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三農

    土地還沒有分產到戶那個年代,都是大集體共同勞動,特別是夏季麥上場的季節和秋天鋤玉米地的時候,農民囗邊經常說這句話,杈頭有火,鋤頭有水,這是什麼意思呢?

    杈頭有火,杈是農民夏天在麥場上翻動小麥的一種木製工具,有三股杈,四股杈,五股杈和六股杈,它們分別的用途各不同,以前小麥從地裡割回來,都堆放在生產隊的麥場上,因為那個時候工農業不發達,生產隊較窮的,脫小麥沒有脫粒機,大多數都是利用家畜碾打小麥。

    那個年代,牛,馬,驢,騾子都成為了運輸和勞動的主要工具,三夏大忙天,這些家畜分別要輪換作業,帶著碌軸(石碾子)碾砸小麥,砸過之後利用人工把小麥全部要翻起來,讓太陽曬上一會後又要碾砸,在上下翻動小麥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小麥杆抖亂撐起來,才會幹得快砸得淨,杈頭有火就出在這裡。

    另外一種意思是說,把小麥杆抖得越開,熱風和烈日才能鑽進去,杈頭就象抖起了火苗一樣,翻得次數越多,小麥被太陽哂得越幹,麥的顆粒才能全部砸下來,這就是說,勤翻勤曬勤抖動,杈頭就會生火,這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也給後來人提出了警示,激勵他們熱愛勞動,勤勞才會有功。

    鋤頭有水,鋤頭是以前鋤地除草(挖地)必不可少的工具,去田間幹活離不開鐵鍁和鋤頭,鐵鍁是用來翻地和剷土澆地用的,鋤頭是用來淺耕農作物的土壤表層,起到鬆土保墒作用,促進作物根系生長,鋤頭有水的意思是說,鋤頭鋤地的時候,一定要用力氣,才能鋤得深。

    只要不怕費力氣,鋤頭才會鋤得深,保墒的能力越強,作物抗旱的能力越強,下雨時畜水的能力越強。所以說鋤地鋤得深,黃土會生金,鋤的次數越多越深,植物的根系越發達越強壯。這也是老一輩農耕人,長期摸索,不斷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昭示年輕人,去田間鋤地的時候,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鋤頭才會深入土壤,豐收才會有希望。

  • 2 # 衛農老頭

    問題:以前老農常說,杈頭有火,鋤頭有水,是什麼意思?

    不請自來,衛龍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人,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看到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就不由得想起了我已故的老父親,我父親曾經就常常用這句話教育我。

    杈頭有火,鋤頭有水,這句俗語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對生產經驗的總結。

    杈頭有火。說的是以前人們把小麥收割後,要攤在麥場上來碾,為了好碾,就要先把小麥攤開在太陽下曬。翻曬的次數越多幹的越快,所以就有了杈頭有火一說。夏天天氣炎熱,年輕人不願意動,老人就用杈頭有火來鼓勵孩子多翻曬小麥。

    鋤頭有水。說的是透過中耕除草,鋤掉雜草減少了雜草與農作物爭肥爭水的矛盾,同時也疏鬆了土壤,特別是對於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來說尤為重要。

    中耕鋤草它不但可以保墒,也可以散墒,也就是說天氣乾燥的時候透過鋤地,破壞了地表的毛細管,可以阻止水分蒸發,能起到保墒的作用。雨水太多土壤板結了的時候,透過鋤地擴大地表受曬面積,可以加快水分蒸發,能起到散墒的作用。所以我們這裡的農民,天氣乾的時候要鋤地,下雨以後也要鋤地,這就是鋤頭有水這個說法的來源。

    圖片來之網路

  • 3 # 農民萬歲

    以前的老農常說,杈頭有火,鋤頭有水,是什麼意思?

    看了這麼多的回答,農村農民話三農,只好偷偷的笑啦。

    我作為一個快六十歲的老年人,一直生活在農村,長年與土地打交道。我隨說不是以前的老農,但是對種莊稼,還是遵循老輩人傳下來的經驗。一鋤一鋤的除草,一杈一杈的裝秸稈上車。

    ”杈頭有火,鋤頭有水“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作為農業活,無論幹什麼都是有枝巧的。先說杈頭有火:特別麥秧和豆杆在場裡曬的情況下,必須是大清天,也就是在烈日炎炎下進行。陰天和下雨天,絕頭不能拿杈攤開麥秧。意思是說,攤曬麥秧必須在太陽最毒的情況下。在這樣的情況,老農才形容”杈頭有火”。

    ”鋤頭有水“也就是說,老農們跟據感覺,天氣發生了變化,快要下雨了。都會扛著鋤頭到地裡為莊稼苗鋤草。快速的把地裡的草鋤掉。要是不著急的話把這雜草鋤掉,下過雨後幾天進不了地,這些雜草會越長越高。不但影響莊稼苗的生產,更最要的是,地裡的營養被這些雜草吸收。這也是老農們常說的”鋤頭有水”。

    作為一個農村老農,我只希望回答任何問題。都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來誤導觀眾。農村老農的老話太多啦,理論的東西,從來無法理解以前老農所講的。老農對莊稼活所留下的太多啦。都是一滴血一滴汗總結出來的。希望不要歪曲了老農說過的每一句話。

