    阿富汗的歷史悠久而紛繁,豪邁又悲情。

    20世紀50—70年代初,阿富汗渡過難得的和平安寧期,眾多考古學家對當地史前遺址進行挖掘勘探,積累了大量獨一無二的珍品,可惜隨後30多年烽火連天,生命不保,考古奢談!眾多露天遺址被破壞、館藏珍品被盜掠(喀布林博物館損失所收珍藏的70%以上)。即使這樣,出土文物證實該地經歷過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現今波斯和古印度的雅利安人部落依靠武力大規模進入阿富汗……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該地區一直是周圍幾個強大民族/國家爭奪的物件,“阿富汗”一詞來源就與他們有關,一說它來自梵文,古希臘史學家稱之為“騎士”,作為地名有強悍善戰之意。另一說是古代閃族酋長名字,當地人自認是其後裔,波斯語稱為“阿富汗人的土地”,而現代阿富汗語同波斯語關係要比與印地語密切得多。

    公元前6世紀,阿富汗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此後,希羅多德作為第一個詳盡記載阿富汗歷史的史學家,生動地描述尚武的帕克蒂亞部落(有人認為就是普什圖人)。公元前330—前327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以非凡的才能、並藉助當地部落領袖完成艱難的對阿征服,“惡劣的氣候、複雜的地理環境以及驍勇善戰的當地人”使其大軍疲憊不堪,4年的阿富汗之旅也讓這位傳奇國王在當地家喻戶曉,留下建城和娶妻的佳話。隨後的近10個世紀裡,希臘—巴克特里亞、孔雀帝國、貴霜帝國、薩珊王朝、白匈奴等先後統治該地,公元699年,阿拉伯大軍控制了整個阿富汗,此時伊斯蘭教已在此傳播了約半個世紀。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該年代更具歷史意義——伊斯蘭教首次在該地區確立,並且深刻影響著阿文化、社會和政治生活,因為共同的信仰是國家認同的最強有力因素。

    從公元8世紀到18世紀中期,阿富汗依然不是統一的國家,只是伊斯蘭教社會環境下穆斯林王朝、突厥人王朝、蒙古人王朝、莫臥兒王朝、波斯薩菲王朝的一部分。它是史學界公認的東西方文明十字路口,希臘、印度、波斯、中國的文化在這裡交匯碰觸,在學者眼中,阿富汗文化是多元的,既可感受希臘古風,又可聆聽佛國天語(以佛教聖地巴米揚為中心),“絲綢之路”千百年為當地中間商提供了利潤源泉,又將印度、西域文化傳至東方,它既有青銅時代分佈在歐亞大陸的草原文化,又可看到阿拉伯穆斯林文化的影子。

    1747年,杜蘭尼普什圖人艾哈邁德掙脫波斯統治,統一所有普什圖部落,並在坎大哈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他把現今阿富汗所有地區統一起來,儘管一個多世紀後才得到廣泛的承認,歷史教科書稱之為杜蘭尼王朝,並作為阿富汗歷史的開端。1775年他兒子把都城遷到喀布林——長期以來人口構成最為多樣化的城市,坐落於普什圖、塔吉克和哈扎拉三大族群分佈區的交界地帶,此後,阿富汗的近代歷史因為英、俄的介入波瀾起伏。

    19世紀起,英、俄間爆發長達一個多世紀、史稱“大博弈”的衝突,阿富汗是主戰場之一,沙俄吞併裡海、鹹海沿岸地區後急於南下,已經控制印度的英國全力阻擊,1838—1919年,駐印英軍三次入侵阿富汗,戰術上沒得到任何便宜,戰略上奠定了阿富汗在英俄之間“緩衝器”的地位。

    1979年12月27日,蘇軍坦克開進阿富汗首都。1989年2月,蘇軍在死亡14453名軍人後撤出。

    2001年10月至2014年底聯軍結束在阿軍事行動,13年裡美國付出耗資萬億、死亡2200名軍人(聯軍共3000人以上)的代價,雖然拉登斃命、塔利班被推翻,阿富汗依然遠離和平安寧。

  • 9 # 跟著地圖看世界

    拿一張古地圖來回答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邊境上的國家綜述。

    卡爾·齊默爾曼是普魯士軍隊的一箇中尉,早在19 世紀40 年代初,他就對戰爭衝突有著濃厚的個人與專業興趣,隨後被在阿富汗的英軍僱用。 在著名的第一次盎格魯阿富汗戰爭(1839-1840 年)中,英國試圖將其勢力從印度西北部擴張到阿富汗,但遭受了阿富汗部落發動的一系列重創,最終被迫撤軍。 1842 年,齊默爾曼出版了 《Der Kriegs-Schauplatz in Inner-Asien》 (《內陸亞洲的戰場》),書中作者試圖讓德國讀者瞭解英國積累的有關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的地理知識。 齊默爾曼這幅地圖是以英文原始資料為基礎,特別是地理學家奎恩·詹姆斯·威爾德的“阿富汗地圖註釋”以及東印度公司地理學家約翰·沃克的“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邊境國家的略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四個月體重增加了一公斤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