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知先生
-
2 # 逆襲的諸行無常
《論語.八佾篇》中原文應該是,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禘”, 是天子祭祀宗廟的大祭、祭祀,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用趙伯循的註釋“成王以周公有大功勞,賜魯重祭,故得禘於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由於魯國的始祖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功勞很大,故周成王特別允許魯國可以舉行“禘”這種祭祀,用以祭祀周文王,周公配享祭祀。
“灌”,是禘禮中的一種獻灑儀式,也就是把酒倒在地上,用以敬神或敬祖。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說:“(魯國)在進行“禘”禮祭祀時,看灌禮之後,我就不想再看了”。
至於為什麼不想看了,孔子沒說,後世儒學大家也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總體上相差不大,如朱熹的註釋“魯之君臣,當此之時,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自此以後,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蓋魯祭非禮,孔子本不欲觀,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發此嘆也”。就是說魯國採用禘祭已經是失禮的行為了,在灌禮之前魯國的君臣還是有些誠意的,還可以看得下去,在灌禮之後則相當懈怠,完全是流於形式,毫無內心的誠懇,所以孔子才會有“吾不欲觀之矣”的感嘆。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表明了自己對於本章學習的態度,大概意思就是《八佾篇》共二十六章,大多是對當時之禮樂問題的評論,然而時過境遷,後世對於當時很多禮樂的意義所在都不是很清楚了,後代儒家學者絞盡腦汁考訂細節,其實完全沒有太大的必要。能從中理解孔老夫子對於禮樂意義的認識和態度,就如本章能讓我們體會到做事要發自內心,而不完全在於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須配合內心的誠懇,才有意義。如果以現今的觀念生搬硬套的理解歷史往事,甚至對於一些問題一筆抹殺,則是求學者之大忌。
-
3 # 無功用行
禘:是天子諸侯祭拜天地祖宗的大型祭祀,五年舉行一次。目的是排定祖先的次序。哪些國君在前,哪些在後,哪些失德,用固定的標準評定之後,排序就位以定尊卑,昭示子孫後代。
開祭前,國君需要預先閉關齋戒三到七天,清理思想、排除人慾。祭神如神在前,祭祖宗如同祖宗現身。對待父母長輩需要孝順尊敬,對待祖宗更應該誠心敬服。只有理順自身的思維,清理不正當的思想,才能做到全副精神,誠心誠意,莊嚴肅穆。才能開始祭祀大典。
既灌:禘禮的一道流程。主祭者端上一爵祭拜天地祖宗的酒。
孔子說:現在的禘禮大典啊,外在形式是做的非常好的,種種事情都考慮到了。但是禘禮的核心,參與祭祀大典的人,對祖宗發自內心的誠心誠意的敬服沒有了。當主祭者往地上灑酒之後,一切都變了味道。這樣的禘禮還有用嘛?這樣排定的祖宗次序,對後人還有作用嘛?
禘禮不是為了排次序而排次序啊。禘禮是為了引導後世在位的國君學習祖宗,走向正路,才提出來的排次序的方法啊。沒有了反省,沒有了羞恥感,給祖宗排個次序還有什麼用?
回覆列表
原文應該是: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問題少了一個“禘”字。事情很嚴重。
為什麼呢?因為“禘”是古代國家級別的祭祀大典。需要皇帝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後,才代表全民出來主祭,要全心全意、畢恭畢敬,非常隆重。
而“既灌”是指在祭典儀式上天子把第一杯酒祭天之後往地上一灑。這是“禘”的第一道程式。
孔子說:現在的國家祭祀大典上,第一道程式結束前,這個儀式還能看看,再往後的儀式,我實在是不忍心看下去了!
孔子老人家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對祭祀已無恭敬之心了,就算是國家祭祀大典如此隆重莊嚴的場合和儀式,第一道程式的時候,大家還能維持住表面上的嚴肅,但是,再往下就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人們交頭接耳、站沒站樣、遊移不定、人心浮動。所以孔子說,這樣亂哄哄的樣子已經使得這個祭祀儀式形同虛設,他沒法再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