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81555662534

    談論“內轉”、“外轉”之前首先應該說一下《韻鏡》四十三轉。

    《韻鏡》是現存最早的兩部等韻書之一(另一部為《七音略》)。

    《韻鏡》基本遵從廣韻體系,將廣韻二百零六韻分為十六攝,根據韻頭的差異(等呼)分為四十三轉:通攝(4轉)、江攝(1轉)、止攝(7轉)、遇攝(2轉)、蟹攝(4轉)、臻攝(4轉)、山攝(4轉)、效攝(2轉)、果攝(2轉)、假攝(2轉)、宕攝(2轉)、梗攝(4轉)、流攝(2轉)、深攝(1轉)、鹹攝(3轉)、曾攝(2轉)。

    這四十三轉又分為“內轉”、“外轉”。每張圖根據轉與呼命名為“內轉第一開”等。

    橫軸根據聲母分為七音,又根據清濁各分為四類。

    縱軸依廣韻韻目及四等安排。表中每格填以廣韻中音節的代表字,不存在的音節以圈表示。

    但是《韻鏡》一書並沒有出現內外轉分類依據的說明。

    對“內轉”“外轉”對說明第一次出現於《韻鏡》以後的出現的《四聲等子》。下引:

    “內轉者,唇舌牙喉四音更無第二等字,唯齒音方具。外轉者,五音四等都具足,今以深曾止宕果遇流通括內轉六十七韻,江山梗假校蟹鹹臻括外轉一百三十九韻。”

    這段話的意思是,內轉是唇舌齒牙的四音中沒有第二等字,只有齒音;外轉唇舌齒牙四音四等都有。“深曾止宕果遇流通攝 ”一起構成 內轉六十七韻,“江山梗假校蟹鹹臻攝”一起構成 外轉139韻。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內轉是除了 齒音 照二系 外 沒有二等字的韻。外轉是不僅齒音唇舌牙喉 四音都有二等字,四等具備的韻。

    《四聲等子》中第一次出現“十六攝”的說法,構成內轉67韻,外轉139韻。

    “深、曾、止……”等八攝組成內轉韻,“江、山、梗……”等八攝組成外轉韻。

    但是這裡也實際上沒有對 “內外轉”體系的說明。

    稍晚些元代劉鑑的《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承襲了傳統韻圖,作為標準的韻圖之一,與《韻鏡》、《七音略》、《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並稱五大韻圖,簡稱《切韻指南》。這本書因後面對叫做“門法玉錀匙”的等韻門法做了完備的等韻規定“十三門”的刊載而聞名。這本書最後的部分叫做“內外門”。下引:

    (十三)內外者,謂 唇牙喉舌來日 下為切,韻逢照一,內轉切三,外轉切二,古曰內外,如,古雙切江,矣㱡切熊字之類,是也。

    (十三)內外說的是 唇音牙音喉音舌音半舌音(來)半齒音(日)的字成為反切上字,反切下字遇到照二系的字,被切字在內轉三等,在外轉二等。因此,稱為內外。比如,“古雙”切江,“矣㱡”切熊。

    這裡“雙”呢,“所江“切的話是審二等字,“雙”的外轉 “江”字在反切下字寫的話是二等。

    因此,元明以來所謂的內三外二門產生。但是“內轉”和“外轉”的差異是什麼,為什麼叫做“內外轉”,即對於內外轉的體系是什麼意義,歷代學者有“氣出、氣入”、“開口、合口”、“斂侈”等幾種說。

    對於內外轉的分類,現代音韻學者有下面兩種代表性的學說。

    第一,《四聲等子》以來的傳統學說,按照二等字的有無來分類成內外轉的學說。董同酥“內轉八攝”全部沒有二等性韻母,“外轉八攝”全部都有獨立性的二等性韻母。韻攝裡有沒有真正的二等韻字成為關鍵。

    第二種,繼承清代“侈斂說”,“內外轉”主要是母音的差異。根據日本學者大島正健(《韻鏡新解)1932》、大矢透(《韻鏡考》1924,《隋唐音圖》1932)等的學說,“內轉”都是是有後舌母音【u】【o】,中舌母音【e】和前舌母音【i】【e】的韻。外轉都是有餘下的前舌母音,中舌母音和後舌母音的韻。內外的差別是母音的位置的差異。內轉和外轉的分界線是【e】。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時明月中白鳳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