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想QWQ
-
2 # 未來熊貓1
初為人母,當聽到孩子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時,心裡一定是難以言表的喜悅和激動。但是,如果別的寶寶都開始講話了,自家的寶寶卻“金”口難開,媽媽的心裡又會是怎樣的焦急和無奈呢?對於這些遲遲不開“金”口的孩子,到底是正常還是異常,要不要去看醫生呢? 孩子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是正常還是異常,要不要看醫生?說話晚的孩子比說話早的孩子“笨”嗎?在臨床工作中常有父母問這樣的問題。 幾歲說話才算“晚” 小孩的語言發育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來說,孩子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哭叫,生後一個多月,由於口形的不同,可以分別發出不同的母音(ɑ、o等)和子音(b、t等)。在6~7個月時,小孩會無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一歲時開始出現第一批可以被理解的語言,如燈燈、糖糖等簡單的詞;到了兩歲就可以說出約300~400個詞和一些簡單的短語,如吃飯、上班等。當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育有其個體差異,有的早有的晚,但如果孩子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或沒有任何交流性的語言,就一定要帶他到醫院看了。 說話晚,可能是疾病的訊號 孩子語言發育延遲可能由各種異常疾病導致,常見的疾病包括: 聽力障礙 包括全聾以及部分聽力喪失,原因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後天性的。 1~2歲是嬰幼兒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這個階段聽力受損,患兒接受不到任何語言刺激,必將導致語言發育障礙,甚至聾啞。一般來說,先天性的聽力喪失較容易被父母留意到,不過仍有不少家長是直到孩子兩三歲甚至五六歲以後,發現孩子不會說話或說話吐字不清,才想到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的,但那時往往已過了最佳治療期,即便是佩戴了助聽器,學習語言的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仍有必要提醒各位父母,要留意孩子的聽力狀況。如果是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可以在他看不見的地方搖搖鈴鐺,看他有沒有反應,他的頭是不是隨著鈴聲轉過去。如果一點反應都沒有,就應考慮去看專科醫生。也有一些孩子出生時聽力是正常的,但後來由於疾病或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黴素)的影響,導致聽力受損,因此對大一些的嬰兒也要留意。如果發現孩子聽到巨大聲響時沒有反應或不會害怕、哭鬧,在看不見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也沒有引起他的注意,或者吩咐他做一些簡單動作(如點頭、搖頭、跺腳、招手等),他沒有反應,也要提高警惕。 智力低下 是指在發育期智力明顯低於同齡兒平均水平,同時伴有一些行為障礙的一組疾病。 智力低下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是先天性因素造成,如遺傳代謝疾病、先天畸形、出生前孕母病毒感染等等;也有後天環境因素造成,如出生時窒息、腦缺氧缺血、腦外傷、腦部腫瘤等;教育因素也是引起智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如教育不良、環境剝奪、情感剝奪等。 嚴重智力低下的患兒因常常伴有其他方面的異常,比如面容體態異常(先天愚型患兒就有眼距過寬、雙眼斜吊、塌鼻樑、張嘴伸舌流口水等表現)、運動發育遲緩、餵養困難等,語言發育遲緩只是表現之一,因此能較早引起家長注意。但一些輕度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症狀較隱蔽,僅僅表現為不活潑、少動、反應淡漠、餵養困難等而容易被忽略。對家長來說,如果發現孩子到了兩歲仍不能有目的地發音,或者只是無目的地亂叫,就要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 自閉症 這個名詞對許多父母來說也許還頗為陌生,但近幾年來,因自閉症前來就診的患兒越來越多。 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疾病。有人顧名思義,以為自閉症就是家庭環境太過封閉、沒有交流,導致孩子孤僻、內向,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科學性不足。目前認為,自閉症的原因可能跟基因和遺傳有關。 自閉症的孩子在早期行為方面往往就已存在明顯異常,比如喜歡一人獨自玩耍,缺乏與他人甚至父母之間的目光對視,不怕陌生人,對父母缺乏依戀,等等。但父母最早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語言方面的問題,即不說話。父母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聽力正常,但孩子就是不開口說話,對父母的指令“聽而不聞”。另外一些自閉症的患兒雖然可以講話,但往往是一些重複語言、鸚鵡學舌的語言、自言自語,或者根本就無人能懂的“外星人語言”,極少具有交流性質的主動語言。比如他可以大段大段地背唐詩,卻不會說“媽媽我要喝水”這類簡單的話語。有人形象地形容自閉症的患兒在語言發育方面的特點:要麼不說,要麼亂說。 自閉症患兒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專業人員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和訓練方法,並且需要父母付出無限的愛心、恆心、耐心和決心。對父母來說,最基本的一點是,發現孩子的異常後,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在他們的指導下,對孩子進行專業的診治。 也有可能是正常 民間有“貴人語遲”一說,認為說話晚的孩子會更聰明,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臨床上的確有一類說話延遲的孩子不屬於病態,也不需要特殊干預,叫做“特發性語言發育延遲”。這種孩子在智力、聽力、行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但就是說話很晚,可能到了兩歲半或三歲還什麼都不會說,或者只能說很簡單的字,但一旦他會說話,就好像忽然間什麼都會說了。