  • 4 # 科普大世界

    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可能根本就沒有聽說過杈頭有火,鋤頭有水這句話,更不會理解它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了。我本人是在農村長大的,小時候也沒少幹農活,那時候常聽到這句話,很清楚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看了一些朋友的回答,發現不少人講的都不夠到位,或者說不完全正確,我這裡就再給大家科普一下咯。

    先說杈頭有火,看到這個“杈”字,不懂的朋友以為是和樹杈有關係,實際上它指的是一種農用工具,書寫時用“叉”的時候更多,早期的這東西的確是用樹杈做成的,不過後來都改用了鐵的,木頭做的的和鐵製的叉我小時候都見過,它的用途實際上就是為了挑起麥秸、豆秸、油菜秸等莊稼稈,這些東西從地裡割下之後,需要拉到場上去曝曬,但是曝曬的時候需要翻動它們,不然它們很難被曬乾。

    比如小麥在打場之前,通常一上午就需要翻動兩次,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鐵叉和木叉了,翻動的時候可以讓小麥杆變得蓬鬆,既通風又好曬,一上午就能曬的透幹,而如果不去翻動的話,那麼小麥杆兒只會上面一層幹,下面卻是潮溼的,但是鐵叉和木叉對於小麥杆兒的翻動就能讓它們很快變幹,就像被火烤了一樣,因此農民們都用叉頭有火來形容了。

    再說鋤頭有水,鋤頭是用來幹嘛的?當然是鋤地的,其實在鋤地之後會有兩種效果,一種是鋤草,因為在成行的莊稼之間,常常會生長很多雜草,這些雜草會和莊稼爭水分,爭養料和爭Sunny,如果把它們除掉,單獨留下莊稼,那麼莊稼就會因為水分,養料和Sunny的充足而長得更好;很多朋友只說到了這種情況,不過鋤地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重要功能,那就是鬆土了,其實農田的土地很容易會因為下雨或者澆地的原因而導致土壤不再鬆軟,一旦天氣變旱,這樣的土壤就容易板結,土地一旦板結莊稼的長勢就不會好,因為植物的根部會供養不足,根部也不容易向外伸展,長勢當然就不好了,但是這個時候如果能鋤一遍地,那麼土壤也就不板結了,莊稼長勢當然也就好起來了,這就好像天旱的時候給莊稼澆了一遍水一樣,所以農民們就用鋤頭有水來形容這種情況了。

    所以杈頭有火,鋤頭有水,都是農民朋友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積累出來的勞動經驗,不過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很多這樣的話語都將用不到了。

  • 5 # 家和興旺

    以前的老農常說,杈頭有火,鋤頭有水,什麼意思? 對這個問題就來說說我的看法,杈頭也分兩種,一種是鐵製的叉頭,另一種杈頭在我們那邊也叫木杈,三個杈頭,木叉是用小桑樹苗長成的,等小桑樹苗長到兩米左右,人工把它分成三個叉,用繩子或者鐵絲把它紮成叉子的樣式,等桑樹苗長到叉子的形狀以後,就可以把它句掉,用火修整一下就可以用了,杈頭有火是指在農忙季節,莊稼成熟了,比如小麥秧,水稻秧,大豆秧,在以前沒有機械的情況下,收莊稼都是用人工來做的,把地裡的莊稼用鐮刀割下來,然後拉到家裡事先準備好的場子上涼曬,涼曬的時候一定要有太陽,然後用木叉來回的多翻幾遍,這樣太陽都能照到下邊,趁著乾燥,然後用石滾碾子碾壓,這就是叉頭有火的道理,下面我就說說鋤頭有水的道理,稍微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都用過鋤頭,鋤頭是專門鋤莊稼地裡的草用的,因為莊家長大了一定的程度,下邊的野草也跟著漲了起來,在以前沒有用除草劑的時候,都是用鋤頭來除草的,鋤頭除草的時候最好是晴天和有風,這樣被鋤頭鋤下去的草很快就會被幹死曬死,野草死了以後剩下的水份,就可以給莊稼吸收了,這可能就是人常說的鋤頭有水的說法吧。

  • 6 # 總叨叨

    以前的老農常說“杈頭有火,鋤頭有水”是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對於自然想象的觀察結果。

    這樣的簡單表達主要有以下含義:

    1、杈頭有火,就是說過去在晾曬作物的籽粒,秸稈等糧食或者飼料的時候,由於沒有現代化的烘乾裝置和手段,只能依靠自然的Sunny照射的方法進行出去水分。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常使用杈子進行翻動,確保Sunny均勻照射,能夠提高晾曬物的脫水速度,便於今後的儲存。

    用杈子經常翻動提高了晾曬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和與Sunny的接觸時間,所以就乾燥的快,就像人工用火烤達到乾燥的效果一樣明顯,所以就形容說杈頭有火。

    2、鋤頭有水。農業生產上的田間作業環節,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鋤去田間苗地上的雜草,這種除草的工作往往都是頂著烈日,在高溫下進行。

    鋤草的活動疏鬆了土壤,使得土層變得鬆軟,其中混進了大量空氣,就使得土壤覆蓋率區域的土地溫度降低,延緩了水分的蒸發,避免了烈日照射導致的土壤乾燥作物苗乾死的情況發生。

    由於鋤草產生的這種效果,就如同給土地澆了水一樣降低了土地乾燥的速度,由於這樣的結果是鋤頭鋤地帶來的,所以就說鋤頭有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刀具用什麼鋼最好!~~~?