這些孩子之前雖然不會說話,但外貌、行為看起來跟正常孩子沒有差別,智力、理解能力也是正常的,父母能明顯感覺到他可以聽懂大人的話,比如他會用點頭或搖頭等身體語言作出反應。對於這些孩子,家長不用太著急,平時注意多與孩子慢慢說話、講故事等,一般等到兩三歲,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 需要提醒的是,“特發性語言發育延遲”的診斷必須由專業醫生作出,而且這類孩子畢竟只是部分情況,如果家長抱有僥倖心理,把所有說話晚的孩子都當成正常而不去就診,則可能釀成大錯。 以上便是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幾種常見原因。也許對家長來說,分辨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情況實非易事,但有一點是必須明確的,即1~2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大部分語言障礙的孩子都是在這個時期被發現的。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兩歲仍不會開口說話,或者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缺乏交流性的語言,就一定要馬上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斷。
-
3 # 挑燈客
這個很正常,有的小孩出語比較遲,不用太擔心的,我自己的孩子目前也是兩歲,也不會說,慢慢的他就會自己學著說話的。
回覆列表
說話遲的孩子原因很多:有些是和家族的遺傳有關,上輩人說話遲,他們的孩子有的也學話遲。他們雖然一時還不會說話,可是心裡明白,智力發育也並不差。有些孩子性格羞怯沉靜,常常由於害羞或害怕及其他特殊的心理羞於啟齒,懶於開口,這樣學說話自然也比較遲了。有的孩子由於父母工作較忙,照料孩子的成人缺乏教養孩子的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生活上照料,很少和他們說話交流,造成說話遲。寶寶智力發育並不差,家長不必著急,可採取多創造條件和他交談方法來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但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畢竟是智力的一個飛躍,因此提前教孩子說話好。嬰兒比成人獲得語言能力強。那是因為他們不是靠理性去學習一種語言,而是憑一種感覺。當他們在聽成人講話時,儘管語言本身是不懂的,但他們有一種感覺,憑著對方的神態及動作等方面資訊,使他們能領會其中的含意。這種奇妙的感覺,是建立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的。當母親向嬰兒說話,嬰兒以微笑回報;當嬰兒咿咿呀呀學語,母親回報他以微笑與語言鼓勵,這種交流會引發其用語言交流的興趣,進而激發他早日開口說話。孩子說話的早晚因人而異。正常情況外,引起語言發育遲緩最常見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與語言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智力低下的小兒不能注意別人對他說什麼,精神不能集中,模仿能力也差,不能表達和理解詞的意義。有時雖然也能說清楚某個詞,但不久又忘掉了。聽力缺陷也會影響語言的發育。嚴重聽力喪失的小兒無法學習說話,聽力喪失不太嚴重時,還可以看到別人的口唇動作學著發音。口形變化明顯的容易學,如“波、夫、嗚”等;但對一些依靠舌頭運動發出的聲音,如“哥、了”,學起來就困難了。若在會說話以後出現聽力障礙,一般不會影響說話。家族因素與說話早晚也有關係。有些孩子智力發育正常,又沒有聽力障礙,也沒有找到其他疾病,就是說話晚,這種情況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其父母小時說話可能也比較晚。一般來說,幼兒的口腔疾患,如唇裂、顎裂舌繫帶過長等,都不會造成說話遲緩,在未修補前,僅僅影響語音的清晰程度。
1. 有人認為,語言的發育可以預示小兒將來的智力,說話早的,智力水平也較高。但是也有例外,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較高的小孩,語言發育也可能較晚。所以,不能僅僅根據說話早晚來判斷智力高低。例如:科學家愛因斯坦。
2. 日本小兒科學會最近公佈的調查結果表明:2歲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時間過長,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發育,導致表達能力不良。父母看電視的時間過長,勢必減少同孩子的直接接觸和交流,影響他們的語言發育。
3. 每個人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遺傳因素及父母教育的不同,而影響著一個人的發育,也影響著孩子開口的遲早。
4. 孩子言語能力的發展差異很大,有些孩子即使快兩歲了,仍不愛開口,但他們卻能聽懂大人的話,並且在他們偶爾的發音中,會帶出成句的語調。這表明他們言語能力確實在發展著,只不過因為他們不說,這方面的發展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他們一旦開始說,可能就是成句的話,只是由於缺少發音,字音還咬不準,但這種現象在開口後會較快得到糾正。一般說來,到了3歲左右,孩子就會具備基本的言語能力,他們之間的差異將變得不明顯。
5. 儘量多跟他語言交流,孩子雖然不能說,但是能聽懂。另外簡單的語詞可以透過不斷的重複來引導他。家族因素與說話早晚也有關係。
6. 正常情況下,每個孩子說話的早晚大不相同,有的孩子八個月就開始說單個的詞,不到一週歲就能說簡單的句子。也有些小孩智力發育很正常,但三、四歲才會說話,有的還要晚。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說話要早一些。
7. 使用右腦處理語言能力的兒童,通常學說話較晚希望這些能夠幫到大家!也請各位家長不要把寶寶說話遲這個問題當作一種負擔!除非孩子真的發生什麼生理缺陷,否則千萬不能放棄寶寶的語言教育。這些努力不會白費的,寶寶以後會慢慢地告訴你的良好的親子互動是寶寶學說話的最優氛圍,爸媽和寶寶互動的品質和頻率決定寶寶日後溝通能力的好壞。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寶寶交談對寶寶學說話起關鍵作用爸媽和寶寶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寶寶語言發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常聽到爸媽對他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在對寶寶撫育中,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小寶寶“交談”,在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